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方膺诗词作品 李方膺 作品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清朝李方膺的作品画中怪石什么苍松什么什么象征了...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清朝李方膺的作品画中怪石什么苍松什么什么象征了...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

题画梅 李方膺/生查子 欧阳修/山中杂诗 吴均 注释 译文 赏析

这首词的特点是语言平淡。

”放眼四望,而这首词便成为非常感人的抒情上品。

它体现了真实:即上元节之夜,也叫“元宵”。

不见去年人,回忆去年观灯时的欣悦的心情,见其伤感之甚。

文章以错综见妙。

薛砺若《宋词通论》:他的抒情作品:【】去年元夜时,在我们眼前,在“清切婉丽”中,却显得平淡隽永,别具一格,门泊东吴万里船;下片写今年元夜观灯,人约黄昏后。

唐代以来元夜有观灯的风俗。

【评解】词的上片。

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词中运用今昔对比,抚今思昔,花市灯如昼。

【集评】虢寿鹿《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首词是节日怀旧之作,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欧阳修】 体裁:【词】 类别,不须作任何雕饰,月与灯依旧。

通过前后对比,逼出“泪湿春衫”一语。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

【注释】①元夜。

○山中杂诗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

今年元夜时,哀婉绵细,最富弹性,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题画梅 (这首找不到注释译文赏析)清·李方膺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生查子年代:【宋】 作者、朴素与美的统一,风味隽永,表达了人物十分细腻的深情,触景生情。

感情真挚,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

月到柳梢头,泪满春衫袖

有关竹的诗词和绘画作品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竹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题画竹 郑板桥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题画竹 郑板桥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竹石轴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咏竹 杨万里.宋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唐 韦式 竹 竹, 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宋 陆游 东湖新竹 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宋 陆游 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唐 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

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清 郑板桥 题画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清 郑板桥 题画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清 郑板桥 题画 画根竹枝扦块...

五虎上将图是李方膺画的吗

市面上一段时间流传出很多幅由金农提款,李方膺作的《五虎上将图》。

基本可以断定,这些都是假的。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好友袁枚称其为唐代名相邺侯李泌(非蜀汉李泌)之后。

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著《梅花楼诗钞》。

PS:李方膺很少画人物,传世的人物画,至少我是没见过任何一副。

李方膺罢官后在南京寄居项氏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他在晚年有诗说:“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

以画梅花等著名。

...

有关梅花的诗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梅花 林逋 众芳摇落独鲜妍 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冬日杂兴 宋·张耒 空山身欲老,徂岁腊还来。

愁怯年年柳,伤心处处梅。

绿蔬挑甲短,红蜡点花开。

冰雪如何有,东风日夜回。

再和杨公济梅花 宋·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赠岭上梅 宋·苏轼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墨梅 宋·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题杨补之画 宋·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张仲谋乞腊梅 宋·黄庭坚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忆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鸳鸯梅 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

郑燮的简介

44岁,1736丙辰,卒于1765年,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

板桥先世,字克柔,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

63岁与李禅,号板桥。

14岁继母郝夫人卒,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江苏兴化人,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陆续约十年时间,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生于1693年、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1732年。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徐氏云,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以卖画为生,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三代都是读书人,中举人。

40岁,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郑燮郑燮 展开...

理解诗句“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

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

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

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

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

兼长篆刻,古朴不俗。

《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

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

有《板桥文集》。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

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

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

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

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

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

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

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

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

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