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作用 创作背景的作用



搜集三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

搜集三首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虞美人】李煜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

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

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

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七步诗】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渐也明其中理。

...

杜甫《月》的写作背景及诗词赏析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高考学子心声: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

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

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

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

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

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

③故故:常常,频频。

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

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

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

哪一个较为恰当?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

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

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

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

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è(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

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

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

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

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

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这又难了。

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

“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

杜甫《月》的写作背景及诗词赏析

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

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

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

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背古诗的时候,背赏析和创作背景有用吗?另外,一天背几首为宜不易...

忆菊 衰草离离惹旧思,寒蛩又唱去年时。

歇锄南圃沽新酒,寄意东篱话故知。

莫谓秋风传讯早,休贪春梦放花迟。

兰馨竹韵长相伴,岁岁重阳是约期。

访菊 芳园曲径赋闲游,绿叶黄花劝客留。

秀色未饶天外锦,清霜先得鬓边秋。

南征雁寄诗心远,东去风来逸兴悠。

瑶井栏杆千叠雪,海云红上太真头。

种菊 陶盟我践踏云来,好借轻阴趁手栽。

飒飒金风吹泪落,丝丝蜡瓣守时开。

寒庭月色横霜枕,软袖花香倾酒杯。

欲酹江龙行细雨,芳姿不许染尘埃。

对菊 垂丝万缕散黄金,仙态神姿惹爱深。

月下玲珑堪自赏,庭前缱绻费长吟。

妖姬敛衽生佳色,瑶柱张弦弹好音。

移去牙床天作帐,今宵无酒醉花阴。

供菊 焚香把酒与君俦,枝自娉婷花自幽。

清供玉瓶侵冷露,红缠锦鬓向深秋。

何妨与佛说心事,谁可偕卿作梦游。

利是虚空名是幻,难抛菊舍忍淹留。

咏菊 无端夜露晓霜侵,谁见娥英发恨音? 瘦骨孤标夸劲节,柔肠百转自沉吟。

休言春色无情分,不负秋光是愿心。

相伴陶翁悬印去,清操独守到如今。

画菊 丹青得意写疏狂,浓淡焦枯细考量。

薄雾中涵三径雨,繁花上覆九秋霜。

鹅池泼墨藏幽色,凤阙淋漓散妙香。

错认真容君莫笑,画屏清冷照残阳。

问菊 欲问冰娥可自知,为因何事向荒篱? 秋声怎噤鸣蝉绝?霜色谁怜解语迟? 月下几番悲寂寞?樽前或可诉相思? 柔情暂托诗人写,莫待风流云散时。

簪菊 乐隐贫居无事忙,春妆不爱爱秋妆。

山中五柳因花醉,竹下七贤为酒狂。

但看层云浮玉垒,何愁衰鬓染清霜。

菊华更胜钗头凤,笑折金英插髻旁。

菊影 红烛高烧碧影重,阑干斜倚小轩中。

庭院深深歌婉转,天街澹澹月玲珑。

柔肠最易愁肠断,恶梦常惊好梦空。

残酌不堪迷醉眼,秋山菊树两朦胧。

菊梦 醒时不似醉时清,梦里蟾宫分外明。

欲向山中寻桂子,还听池底誓鸳盟。

歌容旖旎撩人醉,环佩铿锵和凤鸣。

忽有风官传菊怨:多情公子恁无情! 残菊 疏篱颓径渐荒欹,落叶凋花忆旧时。

心结千般酒后吐,鹑衣百衲雪中披。

飘蓬一去音容缈,浊泪双抛语意迟。

遍问东西南北雁,谁人为我寄相思?

整首的夏天的古诗词加写作背景!

1. 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2.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名句及其写作背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江行无题》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钱珝的《江行无题》,是他赴抚州司马任途中所作。

诗人用五言绝句形式,描写着大江两岸的美丽动人风光,连缀观之,仿佛一幅万里长江的巨幅长卷,生机盎然。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的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急!!整首的夏天的古诗词加写作背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嗯 古诗词 楼主到底是要诗列还是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