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典诗词鉴赏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历史是悠久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

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

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

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

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

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

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

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

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

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

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

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

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

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

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

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

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

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

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

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

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

”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

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

”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

“规往”就是打算去。

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

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

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

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

”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

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

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

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

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

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

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

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

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

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

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

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

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

”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

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

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

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

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

”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

关于古代文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代文学已经一个学期了,其实,要说感触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学内容太深了,纵观好几千年的文学史,令我们这些初学者还是有那么点头疼。

不过,很庆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温文尔雅、有气质有魄力的美女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渐渐走进了古代文学的世界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走过了史家之文,看过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欣赏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离骚》。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里,体会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一幅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遭受腐刑后而继续发愤著书;勤劳坚贞却被抛弃的刘兰芝无奈殉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代枭雄曹操在写《短歌行》的时候,一句“周公吐辅,天下归心”道出他的雄心壮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描绘着他的桃花源。

其间,我不仅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与诗人们的心更为靠近,在那种历史社会的环境下的文人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笔去描绘现实的真。

我觉得,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除了在文学素养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更多的是在思维上、心灵深处对这些古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老师品三国论红楼的过程,对于早就看过的名著,在经过点拨后会发现亮点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我想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我还在课下总结了几点自己的学习方法:1、学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

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是泛泛而谈。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

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

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2、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还要多读一些历史书。

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

3、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了解一些目录书,以便日后查阅。

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

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以上这些方法我觉得还很有效,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可能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这半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给了我一个在古文化遨游的罗盘,点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学的一盏启明灯。

我相信,今后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在古代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怎么学好文言文和古诗赏析啊

诗歌的鉴赏。

读。

多读,多背诵一些优秀的诗歌,不断提高发现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因为诗歌是综汇各种艺术手法的文学样式,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想象奇幻,意境深邃;音律优美,辞格丰富;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淡笔白描;风格豪放可成一派,清丽婉约别是一家……但,这些不是概念,附丽于诸多赞语的是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读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体味和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

才能读一篇作品有一番心得。

可以说,“读”是提高 自己的鉴赏能力的一个前提。

写。

要求自己每读一首诗之后,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

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某一方面(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等)有独到的体会,那么马上记下来。

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有创新意识。

日积月累,鉴赏水平无形中就提高了。

“写”可以说是“读”的深化过程。

说。

,准备一些诗歌,讲析时可以参照自己所写的对这首诗歌的鉴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定然有了收获,在训练中,出现了不少赏析佳作。

如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的赏析:这首诗是盛唐时的名篇,被王渔洋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首句写得雄奇高远,由上而下描绘远景。

黄河奔流于西北高原,从下游看好像从白云飘荡的天际倾泻而下。

第二句描写戍守边城的环境险恶,高山矗立,直插天际,险峻的群山环绕之中,有一小城与万仞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远景。

三、四句转入写征人的思绪。

由边疆实景所触发,巧妙地表达怨情。

玉门关外春色来得迟,而内地已是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光明媚。

但边地仍是黄沙满天,寒气侵人。

此时此景,听到笛中《折杨柳》的曲调自然勾起思乡之情。

唐时离别有折柳相赠之俗,关外春迟,无柳可折,再加上笛声哀怨,征人的怨愁很自然就表露出来。

听。

这一环节主要课外自由选取一些精典的诗文赏析文章读听,让自己在“听”中学习、领悟别人是怎样赏析诗歌的,从而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同时还可讲解一些赏析方法供参考,如:咬文嚼字法、情感体验法、朗读吟诵法等。

在读、写、听、说训练中,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同时,文学修养也增强了;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

因为多“读”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在“写”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写作兴趣高涨;“说”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而且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可以说,进行这样的训练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怎样学好文言文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

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

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

如何对诗歌进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注意题目

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

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

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

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资料是以前学习的时候找到,希望有所帮助。

诗歌学习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儿童诗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从儿童诗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谈起,儿童诗不仅受到小学生的喜爱,而且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儿童诗的教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另外,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的收获,谈了一些儿童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重要作用教学不足教学策略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

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

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

面对儿童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一直都非常重视,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

一、儿童诗教学的不足中国是诗的国度,儿童时期是诗一样的年华。

把握好儿童诗教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

不过,我们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有一些老师,不理解教材选编儿童诗的目的

年级教材中编入儿童诗,主要是为了巩固汉语拼音,为了识字,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作细致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损伤了儿童诗的情感性。

不光要求背诵,还要默写。

还有不少老师把小学生的儿童诗模仿说话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忽视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儿童诗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二)不受重视,学习流于形式儿童诗语言活泼,视角独特,富有童心童趣。

儿童诗生动的文学性和现代语言更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

但是,老师在教学中,却往往不重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相比阅读教学来讲,放在次要的位置。

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诗歌的形象、境界与韵味,则往往被忽略。

(三)积累太少,学生收获甚微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较少是令老师们苦恼的一个问题,教材中的儿童诗凤毛麟角,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了一篇就没有了,而有很多地方教学设备不足,没有大屏幕,老师没法帮学生积累的儿童诗。

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在语感上有所培养,在情感上有所体验,许多地方的儿童诗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外,或是利用每周兴趣课时间。

把儿童诗的教学与语文教学分割开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脱钩。

(四)只重技巧,学生过于被动诗是语言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

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有些老师的教学却脱离了这一要领,只是让学生机械地从形式上去模仿,或按老师的思路写,没有达到发展创造思维的目的。

二、儿童诗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

而儿童诗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理解、欣赏和喜爱。

不仅如此,儿童诗往往洋溢着盎然的童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更能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儿童诗文本充满童趣,令学生喜爱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的优秀儿童诗作。

这些短小、简单、有趣、优美的儿歌和童诗深受孩子们喜欢,常常乐意诵读。

儿童刚入学时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书面语的。

他们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

儿童诗恰好符合了这样的要求: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情感充沛、生动有趣、构思巧妙、语言精辟。

特别是儿童诗那广阔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常常令人感动,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好的中种子。

刚入学的孩子也处于一个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常用的句子或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对孩子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句子除了帮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和标点符号以外,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审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内涵丰富但内容简单的儿童诗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这些诗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容易理解、接受,又短小且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在学习时非常喜欢,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以致用。

(二)儿童诗创作彰显个性,受学生欢迎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的作品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通常,在学习了教材中的诗歌之后,我都会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有时补充一小节,有时模仿...

学习高中语文的方法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提高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平,有利于我们学好其他各门学科;通过语文学习,使我们高中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中语文学法指导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

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

这里也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

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中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可语文学习却变得无所适从?语文到底该怎样学?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收效甚微,从致苦恼重重,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

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

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

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始,就应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

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

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

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

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

其时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

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

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

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

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

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

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

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

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

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随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

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庶乎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

如果说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

这里没有老师的任务,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

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

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语文学习的要义在于勤和恒。

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

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

人在社会中能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自如往来、充分协...

请推荐几本有价值的 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书籍 尤其是诗词 意境方面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