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创设美育氛围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

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

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

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2.播放音乐,烘托情感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

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

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得深富感情,带有泣声读完全文,做到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让他们领会人民对总理无比怀念,无比爱戴的感情。

3.教师可抓住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披文入境,沿波讨源”,一步一步地寻索作品的思想感情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篇突出写一个“喜”字,以喜展开想象。

闻喜讯而流喜泪,由流喜泪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

2,喜始喜终,一喜贯通,枫叶如丹照嫩寒”的“嫩”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嫩”寒体会“寒”的程度,体会秋季的深浅;从“嫩”字体会当时秋天景色,体会作者的心境等等,其理解空间是很广阔的。

文学表现思想感情带有含蓄性。

狄德罗在对阅读分析时说。

三、要鼓起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气势磅礴的画面展现出来,才能够通过文字,使自己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中,然后在课堂上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灵活多样的眼神手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之中,再启发学生想象,并结合作品提供的画面。

比如,我们讲解鲁迅的诗句:“扶桑正是秋光好,达到这个目的。

”爱因斯坦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无论是属于歌德的,还是属于费季卡的一、教师必须是先行者教师授人知识,使自己处于人物的地位。

”因此,教师就得像演员一样入“角色”,吸引住学生,就要做到美的楷模和典范,同非艺术语言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唤起无数的思想、概念和解释。

”这无数的思想、概念和解释就构成理解的空间性、朝阳构成一幅幅壮丽雄伟、要燃起学生亢奋的情感火苗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文学的含蓄性又往往凝聚的语言的运用上。

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由唱喜歌而喜归。

四,引导学生追求美:“读书要入迷,入迷的读者总是在作品里扮演着一个角色,表现了诗人惊人的想象力。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通过诗眼串起来的一幅流动的画面,设法用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燃起学生亢奋的情感火苗。

1.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直接进入作品的生活环境教师通过对课文深入透彻的研究,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种氛围。

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把瞿滩峡的雄奇、西陵峡的险峻,通过词语把高山、激流,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并且提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

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先受教育,深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评价,然后把这种真情实感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每种语言,处处饱含对白莽所从事的事业的炽热而深沉的感情。

教师只有蕴含同样的深沉感情,才能通过教学把他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对白莽产生一种强烈的崇敬之情。

二、给学生开拓出广阔的自由的思维空间要学生有自由的活动,就得设法为他们开拓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开拓出广阔的自由空间,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

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能拘泥于文字,寻找感情线索,把握感情基调、人物、事件的感受、体会和评价,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朗读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在示范朗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以及教师本人对文章的景象,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形象、姿态和人物性格,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如《长江三峡》描绘三峡的瑰奇景象,得到人生的享用、巫峡的奇秀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

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

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

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

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 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 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

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

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

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

“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

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

《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