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洛神赋是诗词吗 赋和诗词



《洛神赋》这首词的全部内容是什么?曹植写的是不是甄宓?《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

《洛神赋》这首词的全部内容是什么?曹植写的是不是甄宓?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主旨争议 关于此赋的主旨,历来有较大争议,当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甄氏说 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第二种观点:君王说 这种观点认为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

宋人刘克庄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

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

”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反对洛神即甄氏说。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纳甄氏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而曹植仅13岁。

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

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感甄赋》若是为甄氏而写,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从曹植的为人看,虽也有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但绝不会做出类叔嫂私通等有违伦理的事来。

第三,叔嫂情的传说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记》,此前400多年并无此说。

而李善在《记》中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显然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

“鄄”与“甄”通。

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题名“感甄”实际是曹植在感伤身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

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

第三种观点:亡妻崔氏说 一直以来,甄氏说都占据着主流,而君王论也时而露露头角。

几年前,学术界另一种观点横空出世,认为洛神赋所描写的其实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崔氏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给曹植为妻室,后因穿衣太过华丽被曹操所杀。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

)之后好多年,曹植都没续正室。

洛神赋,其实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绝不似由想象。

其中“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四句,是埋怨妻子为何当年抛下自己独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是模拟崔氏心理描写,虽然处于阴间,但心里还是挂念着曹植。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匏瓜本是一个整体,如今分而无匹,牵牛织女本是一对,如今只剩自己一人都是反映由成对而分开的情形,来形容曹植与崔氏及其合适,而来形容甄氏实为不妥。

此处只是抛砖引玉,点明一二,详情可参考所印文献,细细体会。

洛神赋(并序)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字数不少于八百的古诗词,例如洛神赋。

长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求《洛神赋》最唯美的诗词一段.谢谢、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望采纳,谢谢~ 求采纳...

古代赞颂美人的古文还是诗句,就像《洛神赋》,还是《北国有佳人》...

描写美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4,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5.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6,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7,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8,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7,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0,梨花一枝春带雨11,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13,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14,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15,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

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

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

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16,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1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18,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另外还有李白的 怨情 清平调1,2,3 白居易的长恨歌 王琚 美女篇描写皇帝: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描写塞外: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昌龄的塞外诗很多也很好描写风景: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描写四季: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描写景物:大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朔雁传书绝...

洛神赋赏析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

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

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赏析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

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

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

形容洛神的诗词有哪些?

1、《洛神》年代: 唐 作者: 唐彦谦人世仙家本自殊,何须相见向中途。

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

2、《观洛神图慨然有作三首》年代: 宋 作者: 张嵲天边崧少远微茫,犹想霓旌驻水旁。

逸态瑰姿何处在,尚应遗恨寄君王。

3、《孙过庭摹洛神赋赞》年代: 宋 作者: 岳珂大令好书洛神赋,后人犹袭邯郸步。

夫君草圣洞千古,笔下纵横敏风雨。

凌波杳杳去无所,半幅尚能追媚妩。

几年唐印阅振武,谁其别之视书谱。

4、《洛神怨》年代: 唐 作者: 刘沧子建东归恨思长,飘飖神女步池塘。

云鬟高动水宫影,珠翠乍摇沙露光。

心寄碧沉空婉恋,梦残春色自悠扬。

停车绮陌傍杨柳,片月青楼落未央。

5、《题洛神赋图诗》年代: 宋 作者: 王铚曹公文武俱绝伦,传与陈王赋洛神。

高情寓托八荒外,曾是亲逢绝世人。

五官郎将莫轻怒,椒房自是袁家妇。

闻道生时覆玉衣,便是于今腰束素。

惊鸿翻然不重顾,射鹿深冤更凄楚。

不将降虏赐周公,先识祸机杨德祖。

此意明明可自知,岂有神人来洛甫。

空用平生八斗才,七步那能说微步。

楚离日月常争光,湘夫人后夸高唐。

丹青画写鬼神趣,笔端调出返魂香。

妙画主文尽天艺,神理人心两无异。

此情万古恨茫茫,且为陈王说余意。

...

洛神赋的内容是什么?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

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

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艺术价值】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

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展开

有木有什么诗给推荐一下的(不要离骚,洛神赋之类的诗我背过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天上人间。

李煜林花谢了春红,相留醉,几时重,太匆匆。

胭脂泪,别时容易见时难,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罗衾不耐五更寒

那些年写的情诗是不是指洛神赋

是,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

洛神赋的故事

洛神赋》为曹植於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所著。

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

洛神为中国神话里伏牺氏(宓羲)之女儿,其因为於洛水溺死 ,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

此赋为曹植所著的文章里较为著名的。

写作因由此赋词句华美,比喻新奇,并屡被后世文人所引用,称颂。

并被采用多种形式演绎,如东晋时,大画家顾恺之亦以此赋为题绘画了名为《洛神赋图卷》的画卷;书法家王献之曾书《洛神赋》,今仅存十三行,称玉版十三行,赵孟頫也曾用小楷书之。

金庸武侠小侠《天龙八部》大量引用《洛神赋》的诗句。

对后世影响甄氏是中山无极人,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出生於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比曹丕长五岁,较曹植长十岁。

《三国志·魏书》注列举了甄逸的三男五女的名字,唯独没有她的名字,称她为“甄宓”,完全是因为曹植的这篇《洛神赋》被一些人认为是写给甄氏的爱情篇章。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原因是曹植在黄初三年(222年)被封为鄄城王,而《感鄄赋》作于第二年,李善注又改《感鄄赋》为《感甄赋》,把《洛神赋》看作是曹植写给甄氏的爱情篇章。

李商隐有多首诗词秉承李善之言,其中《东阿王》一诗: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

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又有《无题》诗云: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宋大诗人刘克庄,明“后七子”首领王世贞等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纯粹是好事者牵连附会。

可是双方都无确实证据。

这样一来,《洛神赋》到底是曹植为甄氏所写,还是自况,以美人比喻自己,就难下定论。

和甄氏的关系甄氏和曹植是同时代人物,甄氏嫁入曹家大致有15年的时间年龄大致是24岁到39岁 。

曹植是知道两字相通的,赋的题目也很反常,汉赋中写一座城池的赋一般以《城名赋》命名,如《东京赋》《西京赋》等,并无《感城名赋》这一惯例。

并且《感鄄赋》的内容非但和鄄城毫无关系,而且其中“跑题”所描写的洛神非常传神:襛纤得衷,脩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脩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於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不论自况与否,这些描写应该是有人物原型的,从作品结尾所透露出的作者对洛神的恋恋不舍却又被迫离开的凄婉之情,更不能不令人起疑。

《昭明文选》中李善为「曹植」一条作注明确记录《感鄄赋》就是《感甄赋》: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

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

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

时已为郭后谗死。

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

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

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

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

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

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

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

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 其中“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若考证为真,则可算确实证据,因为若曹植和甄氏无男女私情,则曹丕不大可能把自己太子生母的贴身物品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