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经典现代诗词赏析 经典诗词赏析大全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

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

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

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

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

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

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

……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

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

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新月”的态度》)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

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

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现代诗歌赏析

失去的岁月艾青------ 不像丢失的包袱 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 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 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 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 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回来, 倒更像一碗水泼到地面 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

时间也像是气体,------ 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失去了岁月好像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早已离开了人间生 之 旅台港现代诗赏析------ 黄雍廉从无始来 无始去 荷一肩幻梦 系一串相思 沉重的脚步在红尘之海上游动 叹息和欢呼 只是肺叶的同时鼓动------ 没有人是真正的胜利者 红颜从光年的地平线上擦过黄 连一点点声音都没有 白发便这样苍老了金 欢呼便这样凋谢了 我们原是宇宙之旅的过客书 仰望星河夜色 我们的心该如是一尘不染 面对大地春回万花献锦 我们的心该如是坦然无私------ 旅途既如此匆忙 狡黠、谋害、讹诈原是多余的事 因我们是不带任何行李回家的宇宙之旅的过客 只有心灵上真善美是伴行的甘泉...

两首著名现代诗 诗歌鉴赏

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鉴赏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

撇开海子的身世,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写作时间,将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一、题目 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

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 (1)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2)“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

如“春暖花开”至少有(1)房子的布置(2)周围的景色(3)诗人的心情等日常意蕴,然而在这里被海子泛化为一种幸福感了,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二、结构 第一章:最核心的语言是两个“从明天起”,并点出“幸福”这个中心意念。

很显然,今天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

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

第一章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二三两章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

需要指出的是,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

三、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喂马,劈柴,如何能周游世界?海子是喜欢周游世界的,每每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因此他的周游,不是基于物质的,主要是精神的流浪。

(2)“幸福的闪电”。

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 (3)“给每一条海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

(4)“我只愿”。

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第一章:以两个“从明天起”对称引出幸福,明确点题。

第二章:以一个“从明天起”暗合第一章的幸福体验,以写信来阐释幸福,句法不是对称,而是以“幸福——幸福的闪电”进行内在的勾连。

第三章:未以“从明天起”引文,但以“取名”暗合新生,表示从明天起的新生式幸福和理想,且以陌生人与熟悉人对举,最后以我只愿落脚,一个傲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高大。

句法采用的是外在的排比(亲人,陌生人,我)和内在的排比(三个愿你)布篇,非常富有气势。

第二首 老 马 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减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内容大意。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

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

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

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

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现代诗歌加赏析

分割诗行就是把一句/,这种能力人类的认知心理。

反应到诗歌中。

例如,ang更适合与抒发感情。

而u。

现代诗歌由于摈弃的了平仄,用双音字写诗、词的字数不同所造成的不优美。

音乐中,我们粗俗的叫“拍子”、音顿、韵律,(重点唐宋诗词)例如,诗歌音乐论对于我们是抽象的。

音顿的一类学说——音尺,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另外,韵母,如果需要诗歌的情绪有转变或是迎接高潮,也可以转换口形相差很大的韵尾、味觉等区分开的能力。

由于强调形式,音顿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律很相近。

此外还有一种叫“无韵体”的宽泛的格律体在当代更为广泛流行。

押韵与押韵的之间经常涉及到换韵。

换韵是非常奇妙的学问。

现代的节奏也因此发生改变。

诗歌的节奏是语言的紧张程度。

并且是遵循某种拍子的规律,我们更在法文诗歌音乐论中借鉴的多。

归根结底。

这一点在形式上也是说的通的: 第一,例如由an换到ang,或是由e换到o换到u再换到i韵。

通过人朗诵时口形细微变化的转换,从而选出即将更换的韵脚。

相反。

(下阕同)古代词多单音字,分为阴平。

读诗歌的时候,在潜意识区分语言音符的同时,把“语感音符”读出来就是一首“曲子”(诗歌)。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把诗歌写好。

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总结性研究之后,创造美丽的句子是始终被延续的。

在现代诗歌中还经常运用意象对偶。

我觉得当今运用对偶来写诗歌,应该用逻辑思维构建形式美的对偶。

先作到意对,再到形式对。

让读者有读之时美其文。

但我们不可忽略音乐给人们由双耳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徘徊感觉很低沉。

它把涣散的行文从头穿到尾,使之成为一串形美意切的诗歌工艺品,强悍的感受。

一句/一行收尾有两种,两字顿与三字顿。

在一首以两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

而蓝天却有清澈飘渺高远的感受。

人类的思想意识中。

如果想要韵与韵和谐,利用韵书写诗,时常会拘泥于形式而泯灭自然灵感的更多产生,也可带动诗歌的感情渲染,更接近于古代诗歌的拍子,读之后美其意的效果感受,那么它们可以做“低音”,是由平仄决定的。

音韵分为韵的分部与押韵,有自觉把不同颜色、形状。

对偶也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任何一种文体中被运用。

在诗歌中它的作用突出在句式整洁、音调和谐上。

追求对偶句形式构思诗歌,很像中国古代诗人对对仗的钟爱,个人感觉倾向也就不同,对作者文字的潜意识感受就不同,那么它们可以做“高音”。

中国古代诗歌的拍子。

音韵是十分繁冗的知识体系。

但只要经常习作,基本的就能被掌握、对偶。

借于对诗歌音乐性的学习,我们简要谈谈对偶:“我在这辛勤耕耘过的土地/坠入忧伤的迷惘。

”具有内涵的字“辛勤”“耕耘”当我们读到它们的时候心理感受是想到的一个困难、逆境中在付出努力,诗歌调子更适合写矜持感情的诗歌:仄仄仄平平。

今人写旧体诗歌广泛用《佩文韵府》当代还有《中华新韵》。

这本书也可以参考写现代诗歌。

不过。

所以,音乐是可以提升诗歌境界的,土地给人以塌实。

讨论音顿,可以分为分割诗行和收尾与调子的关系来认识。

节奏还形象的被成作是诗歌的脉搏。

这也是诗人经验的集合体(当诗人经验越加丰富就与读者理解诗的含义越接近),或是一首诗。

也有突出节奏抑扬顿挫的作用,我个人是不提倡的。

今人写现代诗歌特别是初学者还是以自然流露为写诗的初衷。

我们来循序渐进的学习诗歌格律。

诗歌的现代格律包括:节奏。

可见,在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

当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读者各自的知识、能力不同使得立意不同。

所以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能接近大众心理的诗,就不往被看作是“好诗”。

上面介绍由高低音在一句/行诗内组合循环往复就可以构成基本拍子(音步)。

飞翔、波光。

引《追梦人》的诗句。

虽然,是由西方诗歌音乐论引入,但由于不如英德文诗以重音做节奏的基础,如果迷惘、缱绻。

因为押韵的规则比旧体诗歌宽泛。

押韵的类型很多,现在流行的主要是aabb(随韵)abab(交韵)abba(抱韵)。

我认为每一首诗歌应该有一定的拍节。

贯穿一节(至少两句/行)。

甚至可以通过读。

节奏就是拍子普遍化的统称。

第二, 音顿。

音顿经常被与拍子混淆。

再例如,学习现代诗歌音乐论的最根本目的是把音乐的美感恰当的运用到诗歌中去。

使诗歌的音乐感觉更接近诗歌本身的文字感觉,被读者赋予诗中文字的第二种含义、i却更适合矜持住感情。

感悟诗歌中韵脚变化所造成诗歌感情的变化更有利于诗歌的学习,并想挣拖出来重归希望变得轻松的感受。

音韵的运用对凝聚诗歌的语言有功不可没的意义,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的、阳平(填平)上声去声入声(填仄)。

其中入声是方言字。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

而一首以三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诗歌的调子则更倾向于写抒情诗歌。

第三, 音韵脚, 节奏。

古人写韵文时,是根据韵书的规定。

以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音乐性、与格律是基本统一的。

其中格律更强调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

把握诗歌在形式美首先要注意营造自然气氛。

总之,我觉得他们本质的区别是音顿更...

现代诗歌及赏析

烦忧 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必读理由中国现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节奏,现代的哀愁有机结合。

名作赏析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

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

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

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

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

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

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

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展开

现代诗歌鉴赏

广州起义失败后,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因受到中共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

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

1925年回国,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志士的被囚!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却无法与之结合。

抗日战争胜利后,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

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

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皖南事变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

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

1926年。

”朱德提词,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挺将军的这首诗,字希夷、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永远是畜牲?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

写作此诗时。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

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

他们无惧于死亡,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广东惠阳人,《囚歌》的开始。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

“我渴望着自由,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十一军军长,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

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挺 提名时:六面碰壁居士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

----------------------------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又怎能俯就。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

经典诗词、美文摘抄(外加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总结前人研究. 《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 )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

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

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

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

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

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

「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

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

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

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

如何赏析现代诗歌

中学阶段,我们在背诵了大量流芳千古的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渐渐地也接触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

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呢?在此,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

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

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

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

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

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

二、通过抒情解读情感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

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像小说,擅长于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

所以,解读诗歌,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如韩瀚写张志新烈士的诗歌《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诗人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精心构置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中心,这就是“生命的天平”。

抽象意义上的“生命”本来是无形的,因而也无所谓轻重。

诗人借助“天平”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赋予无形之物以有形,并且衡量出不同生命的轻与重。

诗人在“生命的天平”的一头安放着烈士“带血的头颅”,另一头则是“所有的苟活者”,使读者由这一形象画面获得视觉上的不平衡感的同时,体会出诗人对烈士的无限崇敬,对他人、对自我的否定与批判,读者的灵魂怎能不为之震撼!它必然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共鸣。

三、通过猜想解读主旨诗歌是浓缩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诗句,拓展出最无限的空间;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载起最博大的内涵。

所以,有时我们要去“猜想”,即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等作综合性思考。

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读这首诗,抓住三个要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

“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

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

《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四、通过咀嚼解读内涵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

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说等语言的最大区别之处。

宋朝的梅圣俞说过,写诗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谓道出了含蓄的真谛,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说的“弦外音,味外味”,施补华说的“忌直贵曲”,都表达了和梅...

现代诗歌应该如何赏析?

其实我是一名学生,也经常会碰到现代诗歌赏析这样的题目.在我认为,所谓赏析,就是结合诗歌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将你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感受,然后将你的读后感写下来.这里的读后感,就是你要的赏析.\x0d赏析也分许多方面,你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风格等)内容感知,技巧,方面也可从表达的感情等方面去想.当然,如果你在赏析的过程当中能抓住个别字眼,那赏析就会变得更加全面,具体!\x0d其实诗歌赏析还有一个持久的提高方法,记忆!经常的背记一些好诗歌,相对的对诗歌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提高·····\x0d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不好不怪!

【现代诗赏析】急求诗歌鉴赏~~~找一首不是特别长的现代诗歌,要有...

现代诗歌赏析 原诗再现 雨天访友 作者:洛夫 雨天过访 尚未敲门 伞的水渍 溅入颈项 沿背而下 一阵寒意 如刀划过 猝然想起 江南水声 泠泠响自 小小运河 蜿蜒绕过 我家后门 三月水涨 鱼群吹浪 河中有船 岸上有人 隔水相问 原是同村 什么样的天气 什么样的乡愁 满街只有风雨 不见一瓣杏花 骤闻高楼有人 哀歌胡笳十八 不待主人开门 我又隐入伞后 翻起风衣领子 追踪雨声而去 作者简介 洛夫,原名莫洛夫,当代诗人,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曾被诗坛誉为“诗魔”。

出版的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等。

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自发表以来评论不辍。

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复获吴三连文艺奖。

赏析 台湾诗人洛夫,一个在诗歌创作与追求的道路上迂回曲折的人,一个赞赏与非议并存的人,对于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石室之死亡》里超现实的魔幻风格,但读《雨天访友》,却感受到“诗魔”的另一面,或许诗歌的最高境界便是如许简洁,如许淡然,如许安静。

这首短诗选自《诗魔之歌》辑五:乡愁,诗意缠绵,意境悠远。

没有故作的高深与娇情,短短浅近的句子循循善诱,带读者到朦胧惹人愁思的雨中,雨水不慎流入颈项,沿背而过,寒意刀锋般斩开记忆,江南的水声,江南的船,江南的故人、街道还有杏花全都喷涌到笔端,溅起对故乡的怀念与远离的惆怅,忘却访友,且待我追踪雨声而去吧。

洛夫擅长在现代与古典间寻求最契合的交点,轻吟“隔水相问/原是同村”似乎便读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细读“骤闻高楼有人/哀歌胡笳十八”似乎便听到了蔡文姬遥思故国指缝唇齿间弹唱的那首哀婉凄绝的曲子;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就会明白,诗人所思念的,远不仅仅是江南,还有文人辈出烟云繁华歌舞飘飞水声泠泠的江南文化。

“四六言”本是骈文的格式,用于现代诗歌显得新鲜而颇具古典意趣,音律宛转,给内容表达提供了一个最佳出口。

《雨》的语言就如江南细雨,温温柔柔轻轻缓缓从心头滑过,有些淡淡的愁,淡淡的想念,还有些深深的依恋,切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