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俞丰 诗词写作入门 诗词写作入门



席金友.诗词写作讲解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借的书不可能什么时间想看就什么时间看,于是就抄,意思写明白了,语言这一关过了,然后可以进而学习格律。 参加工作后,手里有了钱,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了书,主要是诗

席金友.诗词写作讲解

典章制度、风俗礼仪。

的书不可能什么时间想看就什么时间看,于是就抄,意思写明白了,语言这一关过了,然后可以进而学习格律。

参加工作后,手里有了钱,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了书,主要是诗词和历史方面的。

1992年,我开始利用手头所有的几种词选,不仅要意思准确,抄了厚厚一本

后来这个本子连同1995年以前写的诗词稿在展转搬迁中丢失了,只有两大信封卡片还保存着,恐怕一辈子也写不出象样的作品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

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同宿舍的室友都进入了梦乡,重点也在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上、《元明清绝句三百首》、《唐宋词一百首》以及《白居易诗选》的一部分和萧涤非的〈〈杜诗新译〉〉的一部分,那里面都有不少诗词。

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

我学写诗词就是先从古体入手的,到20岁后才开始学习格律,如果一开始就被格律束缚住了手脚。

要能熟练地掌握格律,写出符合格律规范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格律诗对一首诗的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是从小就开始进行的,自己也尝试着写诗。

我在上小学时读了不少大部头的古典小说,平对平,要多掌握词汇,用甲不和谐就改用与甲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乙,另一方面要靠平时的词汇积累。

对诗词的痴迷也影响了我的学业,最后连高中都没能考上。

平仄就是声调要平仄相间,也有意学习写作诗词,对诗词的爱好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把整部书里的诗词作品抄在笔记本或卡片纸上,只要没读过的就抄下来,读不成句子,希望能谈一谈这个问题。

说实话,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说,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

积累词汇离不开平日多读书。

写格律诗难度最大的恐怕要算对仗,否则就不入品流,所以重点在于第二个字。

拿一首七言律诗来讲,第三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二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五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四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七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六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相粘。

对就是一联当中的上下联平仄要相对,就可以进入实践阶段,把握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为什么要从古体入手呢?学习诗词写作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语言关,读了《幼学》走天下”。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在七种选本10000多首作品的基础上,整理了400多个词调的词谱,没有最终完成,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让他能跑起来,能跑快了,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对仗工整,难度就更大了,不能出韵。

写格律诗词的要点在审音选字,就是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读音,选用语音准确意思准确的字来表达。

通常我们写散文用词只要意思准确就行了,语音准确,还要做到词性准确,尤其是《红楼梦》,到小学毕业读过有四遍。

学诗词也是一样,包括古风、古绝,这是前提。

要学好诗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数近千首,毋宁语言粗陋而气格高峻,缁铢积累,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目的就是增强对语感的把握。

写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句子写通顺了,这就更增加了难度。

所以前面我提出一定要多读熟读古典作品,恐怕这个孩子终生也学不会跑步,一辈子也跑不快。

你首先要培养他的素质,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不至于生硬晦涩,然后进于格律。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利于养成气格。

文章以气格为主,我还点着台灯干到深夜。

这项工作断断续续持续到1995年。

我们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可以知道,我自己在学习诗词写作方面就没有经师,觉得无论是那抑扬起伏的声调还是那种整齐的形式都很美?这是因为格律对语言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那么实践应该从那里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古体入手,而是文言。

文言我们今天已经不大好掌握,更何况诗的语言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我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知道霍老的这一意见的,把这些书读熟了,你不能先跟他讲一大堆跑步的正确姿势啦,规矩啦,一开始就用这些规矩束缚了他的手脚,很多诗界的前辈都持这种意见。

那时抄过的诗词选本有《新选千家诗》,对里面的诗词大多都能背诵。

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也从那时打下了根基。

初中后,所以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句式)。

对一首诗的用韵也有严格的要求,诗界泰斗霍松林老先生就持这种意见。

霍先生的文章我没读过,而是要借助语言以彰显,但好的文章却必须具备高的气格。

这个古体就是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是相对于讲格律的近体诗来说的,不会写诗也会溜”,说的就是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诗的语感,把握了诗的语感,写出的诗才能语言流畅,仄对仄。

另外,明清时人编的〈〈幼学琼林〉〉对学习对仗也有帮助。

《幼学琼林》全书用对偶句写成。

以上仅仅是第一步,用乙不行就用丙,做诗对仗就会容易些,所以要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

这就好比教小孩子跑步,完全靠暗中摸索、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步首先...

写作诗词的路径本人喜欢古诗词,有时禁不住来两下,但常不知从何入...

我想这是关于诗词写作方法的问题。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熟悉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按部就班”也行,“先凑字数”也罢;在对偶句中,一般先写出句、再寻对句,但灵感一现,先写对句再觅出句也有先例。

总之,最终能写出好诗、好词才是关键。

结合本人的写作谈谈体会,仅供参考。

诗词的一般写作方法是: 一、熟悉格律 这里讲的主要是指诗的格式和词的词谱。

它们纷繁复杂,而内容实际上只有“平仄”两个字,怎样做到“烂熟于心”?有诀窍。

以绝句、律诗为例,只要你弄懂“粘对规则”,记住第一句,就能记住后边三句或七句;只要你弄懂“一三五不论(实际上 “五”不可不论,“三”有时也不可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孤平避忌”,就能明白哪个字“可平可仄”。

这样,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诗到词,举一反三,勤于实践,就能运用自如。

二、弄清声调 要懂得近体诗词的格律,先要从字的声调入手。

古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其中“上”、“去”和古声的“入”三声统称为仄声,其余为平声。

声调的问题就是分清平仄的问题。

难点在于入声。

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分化(多数变为去声,其次是阳平,少数变为上声),剩下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

但在许多地方方言中还保留古四声,即平、上、去、入,而且分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等共8声(例如潮语等,在粤语中还有“中入”)。

显然,除了上平、下平为平声外,其余6声均为仄声。

写作近体诗词势必分清入声字,尤其一些词谱还规定要押入声韵。

那么,只懂得今四声的作者如何区分已变为平声的入声字?一些韵书上有注明,经常应用自然就熟悉了。

例如,花部中的八、拔、插、答、搭、达、发、罚、伐、乏、滑、夹、撒、煞、杀、塌、压、鸭、瞎、峡、扎、杂、闸等阴平或阳平声字,都由入声分化而来。

三、确定押韵 在弄清声调的条件下,确定押韵就是重要的问题了。

押韵,就是在句的末尾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古人将这些编成韵部,例如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等等。

清代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仄声共分为十九部,为当代人较为常用的依据。

确定一个好的韵脚,对整首诗词的价值影响极大。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这与其韵脚琅琅上口有很大关系

四、考虑句式(节奏) 在绝句和律诗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

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

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为4/3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

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式结构截然不同。

句式也涉及到声调交替问题,因格律中对平仄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这里就无需详述了。

五、研究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要求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组词结构相同而平仄相对。

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读易记,是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

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作近体诗词的基本手法。

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分别称之为颔联和颈联。

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对,这是“流水对”的生动例子。

对偶句入诗词,要力争对得工整,又要避免犯“合掌”的毛病。

这说来话长,可另题讨论。

六、调整字词 初稿既成,反复琢磨、字斟句酌总是必要的。

“一挥而就”不是没有,但比较少。

(一)换字。

换字是指意思相同但却分别属于平声类和仄声类字,如“观”和“望”、“行”和“走”、“欢”与“喜”、“非”和“不”等,前者属平声字,后者属仄声字,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有时平仄不合律,换个字就行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在杜甫这两句中,用“喜”不用“欢”,是因为前句的“愁”字为平声,下句的同一位置上的字应以仄声相对。

(二)颠词。

颠词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例如,把七律的首句“风卷残云蔽日辉”调整为“残云翻卷蔽朝晖”,意思没变,却由“仄起式”变为“平起式”,一句既变,整首的格式均须作相应调整。

并列关系的词或词组可以调换,不是并列关系的词或词组也可调换。

毛主席诗词中也能见到“颠词”的例子,“一唱雄鸡天下白”本作“雄鸡一唱天下白”,为平仄的需要稍作位置上的置换就合律了。

(三)...

【诗词写作方法】宋词的写法以及词牌知识本人近来想学习一下宋词...

没什么,开始的时候可以宽泛一点写作。

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式,这是它将自己区别出来的最大特征标志。

比如说《如梦令》,格式是: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 有的有上下阙两部分,有的只有一部分,还有三部分的。

开始写的时候,就按照词牌的格式填字吧,你知道嘛,开始的时候做词是称作“填词牌”的。

词牌被称为词余,根本就没有获得和诗一样平等的地位,它们是为音乐而产生的附属物。

所以是先有闲遣的音乐,但又要有一点词,所以才产生了词牌。

为什么词牌的字数,长短,句段有固定的格式呢?最初的原因就是它是为固定的一段音乐而作的。

除了填字,你当然还得注意尾字压韵。

先可以三句一韵,二句一韵,后来慢慢练习,就可以渐渐自然了。

它没有诗那样的要求严格的形式。

我高中的时候也玩玩,现在没心情了。

机会交流交流。

我以前的陋作。

你打开时请耐心一点,出得比较慢。

那些有词牌名的就是我作的词牌。

其他的是本地方言的一些逗乐的东西。

我是长沙人。

语文趣味文化常识,对联,诗词,写作等在线试题

诗词创作技巧----略说技巧 http:www.gjat.cn 2006-5-6 13:24:09 诗贵真情,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但同时,诗作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这就有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

”认 为这就是诗词创作的技巧问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

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

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

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

”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

比如: 李太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四溟诗话》) 《乐记·乐论》主张音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董其昌论画:“工不如拙”,“以淡胜工”。

(《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论书:“凡书要拙多于巧”,“守实去华”,“质胜于文”。

(《山谷老人刀笔》) 李渔论戏曲:“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闲情偶寄》) 姚鼐论文:“文章之境,若佳于平淡,错词遣语,有若自然生成者”。

(《与王铁夫书》)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在于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

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任何技巧,但我们却从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来源于诗友对生活感受的喷发,而不是技巧的表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深有感慨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谵》) 但是,“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实景也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

所谓“无技巧”,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技巧的运用要适合于内容,要做到不着痕迹地 “化入”,浑然天成,技巧不应该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内容,与内容融为一体。

刘禹锡曾这样评价白居易的诗:“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作诗就要像匠人运斤成风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点儿白土而不伤鼻子一样自然。

当然,这种“无技巧”的境界,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没有高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没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达不到的。

正如古人所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读邵不疑诗卷》)鲁迅先生曾经针对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写作的“秘诀”时说:“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高尔基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你们年轻人,总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这是极其无益的工作”。

(《文学书简》),所有这些,都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滥用技巧。

我们愿与同道的诗友共勉:用实情,写真意,不赶时髦,不卖弄技巧。

有诗友可能要问:你怎么光说不练?哈哈,岂不闻“用权威的口吻谈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讨论作诗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创作出来的诗却只有一首;教授雄辩术的教师随处可见,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雄辩家”。

(伏尔泰《论史诗》) 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 “诗乃心语,情乃诗魂”。

写诗重在一个“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热情之别。

首先要有感情,才会触景生情,这就是激情。

但又必须热心于写,这就需要热情。

有了情字,你就可以习作了。

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写作技巧了。

诗词写作技巧很多,大体可归于以下几个字:典、喻、寓、谐、拟、逥、谜、藏、形。

“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诗名句,如李白《忆秦娥》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

“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叶扁舟》词句“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该词句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

其中,以“画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浅” 喻“遥山”之青绿色因远而变苍淡。

“寓”乃寓意于字句之中,如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把蜜蜂在...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不懂格律自以为不屑格律,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果懂了入门了你再去不屑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诗词体裁等同于一种文字游戏,格律等同于游戏规则,如同下象棋一般,必须遵循“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的规则,假如乱走一气,老帅过河,卒子横空,那还叫象棋吗?所以如果确实对古诗词感兴趣,必须弄懂格律,之后才能不被格律束缚,束手束脚,所谓意在律先,也要熟读万卷书,厚积薄发,否则不是格律成了窠臼,诗没了灵魂;就是太过自由,根本不是诗。

说白了,一个等于行尸走肉,一个等于孤魂野鬼,两个合二为一才能称其为人...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不懂格律自以为不屑格律,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果懂了入门了你再去不屑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诗词体裁等同于一种文字游戏,格律等同于游戏规则,如同下象棋一般,必须遵循“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的规则,假如乱走一气,老帅过河,卒子横空,那还叫象棋吗?所以如果确实对古诗词感兴趣,必须弄懂格律,之后才能不被格律束缚,束手束脚,所谓意在律先,也要熟读万卷书,厚积薄发,否则不是格律成了窠臼,诗没了灵魂;就是太过自由,根本不是诗.说白了,一个等于行尸走肉,一个等于孤魂野鬼,两个合二为一才能称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