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江苏高考诗词语境 江苏高考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作为一个江苏的文科考生我谈一谈我的感受,首先,语文200中的前160分的七道选择题确实比去年要简单,文言文也相对平和,较之去年也下降了些,但是,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作为一个江苏的文科考生我谈一谈我的感受,首先,语文200中的前160分的七道选择题确实比去年要简单,文言文也相对平和,较之去年也下降了些,但是,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和去年一样的难;作文也是避开了大热话题而选择了车。

40分附加分整体比去年难,主要是难在材料概括分析题,其他还可以。

江苏语文高考诗词填空课外的考几句,范畴呢?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听到许许多多有“温度”的话,这些话出自同学之口,会使你感到真挚的友谊,这些话出自老师之口,会使你感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话出自家长之口,会使你感到父爱、母爱无处不在,这些有温度的话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会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在一次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小组要进行比赛,可是由于我的不小心,使本可以拿第一的我们,仅得了第三名。

我自责万分,内心充满了歉疚。

我以为,同学们都不会再理我了,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但没有不理我,反而安慰起我来了:“没关系的,这毕竟也不全是你的责任,我们也有份啊,不要内疚了,下一次争取做到最好!”短短的一句话,使我已经凉了的心,像初冬的大地遇到了阳光一样,温暖起来。

在一次考试中,我英语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同学们为我感到高兴,我也为自己而自豪。

于是,我便骄傲起来。

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而去想着回家后妈妈会如何夸我的。

这些小动作当然逃脱不了老师敏锐的眼神。

放学后,老师叫我去他的办公室。

对我说:“孩子,你这次考试发挥得不错,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也为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可是,你不能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孩子不要骄傲好吗?”这如水一般平静的话语,给了我多么大的帮助啊!一次文艺汇演,彩排之际,老师认为人太多了,就想到刷人,大家都非常紧张,都不想被‘裁员’。

老师开始念被刷名单了。

“小A,小B。

”老师说,“你们俩个的表情有点呆,回家好好练习。

”“小C。

”老师说,什么?!有我。

我不禁深吸了一口气。

“你总体表现不错。

还要注意不要太过拘谨。

”怎么能这样……我默默地想,望了望天花板,不争气的泪水瞬间布满了面颊。

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天是只对我一个人不公吗?望了望天,此时,天不在湛蓝。

看了看路边的小河,小河里的鱼儿,此时,也不在雀跃。

那平常在树上嬉戏欢歌的小鸟,此时,也不在鸣唱。

那平常在草地里争香斗艳的花儿们,此时,也垂下了头。

它们都有预知未来能力吗?一回到家,我便向妈妈说明了今天发生的一切,并埋怨起来。

本以为妈妈会安慰我,会和我一起咒骂今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幸。

可妈妈却说,“就因为这点小事就这样,那以后你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妈妈说完就走到了厨房,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客厅。

我坐在沙发上,想着妈妈说的话,似乎很有道理。

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灰心丧气呢!我顿时豁然开朗。

没想到这棘口的话语竟能使天空一片蔚蓝,使小鸟尽情欢歌,使花儿重展笑颜。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有“温度”的话语有很多,正是这些话语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正是这些话语,让世界充满了爱和温暖。

让我们多留意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多挖掘这样有温度的话语,它们还都是值得留恋的!

语文高考古文范围

语言有温度吗?不忙回答,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向他伸出手,想讨些钱。

屠格涅夫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的手微微的颤抖着。

屠格涅夫突然间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竟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

“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屠格涅夫;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屠格涅夫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你是第一个管我叫兄弟的人。

”乞丐已微笑着泪流满面。

我想,现在你的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乞丐之所以泪流满面,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一句话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温暖,让他感动不已。

就像那句谚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半片九月寒”——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语言的温度有时是温暖的,有时是寒冷的。

温暖的语言往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欣喜、甚至感谢,有时还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很久难以忘却。

难过时,朋友的一句安慰带给我们温暖,替我们擦干伤心的眼泪;受挫时,师长的一声鼓励带给我们温暖,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生病时,家人的一句问候能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带着笑容勇敢的与病魔抗争;成功时,他人的一声赞许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寒冷的语言然人感到沮丧、失望、痛苦,甚至愤怒,有时候会带给人伤害。

街道里一声咒骂,图得一时痛快,透着刺骨的寒意,却出卖了自己的尊严;成功者旁边的流言蜚语,透着刺骨的寒意,不仅败坏了成功者的情绪,也暴露了“流言者”灰暗的内心;失败者耳边的讽刺挖苦,透着刺骨的寒意,赤裸裸地显示出“嘲笑者”人情人性的缺失。

……这些寒冷的语言,带给他人寒意、敌意,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将龌龊的“冷水”泼向自己。

语言的温度既是恒温不变的---文明健康的语言始终是友善温暖的,有时又会随着环境和语境等条件的变化或升或降的。

同一句话换一个语境,换一个态度,就会传递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

就比如“我不饿”这句话,几乎每次餐桌上有我特别爱吃的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讲这三个字,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佳肴也似乎因为浸着家人的关爱而更加美味。

而有一次,好友过生日,不料到了餐厅才发现路上把钱包丢了,于是大家便提议AA制,谁知,其中一个女生却很不爽的说了一句:“我不饿!”朋友很尴尬,之后两人也渐渐疏远了。

说语言有温度,实质是说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客观效果。

语言的温度考量的是人际关系。

所以,朋友,要赢得尊重,要受人爱戴,要构建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理所当然要先将温暖给予别人,先让自己的语言的温度升起来。

而彻底摈弃那些辱骂、挖苦、恶意等的冷酷的语言,这样,人们交往中的语言就会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保持友善,整个社会就有了更多的和谐元素。

你看,语言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你说,语言有温度吗?1 2 下一页Google提供的广告各种恒温槽、环境试験装置海外现地导入サポートが违います。

标准品からカスタム品まで対応可能网址:www.ai-seek.com返回作文频道首页 2011年11月3 日作文频道头条 热 点20年后回故乡 国庆节作文 读后感[作文论坛] [2011国庆节作文专题] [关于国庆节的诗歌][诗歌大全] [影视作品观后感] [名著读后感1 2 3] [观后感][小学生写作指导] [初中生写作指导] [高中生写作指导] 高 中高中生日记作文 游记作文 读后感[高考高分作文:北京 江苏 广东 福建 上海] [语文名师访谈]高中单元作文 |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高中寒暑假游记]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 [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初 中初中生日记作文 游记作文 读后感初中单元作文 | 七年级上 下 八年级上 下 九年级上 下[初中寒暑假游记集锦] [中考话题作文范文赏析精选20例][中考优秀作文精选系列1 2 3 4] [初中优秀作文精选1 2]小 学小学生日记作文 游记作文 读后感小学单元作文 | 四年级上 下 五年级上 下 六年级上 下[小学六年级作文选] [小学二年级作文选] [成长的烦恼] [小学作文精选1 2] [游记: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推荐给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页进入作文论坛.热点推荐.首发2012国考试题答案【专题】入党资料大全预告:指导2012国考冲刺英语六级范文名师解析2012国考大纲入党个人自传范文名师指导2012国考冲刺考试吧高薪招聘编辑首发2012国考试题答案中小学作文大全预告:指导2012国考冲刺英语四级范文名师解析2012国考大纲2012考研招生简章专题名师指导2012国考冲刺考试吧高薪招聘编辑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1798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大地深处 (2011-2-16 16:14:00)·初一畅想(初一优秀作文) (2010-9-14 14:07:00)·又是灯火阑珊时(初二优秀作文) (2010-8-12 13:24:00)·雨中年华(高一优秀作文) (2010-8-6 17:03:00)·一年级优秀作文:我快乐 (2009-11-25 10:08:00)·高一优秀作文:做一只蝴蝶,真好! (2009-11-18 17:10:00)返回首页 ...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

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

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

求高考语文成语改错题

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B、沿着岷江且行且看。

D.集电话.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 D,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疲于奔命的险境、近两三年来,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赏江滩夜景.下列各句中、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3倍;游人摩肩接踵,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

C,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泉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逛江城闹市.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考人着黑色塑胶线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游东湖,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电脑、相机,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

D.关于这个问题,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天,江西.我国不少理工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爬磨山,让我们志存高远。

C.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下列各句中、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某市大型商场所赠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赠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7,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11.同学们.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动人心魄的伟大!”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

3.下列各句中,猝不及防的惊喜。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

C.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下列各句中,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10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