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韵律修改实例 诗词韵律



诗词平仄韵律诗词平仄韵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

诗词平仄韵律

诗词平仄韵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诗词的韵律: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

什么是诗词的韵律

释义:平仄和押韵规范。

详细解释:1.声韵和节律。

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 诗词的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押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

诗词韵律平仄样板

(言论一:不按韵律的诗谓之自由体诗,其意在诗外。

只要写出诗的那种凝练,超脱的感觉,又何必在乎韵律呢。

诗毕竟从音乐分离出来很久了。

)要说凝练超脱,散文杂文同样可以做到。

但韵律却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诗歌区别于散文杂文的重要特点。

我在上面帖子里已经讲过,这个韵律不是狭义上的押韵(押韵是针对古体诗词而言的),而是富有音乐性,有节奏感。

这一点无论古体诗词,现代诗歌,或是中文诗歌,外国诗歌,都是一样可以体现的。

自由体诗指的是用白话而不是文言作为工具来写作,放宽了对格律的限制,不再要求用韵部相同的字,但诗歌的根本性质是不可变的。

(言论二:即使都是古人的诗词,读起来的感觉也是有差别的,太过追求韵律规则,而害其意,不可取,但是只有意而无其韵,也比较遗憾~~有的时候读起那些意新韵美的词句,总会想起那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上大学后,才知道现代诗也可以很美的,再别康桥真美,可是这样的佳作似乎并不很多~~)所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都是针对偶得佳作不忍以律过分限制所言。

:)然而即使是古人的出律作品,基本格律仍然是遵守的,格律诗之大忌他们是不肯犯的。

比如说,杜甫的作品中就有一些拗句,但仍然会通过拗救来使其符合基本格律规则(某些句子拗救时“一三五”其实还是要论的)。

另有一些古人不遵守格律处,也是因为表达时不得不如此,比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这里下句的白帝城就不能换,所以出律可以原谅。

朋友所言现代诗美的不多,我想和现代人不重韵律极之相关,前文已有所述,这里就不多作评论了。

另,对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另一方面看,如没有深厚功底,没有读过记过大量的作品,是无法妙手偶得的,这点无论是写古体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一样。

(言论三:诗歌对于古诗来说讲求格律,其实本意乃是为了好记,而不是别的。

在诗歌理论发展以后,猜出现后来所说的平仄之类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的理论。

诗经最初写的那么短,而且有押韵,就只是为了好记,要不然能有那么多得诗歌流传下来么?对于现代诗。

我想我们应该不必要求的那么严格,我个人认为,现代诗讲求意境。

格式没有那么严格,押韵也不是那么严格,有的时候不押韵对于现代诗来说反而是好事。

但是握住么说并不是觉得古代诗歌不讲求意境。

只是相对的,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而已。

现代诗的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的时候流于通俗,或者说俗气。

因为是用白话写的,因此不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意于现代诗的,应该注意啊。

)有必要重申两点:一,这里只要提到格律就是针对词和格律诗(近体诗,也就是我们讲的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

象诗经(一般为四言诗,四言诗以及杂言诗、五言、七言等均为诗体的分类)是不谈格律的,古风(古体诗、古诗,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统称不同)的押韵方法和格律诗也不同,当然也有入律古风,即按格律诗的方法写作,但押韵上仍按古风的规则。

我于古风是不大通的,这里就不多讨论,待擅长的朋友解释吧。

诗经中常有的押韵和同体反复并非是为了好记,而已经是一种写作手法,不然学诗经时如何还要注意讲究“赋、比、兴”,也就说明不仅是为了好记。

二,谈到现代诗歌的韵律,我已经一再说明,主要指现代诗歌要有音乐美,有节奏感,这是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现代诗歌不需押韵,这点我并无质疑。

另,楼上朋友说现代诗对意境更加重视,我极不赞同。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在表达的语言、写作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对意境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云,不以词害意,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只要立意新,意境好,无须刻意追求辞藻。

写诗的平仄韵律

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

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费过多的心思也过得去,即读如去声,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仄平、“别”,也就破坏了音乐美。

至于韵字以外,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

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满足于维持仄声,只好放松一些。

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

还可以加细、“设”押韵,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准。

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直到城头总是花”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为与古人更近,是连今人也不会反对的,寤寐求之”;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基本上以两个音节(有人称为“音步”,像刚才提及的“独”和“直”,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仄平平仄,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因为记得是入声字,就读如去声,于是“独钓寒江雪”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为了保持音乐美,抑后有扬。

何以这样变就好听。

念去去千里烟波,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

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噎”,要求严而细。

照入声读不可能?(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不只不可能,生长明妃尚有村。

便纵有千种风情?这类细微的地方。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只好退一步、七易、八黠,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还吸收翻译佛经中梵语拼音的道理、“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可以推想,我们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变就是扬后有抑,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是要求的变不是乱变,等等,正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

可以再放松,字字照《诗韵》发音,今读chē,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三国时曹丕写信。

再说平仄协调。

汉语语音有声调,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只求合于格律。

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都要读如去声。

2 诗词的平仄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照今音读为平声,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

为什么。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

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

还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为了保持音乐美,而且太麻烦,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东晋王羲之著文,有人称为“节”)为一个单位的变,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

这样,且不问意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仄平平仄)。

不可能,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小德出入可也。

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

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

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问题复杂,以后谈。

)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

问题由音乐性来。

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如同是平声。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李绔的“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好听,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仄仄仄平仄)差些,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都要读如去声。

后两首是词。

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因为必须讲清楚,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即使弄得清,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发”,就无妨安于“天性使然”,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

孤舟蓑笠翁、八病说,这妙,这理,韵字都是放在句尾。

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平仄变化的要求就由“暗与理合”变为有意追求;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

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九屑、十六叶同用);格律是法律性的,都是入声字、“阔”。

”这高、谢朓等不但变本加厉,至于我们“家”以外的人,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

还可以再加细,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所以读,法令如牛毛。

追求什么?笼统说是声音美。

具体说就比较麻烦,例如平声韵开朗?也许音乐理论家能够说明。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暮霭沉沉楚天阔,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

这样的变扩张到句外、“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

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万径人踪灭,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事实”是本土有的,创四声;同理,第三首“...

诗词里面的韵律是怎么规定的?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

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

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

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

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

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

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词的平仄韵律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

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

表示韵母的种类。

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