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带感受 感受中国古诗词之美



有哪些带着思乡情感的古诗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

有哪些带着思乡情感的古诗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读古诗词背诵后的感想和体会作文500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的一首虞美人,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

这是我最为喜欢的诗词之一。

在古诗文中寻找美,发现美,收获美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古诗文中,往往带着浓厚的历史风格,这恰好是我所欣赏和喜爱的。

诗歌中,我仿佛与作者融入到了一起,领略着我国古代那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历史。

对一件东西感兴趣,你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它,当然,背诵古诗文也是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兴趣即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古诗文感兴趣,在背的时候,也就特别容易了。

当然,单单靠兴趣可不行,我想推荐一个方法

正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可以采用“写”来加强记忆,每天晚上背诵时多抄写几遍,以便理解古诗文内容并且加以记忆。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建议利用洗漱时间,在大脑中好好回想一下,了解自己的记忆程度。

然后,再将背诵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最好是再默写并批阅一遍,改正错字。

这个方法是我一直在使用的,我个人认为效果是不错的,就将它推荐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古诗文的背诵。

背诵古诗文,在大多人看来是一件十分枯燥无趣的事情。

但是,我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的去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中的美。

也许你会发现,这枯燥无味的背后,暗藏的真是那一抹抹灵动芳华。

感受古诗文,欣赏古诗文,去感受古诗文中那独特的美吧!

20首古诗带赏析。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

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

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

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有哪些带着思乡情感的古诗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微雨燕双飞,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

香炉、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5.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7.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

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

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

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

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

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

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

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

“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

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

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

“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

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十首古诗词,附带意思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赏析】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箕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在王维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江畔独步寻花》(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表达了作者赞美、称赞春天,向往宁静的生活的中心思想感情。

《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清代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尤脍炙诗坛。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

那凌云的鹤。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

〔品评〕 这首诗,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

读这样的诗。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在大自然中,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愁绪、思念,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前面已分析过了,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白云生”,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人家”、“霜叶”,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独绚秋光,红黄绀紫。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谓胜于春花,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为什么突然“停车”,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也有艺术的魅力。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秋、景,‘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

当风劲霜严之际,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悲,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却另辟蹊径。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石径”、“白云”、“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却是非凡的,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把那缕缕的哀怨,诗人是以“鹤”自喻,我言秋日胜春潮。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意境壮丽,融情、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不错

30首古诗带诗意和诗人

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

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

(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

给我15首古诗要带解释的!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