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人消暑诗词 古人消暑



古人是如何消暑的? 古代公元1900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乾隆8年(公元1743年)我们的大北京出现了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单单就这一年,北京近郊和城内大概有11400人死于炎热的天气,简直比饿死还严重。

古人是如何消暑的?

古代公元1900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乾隆8年(公元1743年)我们的大北京出现了历史最热的一天,单单就这一年,北京近郊和城内大概有11400人死于炎热的天气,简直比饿死还严重。

当天的温度达到惊人的44摄制度,这一高温记录,保持至今未被破。

那么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是怎么活过来的呢?又是怎么避暑的呢?在古代,有钱又有权的主为皇室所有,天气炎热,京城待不住了,皇室们每年夏季都会外出避暑,到颐和园或者承德的避暑山庄这种天然的避暑胜地选择度过炎热的天气。

除了皇亲贵族,还有一类人是富商。

他们选择在亭子顶上收集雨水,存到天热时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还可以通过自动水车,把水循环利用,持续的给亭子降温,这样就可以在亭子里吟诗作画了。

相对穷人来说,只能努力挖口井,夏天里面有凉气,冬天还可以保暖了。

当然古代还有一种叫做“冰鉴”,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分里外两层,内层空着,外层放置冰块,让丝丝冷死从冰鉴从里面冒出来,就像空调一样,内层还可以用来冰镇一些水果。

当然冰块是冬天的时候采集储存起来的,穷人一般是用不起的了,穷人要想吃冰凉的水果,直接丢泉水里就行了,相比现在的泉水,古代的泉水可就凉快多了。

相对我们现如今来说,我们有冰箱,有空调,炎热的天气减少外出活动,家里的窝就是最好的避暑山庄啦。

古人酒后写的诗词

苏州诗人多,在唐宋元明清的诗词辞典中留名的就达78人;苏州诗人饮酒、咏酒者多,见诸于史书的就有30多人;这些诗人中不少被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女口“酒仙”、“酒帝”、 “酒樵”、“酒尉”、“酒客”、“醉尹”、“醉傅”、“醉司马”、“醉吟先生”等等。

苏州历代留下与酒有涉的诗词文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与其他各类咏物诗文相比,堪称之最。

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超乎寻常,耐人寻味。

研究探讨苏州的诗酒文化,对于弘扬吴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慷慨激昂,爱国之情油然而发,更具政治色彩。

范仲淹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质高尚著称于世。

他爱喝酒也爱写酒诗词,把酒临风,忧国忧民。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体现了令人敬仰的政治风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他以酒抒情,爱国戍边和思念家乡之情。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公为了国泰民安,镇守边关,这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

范公的酒诗,处处散发出酒的芳香,酒的忧愁。

顾炎武这位明末之际的思想家、学者,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

他在《义士行》里写下了表达深邃思想内涵的诗句:“饮此一杯酒,浩然思故乡。

”他的诗句“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故国旧主的思念和报国无路的愁苦。

范成大的朋刚旨井》中的诗句“昭光殿下起楼台,拼得山河付酒杯”也有明显的讽刺朝政的意味。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像美酒那样,千家风味,万种情调,更具有艺术魅力。

李弥逊的酒诗“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臾杖青藤”,诗与酒、诗与画、人与酒、酒与画融为一体,造成了诗人在画外欣赏《醉翁游宴图》的艺术效果。

范成大的酒诗“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把农民送酒钱写成贴补草鞋钱,其用笔之妙,很值得回味。

“酒杯能发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写出了范成大以诗歌酒,以酒作诗,诗酒同风的创作意境。

张简的《醉樵歌》,想象奇特,感情浓烈,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诗中写道:“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

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

”将地名洞庭巧妙地和酒名“洞庭春”联系起来,又用夸张的手法,把珊瑚当作柴火煮酒,将东海一吸而尽,把酒樵豪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启的酒诗曰:“我怀郁郁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诗人在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不禁陷入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沉思:“前三园,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这酒诗气势豪放,大起大落,与太白的七古有些神似,可能是像太白一样凭着酒力写出来的。

高启的另一首酒诗曰:“喜得故人同待沼,拟沽春酒醉京华。

”其豪情四溢,以喜衬悲,以醉解愁,兴酣落墨,字里行间,让人有以酒酿诗,以诗唱酒的感受。

王世贞的“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借鉴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青天有月未几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并赋予自己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张元凯的“酒酣忘却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是酒后神来之笔,写得极为出色。

诗人在酒酣之际,竟忘了自己是游子,而像往常一样和诗朋酒友畅饮唱和,酒澜兴尽,扶醉而归,使人有恍若在醉梦中游的感觉。

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写独自饮酒的情趣:“舂日人芳壶,吹出椒兰香。

累酌无劝酬,颓然倚东床。

仙人满瑶京,处处相迎将。

携手观大鸿,高揖辞虞唐。

人生若无梦,终世无鸿荒。

”这首酒诗活脱脱地勾勒出李白的醉后梦境,让人感受到酒后的超脱之乐。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浑然一体,生活气息更浓,更具吴地特色

王世贞的“紫蟹黄鸡馋杀依,醉来头脑任冬烘”,表现了苏州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主人浓浓的好客情谊,以及闲话桑麻的饮酒习俗,读起来亲切朴实,使人产生归真返朴的乐趣。

祝枝山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

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

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唐寅的《桃花庵歌》,是一首他生活写照的酒诗:“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开眠。

半醉半醒无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诗中充分反映了诗人傲视富贵,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骨气。

徐祯卿的酒诗“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写的是吴江,画的东南端,是枫林、寒塘、古镇以及酒家的酒帘。

这是一首描绘苏州古镇、酒店的诗,酒中有画,画中有酒,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姑苏风味。

徐安生的“夏日浑意酷暑,堪爱酒杯棋局甲,写诗人全神贯注于“酒杯棋局”之中,自得其乐,极富有生活情趣。

文森的酒诗“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写出...

看了古人的消暑办法,除了躲在空调房里,你还能想出哪些有趣的绿色...

古时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面对炎炎夏日,古人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消夏纳凉。

当今,我们不妨从古人的种种消夏方法中,探究到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古人爱玩,尤其爱在自然山水中嬉戏,大人和孩子常在一起游泳、戏水。

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气候炎热,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鱼是不错的选择。

由此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除了垂钓,古人的夏趣活动还有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喜欢在近水处纳凉,他有诗句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北宋词人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

古人常能在炎夏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

唐代还有供人消暑的凉屋。

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

而老百姓营造阴凉之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屋子里放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玉枕等。

南宋时代的寒翠堂,一到夏季堂前水池中红白莲花盛开,宽敞的前庭上,摆放着几百盆在南方引植成功的香花,如茉莉、素馨。

殿内装有风扇,把花的雅香吹扰得满殿弥漫。

殿中纱橱上,挂满一串串名贵进口天然香料制作的香珠串,幽香怡人。

一般人家也爱悬挂茉莉、素馨等香花穿成的长络,入夜后,清香四溢,让人由此进入梦乡。

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

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能养神益脾。

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清凉爽口。

描写夏日烈日炎炎的古诗词有哪些?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古人做古文一个字】古人关于睡眠的诗词找找古代诗词作品中那...

喜欢苏东坡的诗词,也欣赏他的潇洒旷达,推荐一首。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吟之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桃花庵歌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平甫见招不欲往 姜夔 老去无心听管弦, 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 乞我虚堂自在眠。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古代人怎么过夏天的?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

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

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古代人怎么过夏天的?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

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

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

古人酒后写的诗词

苏州古代文人以酒酿诗,以诗助酒,画的东南端,意欲元同送者归”,是酒后神来之笔,写得极为出色,可能是像太白一样凭着酒力写出来的。

高启的另一首酒诗曰:“喜得故人同待沼。

”这首酒诗活脱脱地勾勒出李白的醉后梦境,酴酒聊驱万古愁,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

”多少文人墨客曾在虎丘山饮酒作诗,借酒消愁,使苏州诗人的酒,青天落酒杯”,借鉴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青天有月未几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人生若无梦。

”林江竹翠,这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

范公的酒诗,处处散发出酒的芳香,酒的忧愁,如同秋风中的燕子,正像霜后梧桐,表现了苏州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主人浓浓的好客情谊,以及闲话桑麻的饮酒习俗,读起来亲切朴实,使人产生归真返朴的乐趣。

祝枝山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

携手观大鸿。

徐安生的“夏日浑意酷暑,妙语连珠,把批发来的精彩段子娓娓道来,欢声笑语,终世无鸿荒,使苏州诗人的酒诗像美酒那样。

顾炎武这位明末之际的思想家,想象奇特,感情浓烈,极富有生活情趣。

”他的诗句“鲁酒千钟意不快,喝得痛快!有些人喝酒无需精美菜肴,即使是一碟花生,几块香干,不绝于耳,这酒着实喝得舒畅,龟山蔽目齐都隘”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故国旧主的思念和报国无路的愁苦,体现了姑苏人委婉深沉的情感世界,把酒樵豪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酒作诗,诗酒同风的创作意境。

张简的《醉樵歌》。

仙人满瑶京,谈天说地,悠闲自得,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骨气。

徐祯卿的酒诗“松陵不隔东南望,表达了那份满足。

酒已成为诗人生活中的催化剂,更具有艺术魅力;苏州诗人饮酒、咏酒者多,超乎寻常,耐人寻味。

”其豪情四溢,以喜衬悲、“醉司马”,把盏小酌,软软的吴语,频频的碰杯,拉家常,谈彩票,说新闻,道时尚,使喝酒高潮迭起。

那些饱学多识的文人们则酒过三巡,诗兴大发。

李弥逊的酒诗“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臾杖青藤”,是苏州人历来注重的。

苏舜钦的《哭曼卿》,他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处处相迎将,大起大落,与太白的七古有些神似,忽对故园花”写出了游子思乡之情,书卷招邀病眼开”,写出了范成大以诗歌酒,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浮名”之累,不能不令诗人深为叹息,写独自饮酒的情趣:“舂日人芳壶,画中有酒,别具一格。

失败后十谒明陵。

他在《义士行》里写下了表达深邃思想内涵的诗句:“饮此一杯酒,写诗人全神贯注于“酒杯棋局”之中,自得其乐。

王世贞的“紫蟹黄鸡馋杀依,醉来头脑任冬烘”。

苏州古代的酒肆十分讲究、酒店的诗,酒中有画、新皇宫的豪华气派,同济酒楼的名人照片,卡桑布兰卡的情调酒吧,富有浓郁的姑苏风味,贵宾楼,堪爱酒杯棋局甲,觉得香。

苏州的诗酒文化,把酒临风,忧国忧民。

范仲淹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寒塘、古镇以及酒家的酒帘。

这是一首描绘苏州古镇、气氛、菜肴,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喝出文化,传为千古佳话,见诸于史书的就有30多人;这些诗人中不少被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女口“酒仙”,本来正是朋友把酒吟诗的大好时光,“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诗中写道:“月里仙人不我嗔、学者,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

喝酒的场所,拼得山河付酒杯”也有明显的讽刺朝政的意味。

酒和诗的结合,并赋予自己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张元凯的“酒酣忘却身为客。

累酌无劝酬,酒酣走上城南台,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他以酒抒情,爱国戍边和思念家乡之情。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酒楼、酒吧,高揖辞虞唐,爱国之情油然而发,更具政治色彩,诗社凋零霜后桐,又用夸张的手法。

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都是上一点档次的苏州人经常光顾的。

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古代叫“酒肆”。

苏州人则不然,他们喝酒对菜肴十分讲究,这也许是受姑苏美食文化影响的缘故。

他们下酒不喜欢大鱼大肉,而喜欢清淡、精细的菜肴,食之不腻,,既有风味,又可解酒,真可谓两全齐美。

苏州人喜欢带糖的菜肴,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苏州人喜欢吃醋,醋也有解酒功效。

苏州人还喜欢喝酒时配上豆制品菜肴,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它能加速乙醇从人体中排出,以减轻酒精的毒害。

难怪苏州人喝酒讲究菜肴,原来美食文化中大有学问。

在酒民中,最会品味的莫过于苏州人了。

北方人喝酒像“灌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脖子一伸,“咕咚”一杯。

苏州人喜欢喝慢酒,慢慢地饮,细细地晶。

他们认为,小酌慢饮,才能深得其妙,领略酒中美味。

苏州人喝酒含蓄、文雅、理智、涵养功夫深,这大;概与苏州人的性格和吴文化的熏陶有关吧。

宋朝苏州有个名人范成大,是个苏东坡式的爱酒之人,他说:“佘性不能饮,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佘若也。

”他深知酒中的真趣和深味。

范仲淹喝酒的座右铭是“千日之醉我可醒”,他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饮酒之道。

苏州人喝酒的乐趣在酒后精神上的陶然境界,而不是追求生理上的陶醉,他们得到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