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尊师好学的古诗词 尊师好学的好的意思



关于尊师的古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关于尊师的古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形容老师的古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5。

——元,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鹤发银丝映日月、学之经,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2、事师之犹事父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7、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其不善者而改之,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13、师道既尊,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3诗词名句。

——唐,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4.桃李不言,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14,择其善者而从之.随风潜入夜,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关汉卿3、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5、三人行.好其人。

——《吕氏春秋·劝学》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8、善之本在教:1。

——《荀子·大略》11,教之本在师.葛洪《勤求》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名言:1、师者。

(经:途经。

——晋。

——《论语》12、片言之赐: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

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9、明师之恩、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6...

尊师重教的名言和古诗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3、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5、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6、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8、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9、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10、师者,人之模范也。

——杨雄11、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周书》12、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1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1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15、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1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劝学》17、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18、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19、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20、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2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22、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4、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2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26、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2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2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尊师重道的古诗词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

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关于“尊重老师”的古诗句有哪些?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3、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 一、《师说》 1、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

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二、《吕氏春秋劝学》 1、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人生于疾学④。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

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

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

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

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

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

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

想找一些有关教师节的古诗词,是那种大全的最好。

谢谢!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

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

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

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

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

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

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

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

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

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有关尊师重教的古诗有哪些?

1,《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孙权劝学》宋代:司马光 撰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劝学》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 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劝学》唐代: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5,《送崔学士赴东川》唐代:薛能羽人仙籍冠浮丘,欲作酂侯且蜀侯,导骑已多行剑阁, 亲军全到近绵州。

文翁劝学人应恋,魏绛和戎戍自休。

唯有夜樽欢莫厌,庙堂他日少闲游。

【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作业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唐 作者: 王昌龄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赠王尊师》唐 作者: 刘得仁为道常日损,尊师修此心。

挂肩黄布被,穿发白蒿簪。

符札灵砂字,弦弹古素琴。

囊中曾有药,点土亦成金。

《河上公》唐 作者: 张说尊师厌尘去,精魄知何明。

形气不复生,弟子空伤情。

济北神如在,淮南药未成。

共期终莫遂,寥落两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