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从头做起的诗词 从头做起



形容开始的诗词有哪些?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

形容开始的诗词有哪些?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 释义:表现了细微积累 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 积极行动。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释义:雄关漫道真如铁,倒置语法,即:漫道雄关真如铁。

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莫说,别说。

唐王昌龄《送裴图南》诗:“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宋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漫道贫是病,谁知懒是真。

”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

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指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释义: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有关习惯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关习惯的古诗词有: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林雨《刀尖》 3、一年之际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佚名《增广贤文》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6、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张孝祥《西江月》 7、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吕岩《七言》 8、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9、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黍饭——韦庄《秦妇吟》 10、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2、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出自林雨的《刀尖》 释义: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习,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

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3、一年之际在于春 一日之际在于晨出自萧绎的《纂要》 释义: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一天的计划要在清晨安排。

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

...

保护地球的短诗歌

当大地没有了绿, 当河流没有了水, 当小鸟没有了家, 当花朵全都枯萎…… 我们会不会感到羞愧! 是谁的心灵麻木不仁, 是谁的手让灾难发威。

人啊人,不要为了蝇头小利, 向私欲下跪。

你看,树已被砍光, 沙尘暴让天空伤痛流泪; 你瞧,溪边泛滥的污水, 让自由的小鱼失去了生命的尊贵; 你闻,空气中弥漫着臭味, 它正在侵害着我们健康的肺…… 多少回无节制的索取, 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植被。

多少次疯狂的贪婪, 让我们的家园面临被摧毁。

朋友啊朋友,快快醒悟, 快快向大地发出最真诚的忏悔。

放下将要举起的斧头, 让大树成为遮风挡沙的堡垒; 关闭污染严重的作坊, 让春水去浇灌出饱满的麦穗; 推倒散发浊气的烟囱, 让小鸟伴着彩云唱着歌儿轻轻地飞。

我们要以爱还爱, 对大自然由衷地敬畏。

今天,我们应该从头做起, 把环保的意识刻在心扉。

用我们的行动和智慧, 让绿草如茵,让山水如画, 让蓝天更蓝,让四季妩媚; 让村庄安宁,让城市靓丽, 让生命和谐,让环境优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母亲, 对得起儿孙后辈! 环保诗歌 地球——是什么? 是我们的星球; 是给我们生命的星球;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曾经 她花草遍地,树木繁茂; 她百鸟争鸣,生机勃勃; 曾经 适宜的气候产生了生命; 曾经 绿色的环境繁衍了人类

曾经…… 她是何等的“灿烂辉煌”! 如今她变了, 我们美丽的家园变了, 她在痛苦地呻吟着…… 看! 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气污染, 使我们美丽的家园面目全非。

瞧! 乱砍乱伐、土地沙漠化、疯狂猎杀动物, 使我们绿色的家园变得体无完肤。

面对人类无情的破坏, 地球在默默地哭泣着: 糊涂的人们啊,快快停止吧! 难道忘了?曾经, 是我给了你们生命; 是我给了你们今天的幸福; 如今你们却恩将仇报; 终有一天,你我都会遭殃! 无知的人们啊,快快觉醒吧! 幸福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灾难正向我们步步逼近, 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 毁掉我们共同的家园。

善良的人们啊,快快行动吧! 拿起双手同“三害”作斗争, 威胁便会慢慢离我们远去, 绿色家园将在智慧的手中 重新诞生。

你听到地球的哭泣了吗? 她那嘶哑的喉咙不令人心痛吗? 醒醒吧!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现在我们就从每个人做起,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吧! 还地球一个—— 美丽的容颜,绿色的身躯。

保护地球 广阔的宇宙, 有一颗蔚蓝的星球, 那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所有, 是这颗星球, 一起伴胸怀, 让我们声息繁衍世世代代, 可是你却不懂珍惜这一切, 但是你却不懂, 保待这一切所有, 这里伴星球, 黑夜一片成沙丘, 山不见也不再有清澈的河流。

我们的双手开创无数辉煌, 但同样在制造中厌倦和向往, 难道你已忘了我们做过了什么, 难道你已忘了我们所有的过错, 天空在哭泣, 大地在叹息, 你是否还想着自己。

小鸟的祈祷, 大象的哀号, 都是给你警告。

伸出你双手拥抱这地球, 感谢她给我们的家。

用消失的战火和永恒的笑容, 让我们一起报答她。

珍惜你所有, 拥有这一切不放手, 让我们共同追求。

让饥荒不再有, 让悲伤不停留。

你仍然都放弃自由。

伸出你我的手, 不必的伤痛, 让我们展开歌喉。

这一切的一切, 这所有的所有, 让我们同未来携手! 生命共处快乐园,宇宙“第二”未发现。

人类称霸太贪婪,掠诸物,生态环境遭摧残。

认识环境意深远,保护地球美家园, 生态平衡必持续,尊科学,永葆青春亿万年 (*^__^*) 希望你能用到……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城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

有关习惯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关习惯的古诗词有: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2、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林雨《刀尖》3、一年之际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佚名《增广贤文》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白鹿洞二首》6、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张孝祥《西江月》7、时斟海内千年酒,惯摘壶中四序花——吕岩《七言》8、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储光羲《江南曲四首》9、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黍饭——韦庄《秦妇吟》10、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2、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出自林雨的《刀尖》释义: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习,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

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3、一年之际在于春 一日之际在于晨出自萧绎的《纂要》释义: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一天的计划要在清晨安排。

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

关于“新起点”的诗句有哪些?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释:作者:刘禹锡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解释: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作者:毛泽东出自:《忆秦娥·娄山关》3、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

解释:意思是做什么事都是开始的时候比较难作者:佚名出自:《易经》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作者:老子出自:《老子》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解释:终有一天会像天上飞的大鹏鸟一样,随意翱翔在宇宙高空,任意驰骋在蓝天白云间作者:李白出自:《上李邕》...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形容从头再来的词语

东山再起 【近义】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反义】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用例】要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重整旗鼓 【近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另起炉灶【反义】偃旗息鼓、一蹶不振【释义】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用例】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又复上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八回)卷土重来 【近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重起炉灶【反义】偃旗息鼓、万劫不复【释义】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用例】他们要挣扎,他们要变天,他们要~。

(曲波《林海雪原》一)另起炉灶 【近义】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别树一帜【反义】一如既往、一成不变【释义】另外重支炉灶。

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用例】第二师范解散,要~重新招生,重新招聘教职员。

(梁斌《红旗谱》五十)...

毛泽东写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快!还要赏析!!(或者是意思)

颔联,三军过后尽开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度金沙、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二。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从斜坡滚下泥丸,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一.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大庾岭,东连福建省,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在江西省东南部,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越乌蒙,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反衬对比,十分巧妙,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56个字、心理的。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萌渚岭。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它自然更胜一愁4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与其他诗词相比。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越城岭,进陕北,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抢大渡,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红军过五岭,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骑田岭。

“只等闲”举重若轻。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