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西施浣纱的诗词 气质美如兰 才华馥比仙



描写“西施浣纱”的相关诗句有哪些?1.《题西施浣纱石 》 朝代:唐代 作者:胡幽贞 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2.《题西施浣纱图》 朝代:明代 作者:董少玉 白石澄流水,春

描写“西施浣纱”的相关诗句有哪些?

1.《题西施浣纱石 》 朝代:唐代 作者:胡幽贞 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2.《题西施浣纱图》 朝代:明代 作者:董少玉 白石澄流水,春来坐浣纱。

青杨愁隐凤,玄发乱飞鸦。

倚玉浑无色,传神赖有花。

蛾眉如淡扫,不在野人家。

3.《浣纱女》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4.《浣溪纱(桂) 》 朝代:宋代 作者:毛珝 绿玉枝头一粟黄。

碧纱帐里梦魂香。

晓风和月步新凉。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

素娥不嫁为谁妆。

5.《浣纱石上女 》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

有哪些描写“西施浣纱”的句子

1、“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妙喻当年国色天香四大美女。

人们以“沉鱼”为先,四大美女,当之无愧地以西施居首。

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2、秀发及腰的浣纱女,把薄如蝉翼的心事,反复搓揉。

拧一下,流出一塘月色。

棒杵轻举,捣碎一池蛙鸣。

十里荷花,应声开放。

小调还没哼完,满河的灯影就洗亮了。

江南的风景,一片一片,晾在竹竿上。

3、美丽的浣纱江傍依着苎萝山缓缓流过诸暨城,在流经西施滩的江畔时,诸暨人在江边塑起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浣纱女铜雕,她寄托承载着今人对那位曾为浣纱女名叫西施姑娘的浓浓思念之情。

4、倾国倾城的美人西施,世居诸暨苎萝山下的苎萝村,也就是今天的诸暨市城南的浣纱村。

苎萝分为东西二村,西施居西村,故名叫“西施”。

西施的父亲常年以卖柴为生,母亲常年以浣纱为业。

“浣纱”,即“洗衣服”的意思。

西施姑娘也经常浣纱于溪,故西施又叫“浣纱女子”。

西施姿色双全,禀赋绝伦,人见人爱,让所有偶遇过浣纱女子的男子,过目不忘,心猿意马,都把天下第一美女西施,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

5、梅子说黄就黄了,雨季如期而至。

来不及收拾的心情,被淋成烟雨蒙蒙的往事。

江南小调,唱着唱着就酸了,在梅雨中淅淅沥沥。

浣纱女把思念叠了又叠,心头挥之不去的身影,怎么也熨不平整。

临河的窗口,支起耳朵,日夜捕捉咿呀而来的桨橹声。

...

有关西施的诗词

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

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

关于吴王和西施的诗句

西施【唐】 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咏【唐】 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滩【唐】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清】 曹雪芹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唐】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关于古代四大美女的诗句

这是当代诗人贵谷子先生写的《古代四大美人》词牌:一剪梅·西施诗词/贵谷子苎萝西子浣纱女,生也美人,死也美人。

典故数说东效颦,迷了沉鱼,惘了沉鱼。

颜容红嫣绽华年,长篇故事,短篇故事。

越生伴吴渺天颂,听其传奇,讲其传奇。

长相思·王昭君诗词/贵谷子倾城貌,清丽媛,仙子下嫁骑绝尘,为国异胡生。

幽自远,黄沙漫,出塞声声催泪弦,琵琶弹落雁。

忆江南·貂蝉诗词/贵谷子媚娇娘,枭雄逐彷徨,红罗纤算干戈止,豆蔻闭月乱世生。

貂蝉何处寻?渔歌子·杨贵妃诗词/贵谷子美人伴君明皇舞,霓裳云雨作乐多。

华清池,马嵬坡,羞花醉媚葬山河。

...

西施浣纱的故事是怎样的?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 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貌美如花。

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谋复国。

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 色”的个性,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 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于吴王。

吴王夫差见到西施大喜,在姑苏修造 春宵宫,筑大池,池中划青龙舟,整日与 西施戏水,又为西施修建了表演歌舞和娱 乐的馆娃阁、灵馆等。

西施擅长跳“响屐 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建“响屐廊”, 用上百只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着木 屐,裙上系铃,在木板上舞动,铃声和大 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 使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终致众叛亲 离,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国灭亡后,西施就不知所踪。

西施浣纱之地,就是若耶溪。

若耶溪源头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 传就是邮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

据记载,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 薛烛就曾向越王献策:“若耶之溪涸而铜出。

”此后,欧治子也曾在这里铸造 宝剑。

现在的平水铜矿附近,还有铸铺山和欧治大井遗址。

后人多用西施浣纱来形容极美的事物。

唐诗中常见咏西施的诗歌,如李 白《子夜吴歌?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 家。

”传说若耶溪是西施采莲之地,以此切题咏夏。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 卿》诗云:“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以西施之美比喻孟云卿文才出众。

李贺《美人梳头歌》也有“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之句。

贵妃醉酒,西施浣纱,貂蝉(),昭君()。

????

【杨万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咏王维 唐 五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薄媚 西子词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那知此际。

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

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

争若都燔宝器。

尽诛吾妻子。

径将死战决雄雌。

天意恐怜之。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

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

忧嗟又经时。

恨不如巢燕自由归。

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

备尝险厄返邦畿。

冤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 ,不愁宫里有西施。

越有丽姝 越有女兮 凤鸣凤翔 苎罗有美纱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无神语丽姝丽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西施》——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

形容西施的诗词

历代描写西施的诗词【杨万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咏王维 唐 五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薄媚 西子词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那知此际。

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

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

争若都燔宝器。

尽诛吾妻子。

径将死战决雄雌。

天意恐怜之。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

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

忧嗟又经时。

恨不如巢燕自由归。

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

备尝险厄返邦畿。

冤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 ,不愁宫里有西施。

越有丽姝 越有女兮 凤鸣凤翔 苎罗有美纱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无神语丽姝丽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西施》——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曹雪芹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王轩题西施石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有关西施的诗词

西施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

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西施咏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言颇是。

————————————————————————西施滩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