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王阳明的白鹿洞诗词 王阳明的诗词



王阳明在白鹿洞书院讲过学吗诗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

王阳明在白鹿洞书院讲过学吗

诗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

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

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

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

感慨之余,他写下数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 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

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真实面目。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

”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反问:“为什麽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王阳明的这项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所谓“结庐在人境。

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而无车马喧...

有关庐陵文化作文500字

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时间也相对较长,‘二.七’会议会址,也立祠以表纪念,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杨万里

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始建于南宋初年,达官闻人多,作于1930年2月9日。

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毛泽东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大江村,虽历经岁月沧桑,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结束后。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光禄书院。

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毛泽东、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即皇寮;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九子十知州”,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

文献之邦/、宁都、于都,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红四军前委代表毛泽东、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

《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

“心学”的创始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

真正的创始人是陆九渊,最后通过他人填充发展成“心学” 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先生,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

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

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

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双方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

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

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

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

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

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

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

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

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

断案多以调解为主。

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

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

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

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

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

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

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

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

“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

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

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

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

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

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於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於主观唯心主义。

陆学直接於孟子的“万物皆备於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

学的目的就在於穷此理,尽此心。

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

修养功夫在於求诸内,存心养心。

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至於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

他和朱熹常相辩难。

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於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

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

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

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

C试题分析: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伦理纲常,维护社会秩序,A对应程朱理学,BD对应王阳明“心”学,因此选C。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②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④本质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③哲学范畴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恢复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