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毛主席诗词成语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三五年十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的诗词有多少?

199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收入诗词67首,其中正编42首,副编25首。

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陈国民译注《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收入正编42首、副编25首、附编33首。

2008年8月,刘先银编著的《毛泽东诗词》介绍毛泽东诗词共129首,分1935年以前,19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部分。

毛主席诗词全集书籍

刘先银编著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是臧克家、贺敬之之后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又一部经典力作。

本书介绍毛泽东诗词共129首,分1935年以前,19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部分,从词语注解、时代背景、赏析来体会历史巨人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高远淳美。

此书展示军旅书法家李志松书法隶书作品64幅,每幅作品都饱含热情和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崇敬和热爱。

编著者刘先银教授,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编辑经验,其编著出版有《温正瑞书圣教序》《跟毛泽东学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书法多年,注重吸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师们学习、借鉴。

得到了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张松如)先生的指点,以及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文怀沙先生等诸多文化名人的熏陶和教诲。

本书集历史性、艺术性和完整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

毛主席的好的诗词

喜欢一首: 忆秦娥·娄山关(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兵数千,败下阵来。

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毛泽东的词有哪些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题解]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农民协会前身—雪耻会;是年冬天,反动势力有意逮捕;毛泽东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首词作于离开长沙前夕。

[注释] (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题解] 1927年春,正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严重危机。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登临黄鹤楼,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写下此篇。

[注释] (1)九派:九江;相传长江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

(2)沉沉:深远的样子。

(3)一线:通认为指今京广铁路

(4)龟蛇:龟山和蛇山。

(5)酹:以酒祭地。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腊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需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娇,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题解] 这首词是毛泽东1957年5月写给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

“柳”指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杨开慧烈士,她是李淑一的好朋友。

1957年1月,李淑一把她1933年写的一首纪念柳直荀的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这首词答她。

[注释] (1)重霄九:及九重霄。

(2)问讯:询问,兼有问候之意。

(3)吴刚捧出桂花酒:捧出桂花酒来宴请二位忠魂。

(4)伏虎:喻打跨反动派。

(5)泪飞顿作倾盆雨:杨柳二位泪飞顿作倾盆雨。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园。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题解] 作者原注: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注释] (1)赤县:战国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2)翩跹: 跳舞状。

(3)于阗:汉朝西域国名,在今新疆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雨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乎! 风樯动,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题解] 1956年5月,毛泽东视察湖南后,又到武昌视察,在武汉江面游泳三次;这首词是第一次游过长江之后所写,热情歌颂了武汉长江大桥与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

[注释] (1)极目:纵目、放眼。

(2)舒:舒展、宽阔。

(3)宽余:空闲。

(4)逝者如斯乎:时光如这滔滔东去的江水。

(5)樯:桅杆。

(6)西江:西部的长江。

(7)石壁:在三峡修筑一道拦水大坝。

(8)巫山云雨:出自《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

(9)神女:巫山之神。

(10)应:料想。

(11)当:准会。

(12)殊:改变、不同。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毛泽东的诗词有多少?

毛泽东诗词 刘先银 编著此书介绍毛泽东诗词共129首,分1935年以前、时代背景、赏析来体会历史伟人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高远淳美毛泽东诗词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但因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19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部分,从词语注解,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

毛泽东的古诗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 〔中国〕指中国的中部地区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

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 此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是寓情于景,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富有艺术魅力。

上阕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词语雄浑有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中部流过,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穿越我国大江南北,景观雄伟。

这里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大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确是『一线』。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其中用一个『锁』字,把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真是把静物写活了。

下阕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这两句紧扣题目,同时表现出对当时武汉政局的深切关心。

登上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黄鹤楼自古以来流传着不少的神话和传说,还想到了一些诗人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作者写的是一种感伤的吊古和思念乡土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自然与他截然不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一腔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汹涌的波涛那样翻腾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之后,大革命失败了,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亲自领导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然后又率领农民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从此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

这后来的事实就是词的收尾两句所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具体表现。

另外,本词的写作特点还有,描述事物用词形象生动。

如『茫茫』,形象地表现了『九派』的广阔气势;『穿』,既表现贯通南北,又富有动感;『锁』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笔下景物,跃然纸上;『逐』字也是如此,把诗人当时激越、愤懑的思想感情用滚滚江水起伏翻涌这一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词中的叠字,既精彩逼真地表现了事物,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来深有韵味。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滕细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军过后尽开颜。

[题解]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团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陕北进军,经过了11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

这一首七律便是这一伟大事件的艺术概括。

[赏析] 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

它集中的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

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海鸥将军千古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浴血东瓜守, 将军赋采薇。

驱倭棠吉归。

师称机械化, 沙场竟殒命, 勇夺虎罴威。

壮志也无违。

[题解] 1942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英国殖民地缅甸大举进攻。

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国民...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赏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

沁园春 雪(毛泽东)诗词

但是可惜他们在文治方面都差了一些,因为他们都是封建时代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统治实质,只能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赏析+ 上阕描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生气勃勃。

短短三句十二字,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冰天雪地的『北国』奇景中去了。

接下来,声威赫赫、不可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语对国王的尊称,热情赞美祖国河山无比壮丽。

写出了祖国北方那坚冰封结大地。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斯有第一等真诗、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色。

这些评价说明,愈见其高,大雪不停地覆盖群山高原,又产生群山高原扶摇直上的感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群山的山势蜿蜓曲折,积雪的群山银白,看上去就像银蛇在舞动、九年内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些封建统治者与当世英雄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的,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接着又提到了一个曾统治和征服了许多地方,语言优美豪放。

意境深运。

用『冰封』和『雪飘』,写出『北国』冬季的风光。

『千里冰封』是静景,『万里雪飘』是动景,静支交织,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隽久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二 gt,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为她的更加美好而奋斗献身。

这个『引』字,更加刻画出『北国』的壮美,长城内外白茫茫一片,无论大河的上游还是下游顷刻之间失去滚滚波浪,把『冰封』刻画的细致入微,天低野阔,上下相接。

一个『惜』字领起,贯穿着这四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

你看。

『蛇舞』、『象驰』的写法,把原来都是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只能是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进行维护和巩固。

在这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用艺术的语言。

这里用『千里』和『万里』使人感到祖国北方的辽阔广大,所以又像蜡象在奔跑了。

这两句雪景的描绘都运用了很恰切的比喻,意思是『强大的统治者』)。

他虽是『一代天骄』,却也不过是只懂得弯弓射雕的赳赳武夫罢了。

『只识』一词比『略输』、『稍逊』更有分量,阳光雪色交相辉映,这时的山河更是艳丽壮观!这里的描写不仅写出雪后的祖国河山更加绚丽多彩,从他们在武功方面的建树。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赏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