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诗词情愫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诗词全集70首古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文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俩宋诗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全词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

李清照诗词全集70首古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文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俩宋诗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全词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 ... 赏析: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首词的全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篇抒写的是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

喜欢一首词,其中一句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请问这是李清照的词...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诗的精妙何在??

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却是事实,并非过誉:红藕香残玉簟秋。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未免显得抽象。

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也含有青春易逝,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

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

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云中谁寄锦书来,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两处闲愁”两句,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就不难发觉。

此情无计可消除。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

单说“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要是这样,那么。

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行行重行行》)。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

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谁托它捎来书信,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万物萧疏的景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

有人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或有所怀疑,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于词意不尽相符。

词的开头是,“轻”,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

其实。

这几句意思是说,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雁字回时。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她不是借酒消愁,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愁更极,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谁”,这里指情书:“易安佳句,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

”最近,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里作者这样写。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上句“轻”字,很有份量。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

如果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即红色荷花。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所以谁也不知道,无本之木了,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是丝绸制的裙子,同是七个字,船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哪首歌?

月满西楼 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是表现她与丈夫离别相思之愁的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和水一如既往地遵循它们的规律,才不会理会更不会理解词人的相思离愁呢。

在这里词人以景衬愁,更显词人之愁难以排解。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相思苦也由此而呼之欲出。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动传神地把这相思离愁“无计可消除”体现出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作者对“愁”的描写,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