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沈尹默诗词手迹 沈尹默诗词



找一首五四期间的白话诗!!!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朗朗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5日)。这是该刊第一次刊登白话诗。康白情认为这是

一首五四期间的白话诗!!!

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5日)。

这是该刊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康白情认为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另:沈尹默【生平简介】(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

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

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着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等。

出版主要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

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赞美诸葛亮的诗词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7.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

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

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

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12.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

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14.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

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

沈伊默简介

作者简介:沈伊默(1883—1971)祖籍浙江吴兴,生于陕西西安

著有诗集《秋明集》等。

先生不仅擅长文学,其书法造诣亦在中国享有盛誉。

作品大都为其自文自书,充分展示出这这位中国当代的书法大家的卓越才识,字与文水乳交融,浑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使全书有着不俗的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沈老先生的草书技艺超群,为中国近代所少有。

被世人所称道。

本书为哀悼其所编撰,收集了其作品中的精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冲击力。

让人不由的沉迷于其中,在笔锋,文眼中获益非浅。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临摹学习,欣赏收藏难得的佳品。

同时对于文学爱好者来书,沈老先生的经典之作也将大大提高读者的造诣,实为难得一见的经典。

近代书法名家有哪些?

在可可艺术看到近代书法家的详细介绍如下:吴昌硕(1884-1927)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后更字昌硕,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老缶。

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

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於江苏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

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书协名誉主席。

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后师从黄宾虹。

先生尤擅草书。

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其书法尊崇帖法,富有创见。

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对后世书坛影响很大,另外还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号古愚,笔名神州旧主、太平老人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

其书法特点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於一炉。

于右任先生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曾创作《标准草书》,擅诗文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於右任书法》等。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

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

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於清俊圆润中,呈劲健透逸之姿。

著有《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辑要释疑》、《书法沧丛》、《二五书法管窥》、《沉尹默书法集》、《秋明室杂诗》。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兰沙。

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授。

曾作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

著有《沙孟海论书从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翰墨生涯》等。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其政务之余喜爱诗词,书法擅狂草,用笔恣意、气势磅礴,章法洁构变化万千,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集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沉,号无量,别署啬庵。

幼承庭训,习古文辞、诗赋。

民国初期历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博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其碑帖兼融、甭散稚拙,雄浑俊逸。

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谢无量书法》等。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精诗文、绘画、篆刻、书法。

其书法功力深厚、苍劲豪迈。

建国后,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画集》、《白石诗草》等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

名文涛,字叔同、息霜、释名演音,法号弘一。

曾任《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出家,后为佛教健宗高僧。

著有《李庐诗钟》、《护生画集》、《寒茄集》、《南山律宗传承史》等。

沈伊默简介

1883年 6月11日,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

姓沈,名君默,后更名尹默。

尝署名沈中、长名思渊次。

斋名秋明、匏瓜,人以斋为号焉。

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

沈姓为吴兴望族。

1887年 入家塾读书,启蒙李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 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

先生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贴所收,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皆略有选取,足资取法。

于是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

1896年 先生因背不过书,急至生病,在家疗养,于是连读《红楼梦》数遍,于李、杜、韩、白等唐人亦多所诵读。

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时邀兄弟姊妹同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

1897年 先生从父命书写三十柄带骨扇,又从父命把祖父在正教上所书赏桂花长篇古诗,以鱼油纸钩下来。

1902年 居西安。

先生与蔡师愚相识,师愚大事宣传包世学说。

又遇父执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心摹手追。

当时先生应人请索,即用这种字体。

1903年 先生之父逝世。

遂举家离山城,返居长安。

1905年 赴日本留学。

先生与其三弟兼士,自费往日本求学。

抵日本时,同乡许炳方来迎。

先生不仅擅长书法,亦以诗词著名。

1906年 因家庭经济关系,无力供应先生继续求学,游日一年即返国。

随回陕西居住。

是年作诗,存稿二十首,词四首,见《秋明集》上下二册。

1907年 移居吴兴、杭州

曾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

先生陪母回吴兴。

偶有所作,为同乡俞环澄所见,遂介绍於周汝藻,因被延聘杭州任教。

1908年 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任教。

与苏曼殊《子毂》相识。

曼殊赠画属题漫写二韵是年作诗存稿十二首,词十四首,见《秋明集》。

1909年 在杭州第一中学任教。

校长马裕藻《幼渔》。

与先生三弟兼士,均为章太炎先生弟子。

因兼士关系,认识鲁迅。

又在周梦坡处与陈叔通(敬第)相识。

苏曼殊善画,先生以诗题之。

是年作诗存稿六首,见《秋明集》。

1910年 12月,东坡生日,周梦坡燕集灵峰补梅庵,先生与戴子开 (启文),褚伯约(成博),褚稚昭(成昌),沈衡山(钧儒)等十四人皆至。

是年作诗存稿二十六首,词一首,见《秋明集》。

1911年 先生能悬腕作字,笔画也能平正。

先生为灵峰补梅庵定记,词精意雅,现能见到的早期文章此为鳘篇,有墨迹影印行世。

是年作诗存稿七首,见《秋明集》。

1912年 春节,杭州工业学校长许炳坤访见先生。

并向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鹬时, 预科学长胡仁源推荐先生到北大任教。

是年作诗,存《破晓》一首,见《秋明集》。

1913年 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

寓南小街什方院36号,书斋悬颜平原《家庙碑》旧拓全幅。

又把杜甫,李义山,杜牧等诸家诗集认真从事研究。

1915年 2月14日,诣章太炎先生寓所,先后至章寓者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许寿裳,马叙伦,周树人等人。

1916年 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课,医专校长汤尔和,与蔡元培为知交,先生得元魏新出土碑刻元显俊,元彦诸志,暇即临习。

1917年 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欲革新北大,先生积极参与。

蔡元培到任之前访见先生,目的在于相识。

1918年 《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

先生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

1919年 积极投身"五四"运动,许多学生活动,曾得到先生支持。

并时为北大的事,请蔡元培大力帮助。

陈独秀辞去北大文科学长。

先生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生机》,《赤裸裸》,《小妹》。

1920年 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白杨树》,《秋》。

先生的诗选入九首,为此书入选入选最多的一位。

北大章程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先生在评议会上提出出国进修,评议会即予通过。

1921年 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十月辑《曼殊上人诗稿》,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

1921年 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十月辑《曼殊上人诗稿》,由亚东图书馆写本印行。

1922年 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24年 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被迫辞职,荫杨榆继任。

杨氏反对新文化,将学生自治会干事六人揭示开除,遂有拒杨风潮之爆发。

先生积极支持学生之正义行动。

1925年 1925年 5月26日先生与马裕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土,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6年 刘半农校点唐韩握《香奁集》,先生为之序,论述韩冬郎诗的造诣,风格及得失,由北新书店出版。

先生序文缩小手迹印行。

1927年 手书《秋明小词》稿本二卷,请朱孝臧圈阅,朱疆村为写评语。

1929年 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

所作诗词,辑为《秋明集》,上下二册,由北京书局出版。

1930年 赠保权君东涧写校本义山诗集后记。

先生开始致力行草,从米南宫而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

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曾遍临其传世诸碑。

1931年 辞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职务,返回北京大学任教。

1932年 任北平大学校长。

旋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事,先生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当局未披露,先生即行离校。

年底卜居上海环...

中国近代10大书法家,都有

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1.吴昌硕(1884-1927)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后更字昌硕,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老缶。

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

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2.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於江苏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

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书协名誉主席。

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后师从黄宾虹。

先生尤擅草书。

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3.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其书法尊崇帖法,富有创见。

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对后世书坛影响很大,另外还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4.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号古愚,笔名神州旧主、太平老人。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

其书法特点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於一炉。

於先生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曾创作《标准草书》,擅诗文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於右任书法》等。

5.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

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於清俊圆润中,呈劲健透逸之姿。

著有《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辑要释疑》、《书法沧丛》、《二五书法管窥》、《沉尹默书法集》、《秋明室杂诗》。

6.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兰沙。

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授。

曾作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

著有《沙孟海论书从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翰墨生涯》等。

7.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其政务之余喜爱诗词,书法擅狂草,用笔恣意、气势磅礴,章法洁构变化万千,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集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

8.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沉,号无量,别署啬庵。

幼承庭训,习古文辞、诗赋。

民国初期历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博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其碑帖兼融、甭散稚拙,雄浑俊逸。

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谢无量书法》等。

9.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精诗文、绘画、篆刻、书法。

其书法功力深厚、苍劲豪迈。

建国后,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画集》、《白石诗草》等。

10.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

名文涛,字叔同、息霜、释名演音,法号弘一。

曾任《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出家,后为佛教健宗高僧。

著有《李庐诗钟》、《护生画集》、《寒茄集》、《南山律宗传承史》等。

我国近代十大书法家是谁?我国近代十大书画家又是谁?

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1.吴昌硕(1884-1927)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后更字昌硕,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老缶。

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

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2.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於江苏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

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书协名誉主席。

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后师从黄宾虹。

先生尤擅草书。

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

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3.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其书法尊崇帖法,富有创见。

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对后世书坛影响很大,另外还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4.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号古愚,笔名神州旧主、太平老人。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

其书法特点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於一炉。

於先生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曾创作《标准草书》,擅诗文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於右任书法》等。

5.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

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

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於清俊圆润中,呈劲健透逸之姿。

著有《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辑要释疑》、《书法沧丛》、《二五书法管窥》、《沉尹默书法集》、《秋明室杂诗》。

6.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兰沙。

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授。

曾作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

著有《沙孟海论书从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翰墨生涯》等。

7.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其政务之余喜爱诗词,书法擅狂草,用笔恣意、气势磅礴,章法洁构变化万千,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集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

8.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沉,号无量,别署啬庵。

幼承庭训,习古文辞、诗赋。

民国初期历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博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其碑帖兼融、甭散稚拙,雄浑俊逸。

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谢无量书法》等。

9.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精诗文、绘画、篆刻、书法。

其书法功力深厚、苍劲豪迈。

建国后,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画集》、《白石诗草》等。

10.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

名文涛,字叔同、息霜、释名演音,法号弘一。

曾任《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出家,后为佛教健宗高僧。

著有《李庐诗钟》、《护生画集》、《寒茄集》、《南山律宗传承史》等。

冰心的散文诗是受泰戈尔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

我们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

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

他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

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

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

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

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的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诗作家——冰心。

她写了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

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

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

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

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

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冰心的诗歌受之于泰戈尔的影响,是现代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也是研究者们的老生常谈。

闻一多称冰心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1的女作家,徐志摩认为,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

”2而冰心自己则说:“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三言两语——这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3。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是无须回避的事实,但是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停留在诗歌外表结构的单向模仿上,更为重要的是,冰心的诗歌创作在宗教精神和宗教理想方面更多地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并有所发展,我们既可以在两位诗人的作品的语言结构里享受到阅读的诗美的愉悦,更能够在他们诗歌中感受到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在努力为多灾多难的人类寻找一块灵魂息憩的宗教绿洲。

宗教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灵的寄托,诗歌则是诗人情感意识最有效的表现手段。

当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理想时,宗教的精神内核必然渗透进诗人的情感流程,并通过诗歌的意象内涵诉诸读者。

印度是一个宗教呈多元化特征的国度,而且,历史上的印度,宗教与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印度文化的核心。

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他的父亲戴温德拉纳特对“吠陀”和“奥义书”都很有研究,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大仙”。

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使泰戈尔的诗歌体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统一的“梵我合一”的观念,以及追求至爱的精神理想。

特别是青年时代的泰戈尔,由于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因而他诗歌中的“上帝”是东西方宗教文化混合的象征符号。

一方面他认为“上帝死了的时候,宗教便将合二为一”(《飞鸟集》第84节)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不要去乱礼拜,“向谁礼拜呢?睁开眼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吉檀迦利》第11节)很显然,泰戈尔对“上帝”的理解糅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化解为完全彻底的泛爱哲学。

冰心出生于中国20世纪初一个温馨的家庭,她的祖父谢子修是一位私塾先生,其手书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对联,足以道出这个家庭的宗教文化氛围。

冰心的母亲一心向佛,与世无争,这对早年冰心的宗教情结有一定的影响,及至进了贝满女中,“因受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4。

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并用诗歌来表达宗教精神,这是泰戈尔与冰心诗歌创作的共同点,而全方位的宗教式的爱,则是两位诗人诗歌情感的共同主题。

“献歌”是泰戈尔常用的诗体形式,他的《吉檀迦利》的标题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具有“献歌”的含义。

以颂神的形式来完成诗歌创作的外形结构,以泛爱主题来完成诗歌的情感表达,这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美学特质。

他的《园丁集》就是宗教式的爱的哲理升华,诗人力图创造一个完美的爱的宗教世界,人类在神的指挥和训导下,完成了从幻想到现实的实践过程。

不仅爱情是美满的、无涯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甚至连死亡也是美丽的,至于人之外的一切自然物更是美丽无比。

爱的理念在泰戈尔诗中是最卓然超拔的,也是他诗中宗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飞鸟集》显示了宗教人格化的特点,是诗人心灵历程的纪录,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宗教精神的复杂性。

在这一本诗集中,诗人多次呼唤上帝给人类以关爱,祈求无所不能的神灵把爱洒向人间

诗人将主观思维的主体情感投向无形而万能的“神”,这样,他诗歌中的虚幻意象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神秘的宗教情结。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飞鸟集》第56节)。

这是宗教式的殉道精神,其殉道的原因就是相信上天对人类的关爱是无私的、是公平的,因而作为神的使者的人,理应按照神的旨意而无条件地献出生命。

《新月集》的主题是:“新月”象征初生儿童,亦即人类宁静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诗人通...

我国古代有什么书法家 朝代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

合肥四姐妹的详细介绍

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因学识渊博而颇有名望。

她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后,于1949年1月移居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口。

人们会因艺术、书法及中国戏曲史方面的问题来向她请益;遇到需考释或校正的各类问题,从书画的题跋阅读到版本鉴定,从解释一首古诗中的典故,到辨识十八世纪某件奏折上君王的手迹,大家也都会请她解答。

老辈学者们如果经过新英格兰地区,一定会到她的居所稍作停留。

充和才思敏捷,学养深厚,且将严谨和灵活集于一身,她谈吐中的机锋和双关语,常能给人很大的乐趣。

当充和还是七八岁的孩子时,她的姐姐们就知道这个妹妹和她们不同。

她们承认小妹妹的学问根基更扎实,也更有自信,就连充和写的诗歌也更新颖且富于原创性。

充和童年时远离自己的兄弟姐妹,几乎总是独处,只有在特殊时期才有几个同伴,这些情形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她宁静的气质。

三岁前,她就学会了背唐诗,然后又读了几种启蒙书,为继续攻读“四书”打下基础。

七八岁时,充和开始学作对子,然后就学习写诗。

充和每天要学习相当长时间,她也很少有分心的事。

所有这些让她养成了学者的习气,也让她有时间自在幻想。

考北大前一年的九月,充和就到了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之后她决定留在北平,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参加第二年夏天的大学入学考试,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

充和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来准备入学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英语,其中的前两门,从她六岁开始,合肥的家庭老师们就已经为她打好了基础。

她在父亲的学校中学了一年英语,然后在上海中学里又学了一年,她觉得这门语言并不难掌握。

她就是搞不掂数学。

十六岁以前,她从来没接触过数学,突然之间,她就要面对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

她看不出学数学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那一年,有数千名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平,争夺全国最好的五所学校那几百个录取名额。

考试的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

“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

”她的数学考了个无可争议的零分,但她的国文却得了个满分,结果考试委员会破格录取了她。

除了充和之外,北大中文系当年只录取了一个女生

充和在北大这所名校就读的收获,并不如想象中的大,虽然这里不乏名师: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

但充和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当时很多学生参加了激进的政治活动,无法静心向学,而充和宁愿将时间花在学习戏曲上。

清华大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清华大学就在北大旁边,有位专业昆曲老师每周一次在那里开设非正式的昆曲课,充和与在清华读书的弟弟宗和定期去上课。

抗战期间,充和与兆和一家住在西南的小镇呈贡,小镇上住着好几位文艺界的杰出人物,但是来访客人更喜欢在充和、兆和的住处逗留。

充和会吹笛子,所以弹琵琶、弹古筝的人都喜欢上她那儿去。

诗人和书法家们也喜欢聚在充和的房间里,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也喜欢充和的笔、墨和砚台。

充和说,即使手头再紧,有些东西她还是很讲究:“我不爱金银珠宝,可是笔、砚都得是最好的。

”充和跑到大西南来,是因为沈从文帮她在这里找了份工作。

沈从文没有进入联大之前,在一个三个人组成的教科书编选委员会里工作,教育部任命他主持编选文学部分之后,他推荐了妻妹充和编选其中的散曲章节。

教育部给充和下了聘书,充和也接受了。

用一般的标准很难衡量充和的学历,她上过北大,但是没有拿到学位:1936年她生了病,医生诊断为肺结核,所以她被迫退学。

康复后,她在南京《中央日报》当了一段时期的副刊编辑。

随后战争开始了。

在充和回到苏州直至战争开始前的短暂岁月中,她的才学显然已经有口皆碑了。

充和在教科书编选委员会的工作时间不太长,一年后,教育部就取消了这个项目

充和并没有太失望,当然,她需要工作,因为和姐姐们不同,她是单身,必须自食其力,但她决不愿意仓皇求职或是匆匆嫁人。

很多人在这时拜倒在充和的石榴裙下。

其中一个是卞之琳,他一生都爱恋着充和,这件事尽人皆知。

他写了很多信给充和,即使他已经知道充和不会选择他,甚至在充和嫁了人之后,他仍然坚持写那些信。

他还收集充和的诗歌、小说,并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香港出版。

充和的追求者中,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

方先生也给充和写信,不过用的全是甲骨文,学问大如充和者也没法明白:“他一写就是好几张信纸,我相信一定写得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充和喜欢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待。

1940年间,重庆政府又给了她一份工作,这次是为教育部新建立的礼乐馆服务,帮助政府重新订正礼乐。

充和的职责是从五世纪的《乐志》中挑选出适合公共大典使用的乐章来,请作曲家配曲。

这份工作很对充和的胃口,她过去就很难忍受各种典礼,现在可以对它们加以改良了。

充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编选出二十四篇适合的乐章,用最好的书法精心誊写了两份。

教育部批准了充和编选的篇目后,充和与同事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