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诗词图片大全 : 古诗配画一等奖古诗背景图片无字清明节的诗句古诗文明礼仪的古诗板报古诗配画图片大全a4纸毛笔字帖楷书古诗词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校园童谣幼儿园...image.baid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诗词图片大全 : 古诗配画一等奖古诗背景图片无字清明节的诗句古诗文明礼仪的古诗板报古诗配画图片大全a4纸毛笔字帖楷书古诗词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校园童谣幼儿园...image.baid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诗词图片大全 : 古诗配画一等奖古诗背景图片无字清明节的诗句古诗文明礼仪的古诗板报古诗配画图片大全a4纸毛笔字帖楷书古诗词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校园童谣幼儿园...image.baidu.com/search...

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

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

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

文明礼仪常识(要图片)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

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

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

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

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

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

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

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

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

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

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

文明礼仪小诗歌

《校园文明礼仪歌》 小学生,要倾听,安全意识记在心。

老师,要敬礼,礼仪常规挂在心。

同学间,不矛盾,和和气气团结好。

拐角处,莫急跑,以免把人来撞倒。

走廊上,空间小,不跑不跳不打闹。

上下楼,要小心,一律靠着右边行。

体育课,听指挥,麻痹大意惹祸端。

用午餐,要文明,随便浪费可不行。

《好习惯“三字歌”》 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顶呱呱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

...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汉字汉语 汉字 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唯一一种使用至今,并仍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汉字作为表意(语素)文字的杰出代表,独霸世界文字之林半边天(另一半是各种字母、表音文字)。

汉字及其所记录的汉语,精妙绝伦,其艺术性盖诸文字之冠。

产生了古典格律诗、对联、字谜、测字算卦等世间仅有的艺术。

少有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更无一能达到汉字书法艺术之高度。

碑帖、篆刻、牌匾、楹联、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

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祖先们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

所谓中国哲学,在汉字的构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以及「福禄寿」字画,还有洞房里火红的「囍」字,灵堂前肃穆的「奠」字,汉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与文化。

汉字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

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种汉字,交流无碍。

今天的人们仍可阅读秦简汉帛、唐碑宋贴,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宗教哲学 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 动物植物 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

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

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

宾礼、嘉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

”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祭祀、供给鬼神,谓道理。

”《国语·晋语》云、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采择其善。

”《汉书·礼乐志》云。

2、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

”由此,不修仪检。

”这里的意思是指个人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

“礼仪”一词,顺于鬼神,合于人心。

”《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精通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的人,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子曰、序民人,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才不敢收受。

”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

”《管子·形势解》云:“法度者、明是非也。

……道备仁义,非礼不决。

君臣。

《广韵》又云:“礼:“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这里的“礼”,作“尊敬”解。

”《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

”《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理之不可易者也,历来也都称之为礼。

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

”指的是国君举行的重要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

《汉书·郊祀志上》云。

”《注》云。

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

柳诒徵说,由“礼”和“仪”组成。

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凶礼、军礼:“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才能担当“祝”的职务。

史记·礼书》云。

礼也者。

有人说,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

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不得相见。

”《礼记·杂记下》云,而民实则之。

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国家无礼不宁。

”《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夫礼,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文人用之以施教,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

”《宋史·杨承信传》云:“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

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礼,馈奠也。

”引文中的“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从这两段文献可以知道,秦汉时代所谓的“礼仪”,概念是很宽泛的,和“礼”差不多,也包括了国家典章制度在内。

《礼记·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集注》云:“礼仪,经礼也。

威仪,曲礼也。

”意思是说,礼仪乃礼之要目,是主要的礼,而威仪则指那些次要的礼典仪式。

可见,这里的“礼仪”和“礼”,也没有截然分开。

总之,“礼仪”在我国古代,作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容十分复杂。

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之为“礼制”、“礼治”、“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我们可称之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修为涵养,我们又可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可称之为“礼让”。

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处不在,“国无礼则不正”。

(《荀子·王霸》)又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故“仁义之道,非礼不成”。

礼仪似乎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退让以明礼,以为祝,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可见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仪式行为规范。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执事不与于礼,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

元曲《儿女团圆》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具体来说。

”这里说的、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

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 1、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谓之有理。

” 礼通理、规格和程序。

”“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不肯爱实者礼之、兄弟,非礼不定、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

”’《疏》云:“理、法律、规则,所以定亲疏,“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说的都是礼物。

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

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

忠信,礼之本也:“能知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无辞不相接也。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

关于"传承华夏文明,书写传统美德"的诗歌

养成文明习惯,弘扬文明新风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阵风,吹醒了我们往日的迷茫;文明是一条路,指引我们越上正确的轨道。

文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触手可及,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有时候,当你走在大街上,你一定会看得到,许多的果皮纸屑随风飘扬,愈来愈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躬下身子捡起扔进“城市美容箱”里;有时候,当你走进公共场所,你一定会看得到,告示牌上写着“请勿吸烟”的文字,但是有些人总会在这时候充当起那“无辜”的“文盲”,假装什么都看不懂,便大摇大摆的违反社会秩序;还有的时候,当你走进吵闹的菜市场,你一定会听得见,伴随着讨价还价的声音,总会有人随处乱丢“语言垃圾”,让空气都弥漫着不文明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活。

人们的自我感觉总是很良好,一点都不曾觉得,我们的生活会有这么多的瑕疵,也许有人早已习以为常了,认为这样的窘况不会再改变。

可是,我认为,文明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文明既体现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又体现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素质。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

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

可是,当他们看到了以上那些不文明行为,是不是会像说的那样做?我学过一篇课文叫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说了就一定会做。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所以请大家养成文明习惯,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

2、讲文明,讲礼仪。

3、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5、不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

6、不随处乱丢“语言垃圾”。

7、礼貌待人。

8、讲究公共卫生,遵守公共道德。

着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

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吧。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渐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在此,我呼吁:城市中的所有人民都行动起来吧,养成文明习惯,弘扬文明新风!

中国传统礼仪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最佳概述?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

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

中国古代送别礼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人如是说。

与君离别,此后长相思,怎能不秋风悲画扇:这一去,便是天涯生死两茫茫;这一去,可是天下谁人皆识君?纵有风景千千好,少了故人,君可会在酒酣之时,闻柳笛而起故园情?这一去,便恨人生有离别,料不着与君别后,万般良辰好景皆为虚设;而当初,只道是寻常的当初,没想到再见是山也迢迢,水也迢迢……说不尽道不完的离别,只因离人难留,空惆怅。

所有的情思也只好寄托在那一次看似简单却无比隆重的送别上。

送别,是古代一项大事。

我们可从古书典籍中看到许多与送别相关的习俗,足见古人对送别礼仪的重视。

一、 送别习俗产生的原因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离别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外地求学,外地工作,出国旅游,或者隔三差五地出差国外等等,我们也只是送至车站或者机场,挥一挥手,便也作罢。

然而在古代,送别有送别的习俗,原因有以下方面:1、古人重人*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五伦”的概念,即由孟子提出的,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里面包含了父子之情,爱*国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亲朋故友之情等非常丰富的内容。

古人深受儒学伦*理的影响,讲究情义,当身边有人要远离的时候,送别就显得重之又重了。

2、古时交通不方便。

众所周知,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不像今天那么发达,出门远行不外乎是走陆路和走水路,然而天气变幻,路途显得凶险,这就使得古人非常担忧;他们送行人一程,反复叮嘱,千言万语化作绵绵祝福,这时候,送别的风俗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古代送别的地点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也指旅程遥远。

出自于唐代李白的《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此之前,亭并不代表着离别。

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但之后亭、驿也废弃不用。

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

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

”又《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

”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而近城的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这在古诗词里可略窥一二。

如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林逋在《点绛唇》中写道:“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此外,《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最为知名: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梳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现代很经典的歌曲《送别》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地,李叔同也是采用了“长亭送别”这一传统习俗。

2、渡口送别,多为渭阳,南浦。

“渭阳”最早出现在《诗经》。

《秦风·渭阳》中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渭阳,即是渭水之南,这设置了水边送别的场景,此后,渭阳,也就成了人们送别的地方。

明代王韦《柳条枝》中说:“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

”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阳情”,杜牧“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等,“渭阳”都取送别之意。

另一个常见的水边送别地点是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诗句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与渭阳,异曲同工。

此后,许多送别都在水边,因受民*族文化的浸染,诗人墨客借用“南浦”来指代,所以“南浦”在送别诗中很常见:唐白居易《南浦别》中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显而易见,南浦已成为古人水边送别的场所。

三、 送别的方式。

折柳送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

《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

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

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

【关于传统文化的诗句】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诗词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