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周汝昌诗词赏会 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



红楼梦里是刘心武还是周汝昌比较权威啊周汝昌是大家.刘心武根其没有可比性.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男,汉族,1918年3

红楼梦里是刘心武还是周汝昌比较权威啊

周汝昌是大家.刘心武根其没有可比性.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

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男,汉族,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

我国著名红学家,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

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

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

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生平简介 他不太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但他和“红楼”却是有夙缘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手中有一部日文版的《石头记》。

他那时太小,看不懂,就丢下了。

后在南开中学读书,常和后来成为散文名家的同学黄裳在一起“谈红”,一度甚至想英译《红楼梦》。

他真正走上“研红”之路始于1947年。

那时他还是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

他的四哥周祜昌读“亚东”版《红楼梦》卷首胡适的考证文章时注意到,胡适先生谈及,自己手中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未觅得敦敏的《懋斋诗钞》,深以为憾,就写信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周汝昌。

周汝昌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一查,居然一索即得。

敦诚、敦敏是曹雪芹生前最好的朋友,诗集中自然有宝贵的史料。

于是,周汝昌据此撰写了一篇关于敦敏诗集中《咏芹诗》的介绍文章,在《民国日报》副刊发表后。

胡适先生看到后即回信切磋,信也在报上发表了。

周汝昌回忆道,1948年6月的一天,当时还是燕京大学学生的他到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的胡适先生府上造访。

胡适先生亲自将《甲戌本石头记》递到他手里,后又托人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送给他——正是由于这段因缘,1948年,周汝昌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一部红学划时代作品的重要专著”。

该书于1953年9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内连着再版三次,当年的研究者们几乎人手一册。

此后,周汝昌由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调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由“红”变成了“黑”:1968年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

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周汝昌主要作品: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

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全诗详解是什么?

且伴一缕香:我一个独居广寒宫,一人的美丽没有哪个来欣赏。

不化浓妆,总是素裹,偏爱秋色凉。

不阿臾奉承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偏偏喜爱有着伤感情调的秋天。

这首诗是周汝昌先生悼陈晓旭的《人淡如菊》,其诗意大概为。

纤纤淡鹅黄,倩倩素心长。

犹慰深闺寂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

居傲不媚春

李商隐《锦瑟》的全诗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

其实不然。

“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此诗人之痴语也。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

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

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

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

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

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

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

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

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

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

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

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

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

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唐人诗中,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

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

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

求推荐一些 古诗词鉴赏 的书 谢谢

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评论,包括人生三大境界等,此书是王国维对词的鉴赏评论,虽然不是很好懂,但非常值得阅读。

另外,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此书是周汝昌对部分唐宋名诗词的鉴赏评论,大师级的鉴赏评论就是与众不同,你阅读。

至于纳兰容若的词集本来就不多,很值得玩味,只有《饮水词》和《侧帽集》两本,前者名气更大,选第一本先读读吧人间词话是本很好的书

有没有名家写的古诗鉴赏的文章?

杜甫《蜀相》赏析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也不错。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

谅他又有何难。

如今他并不如彼。

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字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彼此互易,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杜甫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上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

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

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来真写祠堂之景?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又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秪意伤情。

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周汝昌先生认为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四言绝句唐诗有赏析

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注释】: 1。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二句写入宫多年:“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

,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晚景虽好??这是一首登高望远。

(你害得我多苦)! 【赏析】。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赏析??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静听松林寒: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 ,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可惜不能久留。

”今人周汝昌认为。

《长安志》,只是近黄昏,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

这是独到之所在,(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指唐武宗。

【译文】: 故乡远隔三千里。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解释】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刘随州集》为《听弹琴》。

诗人静听弹琴,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故国:指故乡。

2,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全诗有感而发,叙事寄情。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

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全部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君: quot。

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词语解释】 泠泠。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形容声音清越。

【诗文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

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双泪落君前。

quot。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赏析。

②古原,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何满子 张祜 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描写弹琴人高超的琴艺,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慨叹不已...

古诗,最好是5言绝句

三、 五言诗廿九首1. 问 天 阁何处是天门?天意高难问。

临空当大笑,笑破万里云。

2. 龙宿郊民图朝游中南海,暮宿琅琊台。

千秋创伟业,万世育英才。

3. 麦 收天高日正晌,遍地黄金浪。

挥汗如热雨,农夫收割忙。

4. 太 行 山心旷天欲高,豪气干云霄。

未得强贼首,不敢笑黄巢。

5. 射猎图弯弓射战表,悲歌唤英豪。

万马奔腾急,齐向长天啸。

6. 泼墨仙人图气贯重霄九,雪飞少年头。

群蛇困巨象,一醉解千愁。

7. 国宝沉浮录雷鸣千万声,为谁鸣不平?云中千滴泪,滴滴总关情。

8. 伊江思儿儿不归,慈母心欲碎。

不知伊江水,多少情和泪?9. 秋溪待渡图望穿故乡水,梦中几时回?苍天雨霏霏,为我把泪垂。

10. 雁门关山上鸣号角,山下弄大潮。

大雁归来时,报我最辛劳。

11. 山居昂首望九霄,屈指数英豪。

风云多变幻,唯我最逍遥。

12. 徐 福千年琅琊港,满目尽凄凉。

孤雁悲鸣时,声声欲断肠。

13. 渔水上沙鸥醒,岸上杨柳青。

丝丝春风里,几个钓鱼翁。

14. 樵自家田园少,终日多苦劳。

满山柴与草,不敢动分毫。

15. 耕灵海三月春,万里无片云。

耕田老黄牛,无视过路人。

16. 读劈柴遭打骂,挑水逢路滑。

学堂考第一,总是放牛娃。

17. 崂 山窗外鸟鸣声,唤醒思乡梦。

红花遮望眼,绿草埋幽径。

18. 赵登禹挥刀对天呼,何日复版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 杨柳青年画春风拂杨柳,岁月何悠悠?五岭到五岳,九江到九洲。

20. 信 天 游仗剑行四方,八极任我荡。

阵前显威武,阵后咏绝唱。

21. 香 山雨打青松青,霜染枫叶红。

风吹白云动,万里送柔情。

22.游子吟春秋一个梦,神州万里行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灵。

23. 塞外曲才上天涯路,又闻塞外曲。

曲中多忧伤,不知谁在哭。

24. 陈 桥陈桥风云变,东海鳞波卷。

情剑断山河,杯酒释兵权。

25. 花冬去送温暖,春来驱严寒。

为谁情深深?为谁意绵绵?26. 鸟年年迎春到,日日报春晓。

青山意不尽,绿水情未了。

27. 虫闻声寻其踪,已入万花丛。

为谁唱高歌,歌声太纵情。

28. 鱼游来无所依,游去无所思。

远看一幅画,近看一首诗。

29. 清 明清晨望晴空,珠山又清明。

千古英雄泪,万里映山红。

李商隐《锦瑟》的全诗赏析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中心意义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准,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

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对令狐家的侍儿锦瑟的思念之情,但以为悼亡诗者为最多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自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

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缈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己就是一只蝴蝶。

忽而又醒来,发现又是自己又是庄周了。

于是他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了?这是朦胧的意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溶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

朦胧的自然 景象 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的使人怅惘迷恋呵!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

诗人反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据胡仔的《苕溪渔隐从话》转述,东坡认为:“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大抵李商隐拟想着自己手抚素女所鼓锦瑟的一弦一柱,想像中听到了瑟的曲调 。

音乐语言与往事的回忆相融合,遂形成了颔腹二联的种种意象。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

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 而不可及”和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偶然随机 的痕迹 。

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

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

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总起来说,《锦与》的主旨是“怅触 人生,情怀历乱”,有着高远深沉的意境。

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

虽有感伤,却不限于 “自伤”。

而对人生的感悟和迷惘,乃是人所共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的。

正因如此,《锦瑟》才会历久常新,具有永恒的魅力。

求古代文学专业的十五位名师

1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主要著述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Chinese Poety》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 金开诚 男,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

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

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

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

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

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3 周祖谟(1914~1995) 语言学家。

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

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