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革命战争年代诗词 革命战争年代



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写的的诗歌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在湘南失利,欲归末归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

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写的的诗歌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在湘南失利,欲归末归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毅安率一营的一、三两个连急行军回到黄洋界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并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

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纷纷要求重返前线,儿童团、少先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全部动员起来,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配合红军作战。

红军和地方武袋还建造了竹钉阵、铁丝网、篱笆、滚木擂石、掩体工事,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

整个井冈山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8月30日,云雾散后,湘军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共四个团开始进攻黄洋界。

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天险,利用石块、滚木擂石、竹钉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

下午四时许,敌人不甘心失败,重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进攻。

就在这时,红军战士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红四军军械处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安放在红军指挥阵地附近。

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由于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出膛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炸响了。

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红旗。

一时,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

敌人原先得到情报,是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这时,看到这种阵势,以为我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回酃县境内去了。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脸,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既来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

”在黄洋界上唱起了《空山计》。

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篇,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委员多谋善断 曾有位拉美国家的司令官在参观井冈山后,意味深长地称赞:“井冈山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毛泽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藏中国共产党之龙,卧工农革命军之虎。

这个根据地的建立,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紧联在一起。

”蛟龙不能困在沙滩,只有潜入大海才能翻腾波涛;猛虎,不能呆在平阳,必须依靠山林才能威震峰峦。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藏龙卧虎”的井冈山,经历四个多月的斗争。

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实现了我党历史性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1928年5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红军力量大大加强,在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这集中表现在:红军主力由两个团扩大到四个团;红色区域的范围,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和遂川、吉安、安福、酃县的一部分,并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各县、区、乡都建立了党和政府的组织,根据地成立了地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工农兵政府;全面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得到了实现。

这段时期的形势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边界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些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进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

” 毛泽东多谋善断,正确选择井冈山作为深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并非他有诸葛亮式的“观察天象”之异才和“锦囊妙计”,而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在对井冈山的政治经济、地理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毛泽东认为,井冈山这个地方有许多的优势:一是有大革命以来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二是有袁文才、王佐这批“绿林朋友”,三是有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四是这里的反动统治比较薄弱,五是有比较好的经济给养条件,六是这里的一举一动对湘赣两省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毛泽东确认井冈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是发展革命的好地方。

毛泽东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坚贞不渝,即使是在受到高压和处分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当时说他率领部队举行秋收起义之后不去攻打长沙,把部队拉上井冈山是“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因而撤销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前委书记的职务,而这个决定传到井冈山时又走了样,说是开除了他的党籍,只能当师长,不得任...

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

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

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绍兴市轩亭口。

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

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

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

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优裕欢乐中度过童年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

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

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长秋誉章,字徕绩,妹秋闰呈(后改称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后改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

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

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惊喜不已。

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爷爷看。

爷爷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

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

爷爷秋嘉禾60(1890年8月)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

那时,秋瑾15岁。

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

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

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疼叫苦。

还是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心切求胜,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窜,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

虽然疼痛难忍,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

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

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用上了派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

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向她又一次发起挑战,但她仍然是胜利者。

黑暗樊篱中苦索苦争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

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办秋瑾嫁给了一个胸无大志的纨绔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税务局)总办。

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是当地一个富商,开有当铺、钱庄、茶号。

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来到湘潭又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

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给秋瑾提亲的。

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父母欢心"。

秋瑾的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满意,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小芳。

秋瑾对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为什么要嫁他?"。

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读过书,但胸无大志,只知吃喝玩乐,随波逐流。

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

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怀大志之女,无奈嫁给一个家富却无志,庸碌且无能之夫,犹如一条欢畅奔腾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坝禁锢成一潭死水,又如一只欢乐的小鸟被困于樊笼而每日长叹。

秋瑾在写给大哥的信中曾说道:"...

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事迹

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刘志丹,1903年生,陕西保安人。

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

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后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和谢子长、阎红彦、吴岱峰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

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

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

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

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事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中学习 ,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 《忆》(回忆录)1936,文生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

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急急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易县、定兴、小说、电影,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松山、甘河一带日军、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

词作家方冰。

有一天,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鬼子发现上当后,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从此,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成了经典的歌曲,他们跟父辈一起,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长年转战南北。

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制造了田岗,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生命垂危。

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纵身跳入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

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

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

杨靖宇明白了一切。

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

2月23日,孤身一人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

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

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

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邱少云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

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

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

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

所有革命战争年代的小英雄,有一个要具体

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

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

1942年10月25日。

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溃不成军。

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

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

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给村里人打信号,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

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

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夹他手指头。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

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俩人才分头走出。

”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

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

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鬼子发现上当后。

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一会儿工夫,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

小团员大多是10岁至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

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

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他喜欢游泳。

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

有一天,也喜欢读书?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

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

荣策怒不可遏,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

1955年,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我们是学生

”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荣策不谎不忙地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更加成熟起来。

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称国内第二次战争时期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

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

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

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