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顾景星诗词 顾景星



诗句中含有“幽人”的诗词孤梅在空谷,潇洒如幽人。元末明初·王冕 孤梅咏登高闻古②事,载酒访幽人。唐·孟浩然 九日得新字旋葺疏篱添野意,别开新径待幽人。明·文徵明 答吴次明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

诗句中含有“幽人”的诗词

孤梅在空谷,潇洒如幽人。

元末明初·王冕 孤梅咏登高闻古②事,载酒访幽人。

唐·孟浩然 九日得新字旋葺疏篱添野意,别开新径待幽人。

明·文徵明 答吴次明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宋·苏轼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雨带黑云障俗客,猿呼飞鸟伴幽人。

宋·强至 前日奉和仲灵禅老春雨诗复辱见答走笔依元韵酬之悟此肯为微利役,殷勤来赏属幽人②。

宋·史铸 末利菊(明用题字)凫鹜行中脱病身,竹林深处得幽人。

宋·杨万里 题所寓唐德明书斋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唐·李白 题江夏修静寺(此寺是李北海旧宅)堕险啼厓皆韵事,倚松坐石想幽人。

明·袁宏道 得家报 其二自剥青苔自扫尘,仙经沈缕对幽人。

明·袁宏道 看梅 其二帝恐先生岁晚贫,清晨颁瑞到幽人。

宋·刘克庄 四叠 其一玩之堪兴异①,何必见幽人。

唐·宋之问 题鉴上人房二首 其一圣断锄奸不大声,传闻侧席迟幽人。

宋·赵汝腾 和韵诇徐径坂回旋成小隐,想像著幽人。

宋·舒岳祥 甲申正月二十日游盘谷道院赠石涧链师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宋·徐照 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冷淡自能驱俗客,风骚端合付幽人。

宋·潘良贵 梅花 其一画手写多休写少,一花即是一幽人。

明末清初·屈大均 画兰行南浦凄凉老逐臣,东坡还往尽幽人。

宋·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梅萼故应如异日,风骚仍得慰幽人。

宋·邹浩 次韵宇文伯修题清溪驿梅花樽酒不曾轻贱士,炉丹时复遇幽人。

宋·刘攽 赠黄朝议数幅丹霞夹白云,封题何事寄幽人。

宋·林逋 谢马程先(下原衍生字,据正统本删)辈惠蜀笺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

唐·孟浩然 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近陂收本土,选地问幽人。

唐·姚合 种苇倚杖多因闻好鸟,开樽每为爱幽人。

元末明初·张羽 首夏闲居只隔一重窗纸影,蚤分俗客与幽人。

宋·曾丰 陈伯纪列岫 其二摇动轻烟展翠茵,萋萋长是傍幽人。

明·李时行 春草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唐·司马承祯 答宋之问呼吸午窗依姹女,歌游晴谷答幽人。

明·黄衷 送杨内斋佥司谢政归越青云摧劲翮,空谷滞幽人。

宋·姚孝锡 寄田朝散善辅篱中过流水,竹里出幽人。

明·黄渊耀 再过陈园即事太古不可挽,空山潜幽人。

明·赵完璧 樵父词何事利名场里客,却将书札挠幽人。

明·贺钦 人有求荐举者题其书后故来非俗客,同道是幽人。

宋·郭印 采真洞陌上风光属游女,林间觞咏听幽人。

宋·赵蕃 签判丈再枉长句次韵迢递不能知帝子,最奇惟见赏幽人。

明·梁以壮 荔支 其六总为握香夸大国,可无含意托幽人。

明·王世贞 咏物体六十六首 其二十四 兰花西域兵来擒伪主,东山诏下起幽人。

元·耶律楚材 河中游西园四首 其四空山旧种江南春,含烟照雪疑幽人。

元·陈泰 梅南歌申椒芳声远,秉德类幽人。

元·杨敬德 题郭主簿模摩诘本辋川图卷(二十首并序) 其二十 椒园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

唐·骆宾王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不著人间一点尘,翛然一室贮幽人。

宋·白玉蟾 翛然轩始知连日雪,原为送幽人。

当代·吴金水 己丑仲冬予作粤闽之游归来见诸友悼诗方知西溪病夫已然下世感而赋此独坐空山寂寞辰,华章忽降感幽人。

当代·吴金水 辛卯雪中刘老以贺岁诗见示勉和忽尔凝神立,其思若幽人。

当代·卢青山 荷池撑伞作自在邻茅棘,原只为幽人。

当代·卢青山 山上寻毛栗桃花迷圣代,桂树狎幽人。

唐·刘长卿 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归来夜夜冷霜侵,相对只幽人。

当代·卢青山 喜迁莺 十月二十九断无纡路出,何以接幽人。

当代·卢青山 无题三首 其一匆匆洲畔过望亭,亭前幽阁隐幽人。

当代·卢青山 共肖市上饮,归其母家,过某地,予指某楼曰:万物皆流,今之所迷恋者,即后之所追忆者,终将随流而往,为流所灭,亦流中一沤而已。

此地可名为匆匆洲。

肖曰:且尽眼前,毋太早计,子忘预搔待痒之讥乎?名以过望亭可矣。

盖予每过此,必抬头久望也。

其言甚佳,予故两存之,为作三章 其一树借森风传鬼语,月瞠怪目看幽人。

当代·卢青山 感物自树未成将可说,树成弱子竟幽人③。

当代·卢青山 三月十二夜理书作 其三时光优化国,景物厚幽人。

宋·邵雍 天津幽居载将新意寿幽人。

宋·汪晫 西江月 次韵李明府见寿千秋浑寂寞,遗墨宝幽人。

明末清初·顾景星 烈皇帝御书松风二字顾苓得之某司香遂揭于斋中 其三谷口片霞窥过客,松间微月照幽人。

明·释古卷 送曹源公游西樵卜隐谁把翠崖磨似玉,喜留诗语记幽人①。

宋·范智闻 苍玉洞(绍兴癸亥暮春)薄游已从告,去去逐幽人。

明·薛蕙 寄范处士城里青山旧卜邻,问奇时复过幽人。

明·黎民表 梅花堂陈山人过访不用瑶台携佚女,祗将姑射拟幽人。

明·黎民表 过黄幼章欣赏亭看梅花争芳多暖处,感旧独幽人。

宋·陈著 次韵史芝崖(名贺孙)午枕昏昏迎好梦,斋房寂寂称幽人。

宋·许景衡 蜡祭前一日致斋亭午风日和暖呈同舍二绝 其二柔桑翳村出朝日,春水对户思幽人。

清·洪亮吉 山坑仍愁三径里,草色断幽人①。

宋·刘敞 风雨寄张野人浓香无停期,艳彩惊幽人。

宋·刘敞 呈献臣衰病修①然寂寞滨,已将小隐约幽人。

宋·李纲 送李似之舍人归连江旧隐二首 其二走马看花传好句,长梯摘实赖幽人。

宋·李弥逊 池亭独坐散策...

李时珍夜宿古寺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

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

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

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

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

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

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

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36种动物请问这首诗是什么动物

药圣 李时珍 药王 孙思邈 药圣 个人简介 李时珍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

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

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

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

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时珍的历史资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一五五一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火佥)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一五五六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但由于他淡于功名荣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

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

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

不久流传于全世界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也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李时珍在一五九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

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他的愿望是像他的祖、父辈一样,当一名济世活人的医生。

可是在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成名,出人头地。

李时珍不敢违背父愿,十四岁考取秀才,以后三次赴武昌应试举人,皆名落孙山。

于是他恳求父亲,让他专心学医。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一五五一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火佥)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一五五六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此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摘录了不少医学资料。

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但由于他淡于功名荣禄,在太医院任职未及一年,就辞职归家,专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

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

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

不久流传于全世界。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也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李时珍在一五九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

李时珍吃苦的故事

李时珍 Li Shi Zhen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

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

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

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

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谁知道大名医圣李时珍?

李时珍是药圣而不是医圣,万密斋才是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的万密斋 (1499 ~ 1582) 医圣。

原名万全,是明代著名的大医学家。

与李时珍齐名。

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等各省,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

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万氏儿科》、《妇科摘录》、《妇科发挥》等10多种,108卷。

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万密斋在继承家学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医学造诣甚深,尤精于切脉、望色。

对疑难病症,善于辨析和诊断。

儿科方面,他在家传十三方的基础上,归纳出小儿的三种病因,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见解;在妇科方面,阐明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培补气血,调理脾胃的重要,在中医妇科史上有深刻的影响。

他发明的“万氏牛黄清心丸”,至今仍为治小儿急惊风的良药。

万密斋注重于分析病情,灵活运用古方。

其处方是施药少而疗效好,创造了不少起死回生的奇迹,因而被时人称之为“神医”。

万密斋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总结和整理了祖辈和自己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写出了《万密斋医学全书》,共100余卷,约150万字,是中国医学史上继《千金要方》后的又一部中医学全书。

它汇集并发展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医学成果。

既有中医理论和医学典籍的阐述,也有关于疾病的预防、保健、养生、胎教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浅出,论证精辟,施方简要。

全书中的许多篇章,是借诗词歌赋的形式叙述,脍炙人口,对后世和海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万密斋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贡献多、影响大,故他辞世后,是用“京畿御葬”的形式,安葬于家乡大河岸广家岗。

乡民自愿筑祠于墓旁作为纪念。

清康熙皇帝追封万密斋为“医圣”。

【有关中草药的读后感】作业

《本草纲目》的读后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