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天门山 古诗词 张家界 古诗词



望天门山 古诗解释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天门山 古诗解释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关于“天门山”的古诗有哪些?

1、《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姑孰十咏。

天门山》唐代:李白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3、《姑熟杂咏。

天门山》唐代:李赤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

4、《过天门山怀友》唐代:吴筠举帆遇风劲,逸势如飞奔。

缥缈凌烟波,崩腾走川原。

两山夹沧江,豁尔开天门。

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归路日已近,怡然慰心魂。

所经多奇趣,待与吾友论。

一日如三秋,相思意弥敦。

5、《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唐代:李白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

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1. 《望天门山》的翻译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2. 原文: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字词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的诗句

天 门 山 作者.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

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长江畅通奔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望天门山古诗(赞美了什么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赞美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求采纳O(∩_∩)O~

古诗望天门山的解释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古诗望天门山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

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

“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

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

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

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

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

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

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

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

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

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

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

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

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

“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

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

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

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

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

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

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