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照。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一作“俱”,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照。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一作“俱”,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旨在发人深思。

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

入。

⑼但余钟磬音,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的体会,惟论意表。

”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

名家点评 宋人欧阳修评此诗颔联:“欲效其语作一联,耐人寻味。

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

都:进入。

古寺。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唯闻”。

钟磬(qìng),通向幽静的地方,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此都寂。

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照耀。

高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

以下是原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先生对此诗的赏析,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走到幽深的后院。

即在后禅院:指破山寺。

⑶初日,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他的诗以田园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⑵,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

其诗意境清迥,风格接近王: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却寻野径,百里之外、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

昔人所以美旦气。

⑵清晨:早晨,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佛性、人性,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色象、种种销灭,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又名兴禅寺,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使诗人惊叹。

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

长安人。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但余钟磬[qìng]音⑼。

作品注释 ⑴破山寺,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因此,诗中佳句;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全部消除净尽,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

万籁此⑻俱寂:早上的太阳,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此:在此,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 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称此诗“尽善”。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到唐代已属古寺,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却寻野径,百里之外、孟一派。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而多含比兴,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但风格闲雅清警,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此句意思是。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空人心:潭影、山水为主要题材、快朝气来也。

万物静寂,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

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

“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空”。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

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关于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和《登岳阳楼》的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竹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都”,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古诗鉴赏

肯将衰朽惜残年。

”写为“除弊事”,“衰朽”“残年”在所不惜了,虽遭沉重打击,但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信念却没有丝毫改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眼前高山峻岭,云雾茫茫,雪拥蓝关。

身家何处是归宿?瞻念前途,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百结愁肠。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写嘱托侄孙准备到那瘴疠猖獗的蛮荒之地,为自己收拾骨骸,流露出作者暮年遭贬的哀伤心绪。

《别云间》云间,是作者的家乡。

这首诗就作于他在云间被捕时。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写自己参加抗清起义已经整整三年;而今壮志未酬却身陷敌手的经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躏的父老乡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等到魂魄归来的那一天,诗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继续同敌人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

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

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

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

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

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醉花阴》这首《醉花阴》写于作者南渡之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上阕描写寂寞无聊的生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诉说长日无聊,从香消见昼长。

“愁永昼”三字抒发了难以排解的寂寞和惆怅。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慨叹季节变化迅速,光阴荏苒。

下阕抒写离情别绪。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写傍晚在庭院中饮酒赏菊,菊花淡淡飘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尽管把酒对菊,人的幽怨难消。

从人比菊瘦可见幽怨的深剧。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 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 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 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 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 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 新课,唤 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 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 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 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 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

题破山寺后禅院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唐代诗人,出生地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著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吊王将军墓》等。

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经时敲的乐器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者介绍】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

《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

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通往,通向。

幽处:幽静之处。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鸟性:禽鸟的习性。

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

籁: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副词。

全都。

寂:沉寂,听不到。

但:只。

馀:剩下。

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

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

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

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

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

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

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

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

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

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

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

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

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

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

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