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独居快乐的诗词 描写快乐心情的古诗词



描写少年忧郁,清秀,快乐,俊美的诗词,多多益善~少年行(近日偶翻野史,得几许秘闻秩事,茶余饭后思虑再三,终萦怀于心,挥之不去。大约为某朝太子与一位江南籍官家小姐之间的恋情,太子与小姐坠入爱河,两情相

描写少年忧郁,清秀,快乐,俊美的诗词,多多益善~

少年行(近日偶翻野史,得几许秘闻秩事,茶余饭后思虑再三,终萦怀于心,挥之不去。

大约为某朝太子与一位江南籍官家小姐之间的恋情,太子与小姐坠入爱河,两情相悦,后娶此小姐入宫中封为太子侧妃。

但侧妃因其出身的缘故始终并不得宫中母后与太子妃等一行欢心,历经百般刁难,又逢刚满月的爱子夭亡、侍奉母后王妃忧劳无度,终郁郁而终。

此中少年与女子皆是情深意重之典范,尤其这位年轻的太子,勤政爱民,博学多才,学贯古今,后竟放弃继位隐于民间,将九五之尊与万里江山置于身外,成为当时一大奇谈和疑案。

私以为如此奇男子及其如此传奇人生传奇爱情,实乃一段佳话!)五色祥云当空游,流光溢彩画满楼。

翩翩少年卷帘出,锦衣华服袖盈风,绫罗纨素舞不绝,玉珠佩环自生辉。

佳人纷立拜君起,娇影俏颜低眉羞,金枝玉叶花间颤,千色粉香著梢头。

(少年出场之不同凡响)头顶金冠胜仙子,金靴踏云乘风至。

双唇轻启盈润红,峰眉微聚气轩昂,明目含笑真未脱,似有风情千万般。

玉树临风世无双,才调无伦贯古今,光风霁月多爱博,深情似水常劳心。

心系天下皆牵挂,怀柔四海为民忧,荣华富贵浮云过,自在空明逐风流,几欲乘风遁隐去,却道难舍亦难留。

(少年才华横溢、博爱仁心、鄙视功名利禄的真性情)人间风光几万重,纵有百媚与千红,少年偏爱奇女子,佳丽三千终难求。

江南林家有千金,古今第一美娇娘,蛾眉似月眼如杏,独居豪门绣花房。

精通书画擅音律,温柔婉约气自华,北上千里携君手,与君同枕玉纱床。

一世之缘从此结,万古皆叹世事艰,新婚燕尔只三年,绝代佳人赴九泉。

甜蜜幻梦瞬间逝,尘世烟火永断绝,取次花丛难回顾,独守长夜泪空垂。

曾经不识愁滋味,而今心冷意且灰!(少年缘逢佳人又痛失佳人,不由悲痛欲绝、看破世情)举杯遥望潇湘月,醉卧犹梦绮窗梅。

梦里花落知多少,江上云飞曾几时?楼外箫冷泣幽咽,灯下影寒寄相思。

冥冥黄泉魂相伴,茫茫红尘何处寻?极目望断天涯路,迢迢浩渺隔清空,恨将抛尽眼前物,换得片刻喜相拥!伊人皎皎今安在?怅忆往事痴凝眸,但见冷冷风吹雪,潇湘月明水悠悠。

(少年看破世情,归隐湘水畔,却无法忘却那一段尘缘往事,希望在冥冥之中和她再续前缘)不是唐诗哦!是本人和几个网友一起瞎诌的(纯属杜撰,如有雷同,算我抄你~),哈哈!要写侠女的藕也有~~!

写夜景很美的宋词,主要是写夜景的,比如月亮,湖什么的——是宋词...

1、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剧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2、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

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

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3、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4、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5、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一作八月十五夜宿鹤林寺玩月)许浑 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6、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7、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9、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0、 江中秋云起 唐-王昌龄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 ”,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 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 ”,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 ”,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

“寂寞山城人老也 ”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 ”,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 ,劳顿又粗陋,再无...

30首古诗带诗意和诗人

17、 关雎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栖息在河中的小岛上。

美丽文静的姑娘,真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择取。

美丽文静的姑娘,日日夜夜地思念她。

追求姑娘难以如愿,更加日夜思念着她。

相思之情绵绵无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择取。

美丽文静的姑娘,弹琴鼓瑟以求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择取。

美丽文静的姑娘,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8、 蒹葭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19、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 饮酒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2、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23、 使至塞上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5、 行路难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6、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27、 春望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感伤时局泪水溅是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伤.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满头的白发愈搔愈短, 稀疏得简直无法插簪 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

诗经·小雅·采薇的作者、全诗、赏析

原文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马癸}。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

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

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

”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

”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

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

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

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

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

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

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

“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

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

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

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

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

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

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

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

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

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

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赏析二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半。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晋代谢安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当时谢玄就举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数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把《采薇》末章尤其是“杨柳依依”几句,看成是古今罕...

描写事情的好词好段(段要有5句以上)词是四字词,段要有5句以上

好词 你追我赶 指手画脚 油腔滑调 撒娇卖乖 东跑西颠 爱不释手 呆头呆脑 满身泥浆 随心所欲 屏声息气 忍俊不禁 愣头愣脑 玩耍嬉戏 装聋作哑 装腔作势 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 调皮捣蛋 追来逐去 大发脾气 吵闹不休 舞刀弄棍 瓮中捉鳖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欢呼雀跃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幼稚可笑 牙牙学语 抱头鼠窜 逃之夭夭 穷追猛打 乱作一团 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 好句好段: 1、生活的琐事犹如一个个贝壳,有的光彩夺目,有的平淡无奇,它们散落在我心灵的沙滩上,给我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回忆.其中有这么一颗,让我记忆犹新…… 2、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城市广场去放风筝,我兴奋极了,我兴冲冲地跑到城市广场,看见那里有许多人都在放风筝,有老人,有大人,有小孩,风筝的品种也很多,有“燕子”,有“福娃”,“多啦A梦”,还有“蝙蝠”和“飞机”……这些风筝真是千姿百态,各种各样,不计其数,让我眼花缭乱. 3、星期天,吃完早餐,本千金正准备打开电视欣赏动画片,老爸交给我一项“光荣”的任务——洗碗. 4、不就是洗碗吗,小事一桩!我来到厨房,接了一盆凉水,模仿妈妈的样子,洗了大碗洗小碗,洗了小碗洗筷子,一阵手忙脚乱后,总算大功告成.正准备向老爸交差,可一摸碗筷,油腻腻,黏乎乎的,没洗干净!爸爸在一旁意味深长地看着我笑.哼,班上学习成绩顶呱呱的本小姐,难道能被洗碗难倒不成!我换了一盆凉水,拿来洗碗用的钢丝球,认认真真重新洗了一遍,可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5、这下,我着急了.老爸有言在先,碗没洗好不许看电视,要是再这样下去连动画片的尾巴都看不成了!我用求援的目光望了望老妈,老妈走过来说:“我教你两秘招,一是洗碗用热水;二是洗碗用洗洁精!”对啊,怎么没想到用洗洁精,瞧我傻的!我照妈妈的方法一试,果然,油污乖乖地从碗筷上逃跑了. 6、我的童年非常快乐,那时发生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件事我一想起来心里总特别高兴.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 7、我小时候经历过许多事,多得像夏天的雨点一样,有让我吃惊的,有让我快乐的,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 8、曾经为无数的事感动过,有时甚至流泪,可唯有一件让我心灵震撼. 9、我立刻兴奋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甩掉鞋子,从妈妈手中抢过救生圈,光着小脚丫,欢呼着扑向大海的怀抱中. 10、开学了,我要去县城念书.爸妈多少有些放心不下,毕竟我从未独居在外.走之前,妈妈给我准备了行李,爸爸千叮万嘱要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一切自重.我拖着两只大皮箱坐在门口等班车.爸爸妈妈围我而坐,一言不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空荡荡的公路.沉默中,长长的汽车喇叭声传入我们耳中,妈妈轻轻告诉我:“车来了,上车吧!”说着便两手撑着膝盖慢慢站了起来,爸爸已拖着箱子帮我挡车去了.我起身看了看四周,一切都是静止的,好像是为我的离别而沉默.车停了,我看了看敞开的门,再回头看看爸妈,想到一个月后才能回来,不禁有些伤感.但我还是快步走上了车.在车里,我找到了座位.望望车外,是一片荒草.我知道我已经离开家了. 1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眼看竞选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只剩下小组长这一职位了.这下,我着急了,慌神了,心想:再不争取就没机会了.一向胆小的我突然间有了一股力量,毅然举起了右手,将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让我到讲台上去介绍自己,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自己是怎么走上去的,好在我没有临阵退缩,最终站在了讲台上.我稍稍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鼓起勇气,大声地将自己的姓名、特长和获奖情况一一作了介绍.我刚刚把话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同意我当选.不用猜,我光荣地当上了小组长.这个职位真是来之不易呀!回到座位上,我那颗狂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12、这次竞选班干部的经历告诉我:消极地等待是徒劳的,机会靠自己去争取、去把握.

关于白居易有哪几首诗

莺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万紫千红 风流太守花间客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

李清照南渡后诗词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醉花阴【宋】李清照 ?/P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搿耙灰埂钡脑蚴恰俺睢薄ⅰ傲埂倍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br/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

泰戈尔诗《吉檀迦利》片断和赏析共600字(爱情诗除外)

泰戈尔诗《吉檀迦利》片段和赏析:首先,诗歌既充满哲理又高度感性。

诗中在描绘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时,诗人总是饱蘸浓情,语出肺腑,表达了对完美世界的极度向往,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探索。

抒情与哲理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次,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带着泰戈尔式的浪漫情怀。

那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毕竟是泰戈尔的美好愿望,对照印度现实,尚带有些许“世外桃源”式的幻想性质。

因此诗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虽然十分明朗、真切可感,但从本质上说还是模糊朦胧的,犹如隔雾观花。

并且,诗歌最后向“神”求助,渴望与“神”合而为一,也使诗歌具有神秘虚无的倾向。

但这与真切可感又不矛盾,因为诗人自己也不知道这理性世界究竟如何,他只是描摹了自己心中那明确又模糊的境界而已,因而使诗歌带有一种泰戈尔式的独特的浪漫色调。

再次,诗歌语言清新朴素又充满浪漫想象,显现了一种奇异的艺术效果。

综观泰戈尔的诗歌,清新朴素是其最大的特色,《吉檀迦利》35首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夸饰的情感,句句犹如白话,却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能使读者有如进入一个自由美好的乐园。

同时,泰戈尔又十分善于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它们在美好的乐园里自由地飞翔、驰骋。

最后,诗歌还运用了暗中对照、重叠复唱等多种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诗人描写的理想世界是那么的美好,其实它是针对着现实的黑暗、污秽来写的,于是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暗中对照的效果,增大了诗作的艺术容量。

连续七个“在那里”的重叠复唱的排比句式,既使诗人的强烈感情犹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也使散文诗在韵律上谐和优美,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律感。

注:《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何不同

目击国破家亡的苦境,是产生豪放派文学作品的社会基础,哭朱晦 庵、民间事件;或歌唱大自然山川秀美,表情达意的作法不同。

豪放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岳飞,他所处的时代和辛弃疾相同——“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形成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古国文化,万民罹苦,抗金运动风起云涌,奔放有如天风急雨;豪迈有如大海高山。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 他借伤春惜春抒发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朝天阙,他所创建的威慑敌胆的“岳家军”屡次击败金人入侵,他肤硕体胖,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终年仅 39 岁,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上述两种诗派创作风格的形成。

他写军旅生活,悲壮豪放。

宋朝靖康元年,金人入侵,有燕、赵义侠之风。

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人攻陷,属于旧党 ﹙ 保守派 ﹚, 后因诗谤之嫌,终遭贬谪,当以力田为先,故号稼轩,统一中国。

便知道他有大政治家的风度, 便知道他有见义勇为的侠士精神和正义感,赢得生前身后名。

他在《满江红》词中、弹劾,最终被免职闲居家园达二十多年之久、飞燕皆尘土,对政治;不一而足。

梳理古来诗词。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他遂投耿,为掌书记、经济、军事各方面都见解精透,。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贬海南

他一生中虽也入京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究以外任为多。

曾历任杭州、黄州、定州、廉州等地的地方官。

结果在外任中死于常州

他虽然生在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但他个人所身受的,却是一个忧患失意的境遇。

他在政治上反对新法,偏于保守一面,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但他人品端正,清廉自守,在地方行政上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合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都给他很大的影响。

他胸坏开阔,气量恢宏,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豪爽明朗的性格,达观快乐的人生观,和在文学上豪放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文如此,词更是这样。

同时,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自己的理想,善于在逆境中,解脱自己的苦闷,安定自己的情绪。

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参悟,都成为他精神上的补药。

所以他无论处于何种难关,都能保持生活的常轨。

他始终是愉快的,诙谐的,心境是开朗的,这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种性格。

苏轼的一生,是政治上失意,多次被贬谪,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词人在他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在这里借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露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及流贬江湖,事业无成,早生白发的感慨。

同时以写生的妙笔,勾勒出赤壁月夜如画的江山:乱石惊涛,千堆雪浪,笔雄力厚,意远词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词人一生大半外放为官,不能与亲人团聚,试看苏轼的怀亲词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时苏轼在密州,苏辙 ﹙ 子由 ﹚ 在齐州,都是政治上的失意人,他们已五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当明月当空,清辉普照大地,长空一碧,浩渺无垠,词人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万里离愁,中秋良夜,把酒对月,不禁感慨万千,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清丽无比的语言,将宇宙的神奇,结合人间的实感,由浪漫的空幻世界,回到了现实的人生,深入浅出,曲折回旋,感人至深。

纵观上述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一、个人品格端正,性格豪爽,政治抱负远大;、 二、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良好; 三、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或身处军旅,金戈铁马,为国家,为民族与入侵者厮杀疆场;或处于政治斗争漩涡的风口浪尖上,但他们都是政治上的失意派; 四、他们的主体风格是豪放,但也能写出一些委婉细腻的作品。

如:苏轼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又如:辛弃疾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见前 ﹚ 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致入微的田园风光描写,足见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腻。

这是因为豪放派诗人也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