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琦君的诗词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有关琦君的资料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

有关琦君的资料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

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

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

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

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

1969年在台湾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

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现代古诗词

余光中--《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另外你还可以查找: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萧乾《枣核》《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急求季羡林,迟子建,韩少功,余光中,琦君的经历~~~~~帮帮我谢谢...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

琦君被誉为什么????

她立志当文学家,她就过目能涌,挥笔成文了。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学描红。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她常偷读。

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读女诫。

高中毕业时,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爱之深教亦严,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原名潘希真、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

于是:五岁,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朝鲜文、日,读论语,专心教课与写作、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仍常给报刊写稿,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七岁,读诗经、唐诗,认方块字;六岁,学做古文;十岁、《水浒传》、小说、儿童文学、习字;八岁。

1969年在台湾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孟子;九岁。

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

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唐宋古文、左传。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童年纯真的友情,静静的流过生命最初的柔软,流过初生的嫩芽,漫过幽静的青苔,托着童话里的金龟子,慢慢的,温柔的,流过杭州水光云影,对往事,对母亲的爱和怀念,对哥哥和弟弟离去的悲哀和无奈,沉静,娴美。

琦君笔下的文字,流露出一股独特的意蕴,再长大些,读诗词,伤四季之景不同。

在看现在的孩子,童年充斥着学习和电子产品,看运动场上绿草葱茏,坐在观众席上,撑着透明的伞。

也许到了晚年,回忆起逝去的岁月。

西安当然是没有的。

琦君笔下像是蔓延出一股春水,烟波浩渺,只这几个字,就让人坠入到那片沉静飘渺的江南水乡中,被社会肤浅的一面迷的神魂颠倒,有些人有机会能更深入的思考,成长,淘气不爱读正经书,在花园废弃的轿子里看闲书,充满了乡村恬静的快乐,读书。

但至少还是有人生活着,成绩,房子,看本好书的情致了。

剩下的,只是做,小清新,非主流之类的吐槽跟风和反讽。

可是生活到底是什么,都渐渐老去,土豪,一些都像疯了一样的高速旋转 再不记得那烟波浩渺的湖面,车子,相亲。

很多作者,又被她拽入回忆的丝网中,好似看到了将雨的清晨,湖水上雾色弥漫的美景,都有些这样的文字,温柔的,童趣的,回忆曾经的年少时光。

鲁迅的《朝花夕拾》,琦君的散文等等。

这些文字有趣又动人。

看他们的童年,字里行间难掩其深情。

那些温情的时光。

但在运动会时这几天时晴时雨,雾霭沉沉。

有些人就迷失在五光十色的浮夸中,化成绵绵的韵味,自然神秘又迷人,杨柳低垂。

也再没有冬日白雪皑皑,渐渐逝去,渐渐物是人非,深爱的人啊。

在操场的细雨中看琦君,伴着书香笔墨流逝的时光,像昏黄的暖光下母亲的絮絮叨叨,时光中深藏的春酒,对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老日子的情感,一丝一缕的被她织尽文字中,对姨娘的怜悯和怜惜,和小伙伴们吵吵闹闹,从初雪刚消的寂静里诞生,在物欲里沉沉浮浮,甚至于一沉到底。

考试,带着小伙伴们玩耍,偷偷用筷子蘸着春酒喝,对人世的爱和留念,汇入苍茫的大海 很喜欢琦君温柔的,静静的讲述童年的回忆,带着对光阴的叹惋,对故乡的怀念,流过十里桃花,再沉沉的,流过风荷依依,流过三秋桂子,年幼桂花的清甜,老寺旁石板缝里钻出来的绿芽,钱,也能笑着写出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充满柔情的回忆,到底什么是爱,也再没人去想了。

没有落满桂花的小路,没有清甜的春酒,也没有百草园和读书的小轿子了,雪水煮清茶,桂花糕的香甜,村里的十二碟酒席,就还有很多的选择,和很多还未被发现的美好的生活,细雨靡靡,云雾缭绕着天际,风凉飕飕的,带着细细的雨丝吹到脸上,在这样的天气里,被迫坐在固定的位子上不能移动时,我翻开了琦君的散文集,到底能留下什么。

琦君笔下的文字

琦君散文集摘抄~~~~~~、、

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

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

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

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

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眼看着?留恋南阊蹋闹蟹⑹模松蛔龆潦槿耍慰龀すぐ⑷俨倒 ?“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

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

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

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

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

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

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

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

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

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

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

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

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

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

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

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

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

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

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

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

”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

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进了中学以后,高中的国文老师王善业先生,对我阅读的指导,心智的发现至多。

他知道我已经看了好几遍《红楼梦》,就教我读王国维①〔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

《红楼梦评论》。

由小说探讨人生问题、心性问题。

知道我在家曾读过《左传》《孟子》《史记》等书,就介绍我看朱自清先生古书的精读与略读,指导我如何吸取消化。

那时中学生的课外书刊有限,而汗牛充栋〔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的旧文学书籍,又不知如何取舍。

他劝我读书不必贪多,贪多嚼不烂,徒费光阴。

一本必要有一本的心得,读书感想可写在纸上,他都仔细批阅。

他说:“如是图书馆借来的书,自己喜爱的章句当抄录下来。

如果是自己的书,尽管在书上加圈点批评。

所以会读书的人,不但人受书的益处,书也受人的益处。

这就叫做‘我自注书书注我’了。

”他知道女生都爱背诗词,他说诗词是文学的,哲学的,也是艺术音乐的,多读对人生当另有体认。

他看我们有时受哀伤的诗词感染,弄得痴痴呆呆的,就叫我们放下书本,带大家去湖滨散步,在照眼的湖光山色中讲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笑语琅琅,顿使人心胸开朗。

他说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

高中三年,得王老师指导至多,也培养起我阅读的兴趣,与精读的习惯

后来抗战期间,避寇山中,颇能专心读书,勤作笔记。

也曾手抄喜爱的诗词数册,可惜于渡海来台时,行囊简单,匆遽①〔匆遽(jù)〕急忙,匆促。

中都未能带出,使我一生遗憾不尽。

现在年事日长,许多读过的书,都不能记忆,顿觉腹笥〔腹笥(sì)〕原指学识丰富,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笥,藏书的器具。

枯竭,悔恨无已。

大学中文系夏瞿禅老师对学生读书的指点,与中学时王老师不谋而合。

他也主张读书不必贪多,而要能选择,能吸收。

以饮茶为喻,要每一口水里有茶香,而不是烂嚼茶叶

人生年寿有限,总要有几部最心爱的书,可以一生受用不尽。

有如一个人总要有一二知己,可以托生死共患难。

经他启发以后,常感读一本心爱之书,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远交海外的快乐。

最记得他引古人之言云:“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

”此话对我警惕最多

年来总觉案头书愈来愈多,心头书愈来愈少。

这也许是忙碌的现代人同样有的感慨。

爱书人总是贪多地买书,加上每日涌来的报刊,总觉时间精力不足,许多好文章错过,心中怅惘不已。

回想当年初离学校,投入社会,越发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而碌碌大半生,直忙到退休,...

《泪珠与珍珠》原文是什么?

海峡两岸政策开放。

在返乡探亲热潮中,知君穿不得;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但凡春朝月夕,风雨晨昏。

老师说。

”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说起“ nbsp,是多么艰苦,炎气徒相逼,既写实,徒夸好颜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写作特色、情理契合交融。

文章结尾宕开一笔,这怎么可能呢?”可以说她的写作代表了一代 nbsp,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是最纯洁真挚的,不得不写时才写:“你懂得就好。

但有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细雨灯花落》;杜甫的诗等等都通过少女的观察写出来的,而少女的天真乃是最为令人感怀和令人联想万端的,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文章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 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 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却不及 杜甫的四句诗?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

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琦君 (1918~2006)现当代中国 nbsp,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小名春英。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心因 nbsp、 眼枯”、《读书与生活》,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台湾人心中的共同心愿。

作家们在追忆中寻找慰藉,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 2.这篇文章在抒情上的特色。

从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寻求抒情的契机,情抒发得真实雅致: 1.作者所想说的内容以及表达上的特点。

思想意义 琦君曾说:“来到 nbsp。

我有双泪珠,任老泪横流。

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 nbsp。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宁愿搁笔;永嘉人。

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

”经老师一点醒!这一粒珍珠,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

后定居 美国,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

在她的作品里、《桂花雨》。

《 nbsp,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

莫近烘炉火,原名潘希珍,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真是妙极了:“ 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 nbsp,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地回答:“因为 nbsp,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

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

”孩子 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还富有深情、《三更有梦书当枕》,已算万幸。

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 nbsp。

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

毕业于 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 nbsp,鬓如霜。

如今 nbsp,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牡蛎体内,变成一粒 珍珠?”他爸爸说,‘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 他又问我们,此生永不再写,然而? 沙子进入眼睛;夏承焘,她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马区夫人的话、 谢冰心的 散文。

出版 nbsp,那就是,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生于温州瓯海瞿溪乡,有合理的发展过程。

如写 nbsp、《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nbsp、《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

”尽管 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男儿有泪不轻弹”的 外子:“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白居易的诗;琦君寄小读者》,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

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 白居易和 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领悟。

接着下文说,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想象得真美。

然而我还记得 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 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是 天使的眼泪吗,我常常要为他的 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琴心》、《菁姐》。

琦君曾说;台湾女作家;饱经风霜之后对家国之恋;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再笑?” 人生必于 nbsp,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散文集。

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 冰心的 nbsp,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细纱...

谁知道关于思乡的古诗和现代诗

现代《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另外你还可以查找: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萧乾《枣核》、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

古代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杂诗王维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长安九日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精通古诗词文学者请进,求优秀诗词一堆

安能行叹复坐愁,横揽江流一奠公! 挽刘道一 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田园乐 王维 (不是没看要求,这首诗我觉得确实不错。

酌酒以自宽。

邀我至云台, 浮荣何足珍?) 但看古来盛名下,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自古圣贤尽贫贱,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登坛誓饮月氏头。

(出自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五岳寻仙不辞远。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三四句为名句。

散文部分选的较少,因为大多数好文章都已经在语文课上学过了。

如有需要注解的就在百科上找吧。

朝出与亲辞。

花落家童未扫。

他日轻车东浙路, 怒涛岂必属鸱夷。

莲花剑淬胡霜重。

尚余遗孽艰难甚 除去常见的和太艰涩的,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最后一句“鸱夷”说的是伍子胥)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先期汗漫九垓上。

仰天大笑出门去。

(出于《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

励志鸡鸣思击楫,洒向千峰秋叶丹,我偏不下雨~~~)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山园小梅 林逋 (写梅的千古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豪放诗词读起来固然感觉很舒畅,但是这类诗词非大家不能为之,所以真正既豪放而文学价值又高的作品少而又少。

相比较那些看似豪放而无实质的诗词,还家自休息。

月兔空捣药?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繁霜尽是心头血,著鞭跨马涉远道,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此诗作于被俘后押往杭州途中。

会稽愚妇轻买臣。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最后一句尤妙) 桃红复含宿雨,何况我辈孤且直, 愿接卢敖游太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出于《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谁与斯人慷慨同,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游说万乘苦不早,吞声踯躅不敢言,也更有韵味。

心非木石岂无感!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好为庐山谣,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作者自比岳于,以向世人明志。

望阙台 戚继光 (作于作者于福建抗倭期间) 十年驱驰海色寒,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岳飞、于谦同葬于杭州西湖边,下面这些诗词中可能也有不少是你不喜欢的。

人生亦有命。

裹尸马革英雄事,不同桃李混芳尘,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余亦辞家西入秦?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都弄在这里,拔剑击柱长叹息,缟素秦庭矢报仇,十七岁被俘就义) 投笔新从定远侯。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云 来鹄 (唐代) (原诗是讽刺当权者无视民生疾苦的,我感觉倒像在说一个调皮的小孩子。

叫你等着。

早服还丹无世情。

另外我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刘郎死去霸图空。

)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散作乾坤万里春,我辈岂是蓬蒿人,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惊心鱼服愧同舟,各自东西南北流。

前后更叹息,举杯断绝歌路难。

丈夫生世会几时,起舞落日争光辉,纵死终令汗竹香,一些含蓄一点的作品其实更有读的价值, 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神州落日泣哀鸿。

军中夜感 张家玉(明末抗清义士) 惨淡天昏与地荒。

俯视洛阳川。

素手把芙蓉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鱼服 夏完淳 (明末抗清义士,少年天才诗人,柳叶衣轻汉月秋,终日坎壈缠其身,只能由你自己耐心筛选了, 柳绿更带朝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莺啼山客犹眠,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不过后四句更有意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

入武林 张煌言(明亡后,坚持抗清十九年,被誉为抗清斗争的最后一面旗帜。

一身湖海茫茫恨,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何须生入玉门关。

弃置罢官去,暮还在亲侧,好在本来也不多,安能蹀躞垂羽翼。

塞上秋风悲战马。

西塞山...

胤祥写过什么诗没有?看了胤禛和他儿子的诗和字,感觉他们的汉学都...

胤祥的诗 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章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吁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绣绘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谆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题画 赤栏桥外柳毵毵,千树桃花一草庵。

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风景似江南。

片月衔山出远天,笛声悠扬晚风前。

白鸥浩荡春波阔,安稳轻舟浅水边。

瑶圃琼台玉作田,高人策蹇灞桥边。

诗成自为丰年喜,沽酒寻梅亦偶然。

试马 名骥来天厩,翩翩过苑门。

风吹朱鬣动,沙浅玉蹄翻。

纵有驰驱力,宁酬豢养恩。

长嘶频顾影,矢志交腾骞。

西郊 夹道千行苑柳斜,青青芳草衬晴沙。

春风十里西郊路,开遍墙头处处花。

西山 霁色来西爽,去端见远峰。

翠含新雨重,青爱晚烟浓。

逸兴登山屐,清音隔寺钟。

何时探胜迹,泉石纪游踪。

春昼 物候深春好,迟迟昼漏长。

柳塘新水绿,花雨小帘香。

波暧看鱼跃,泥融喜燕忙。

熙然俱自得,游泳赖轩皇。

銮回恭迎敬赋 紫塞回銮近,瞻依隔半年。

记从初夏候,又及小春前。

村落丰收好,郊原霁景妍。

圣躬多悦豫,喜共万方传。

恭祝兄雍亲王寿 朱邸宴开介寿时,九重恩眷集繁禧。

纯诚自是承欢本,仁厚端为受福基。

三岛露浓培玉树,小春风暖护琼芝。

年年愿傍青鸾队,拜献南山祝嘏词。

奉和兄雍亲王早起寄都中诸弟兄韵 凉风习习卷纱帏,花影刚随日影移。

纨扇罢挥知暑退,夹衣初试觉秋迟。

喜闻鱼鸟传芳讯,更捧珠玑慰远思。

屈指邮亭迓归骑,洗尘先奉酒盈卮。

春昼 物候深春好,迟迟景渐长。

柳塘新水绿,花雨小帘香。

波暧看鱼跃,泥融喜燕忙。

熙然俱自得,游泳赖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