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事业漫长而艰难的诗词 形容创业艰难的诗词



求形容放弃一切的情感走向事业的诗句求,古代诗词,能够形容一个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天大笑出门去,

形容放弃一切的情感走向事业的诗句求,古代诗词,能够形容一个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是我喜欢的,不知道有没有你满意的!

单位清明朗诵的诗词,既要缅怀先烈,还要拥护党,紧跟党的步伐,...

感恩幸福英雄 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源于昨天你们血与汗的奉献。

没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的旗帜就不会如此灿烂。

你们把生存的权利留给了后代?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

因此?只有你们才会让天公动容?大地哀叹? 你们用浩然的正气?英勇的行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中华民族崛起的重担?却成了不了的遗愿。

我们也深感祖国腾飞的道路艰难坎坷?曲折漫长。

我们倍加怀念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为民主共和的信念而英勇的献身的烈士

在捍卫祖国尊严? 为反抗剥削和压迫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 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九天的爱国爱民的凯歌?晴朗的天空?有时也会窜出几股阴云?明媚的花园里?有时也会泛起几撮沉渣?是你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用生命和热血驱散乌云?荡涤沉潭。

如今?天空更蓝?花儿更艳? 艳阳天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前进的歌声更加嘹亮?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如今?我们 正踏着你们开辟出来的道路?勇往直前?明天在我们手中创造?让我们一起期盼…… 安息吧?英雄?您那不朽的灵魂?已融入我们的信念?你那不灭的精神? 会传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直到永远?永远?

【求单位清明朗诵的诗词,既要缅怀先烈,还要拥护党,紧跟党的步...

感恩幸福 英雄 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 源于昨天你们血与汗的奉献. 没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的旗帜就不会如此灿烂. 你们把生存的权利留给了后代? 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 因此?只有你们才会让天公动容?大地哀叹? 你们用浩然的正气?英勇的行为?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而中华民族崛起的重担? 却成了不了的遗愿. 我们也深感祖国腾飞的道路艰难坎坷?曲折漫长. 我们倍加怀念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为民主共和的信念而英勇的献身的烈士. 在捍卫祖国尊严? 为反抗剥削和压迫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 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 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九天的爱国爱民的凯歌? 晴朗的天空?有时也会窜出几股阴云? 明媚的花园里?有时也会泛起几撮沉渣? 是你们旗帜鲜明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用生命和热血驱散乌云?荡涤沉潭. 如今? 天空更蓝?花儿更艳? 艳阳天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我们前进的歌声更加嘹亮?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如今?我们 正踏着你们开辟出来的道路?勇往直前? 明天在我们手中创造? 让我们一起期盼…… 安息吧?英雄? 您那不朽的灵魂?已融入我们的信念? 你那不灭的精神? 会传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直到永远?永远?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

工作忙碌累累难入睡诗词描述

颔联,三军过后尽开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度金沙、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二。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从斜坡滚下泥丸,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一.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大庾岭,东连福建省,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在江西省东南部,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越乌蒙,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反衬对比,十分巧妙,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56个字、心理的。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萌渚岭。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它自然更胜一愁4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与其他诗词相比。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越城岭,进陕北,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抢大渡,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红军过五岭,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骑田岭。

“只等闲”举重若轻。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城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

两道八下的理解性默写题,有疑问,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出塞...

八下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训练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诗中用典寓不平怅惘之意的诗句是 , .2、诗中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饱含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①喻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名句是 , .② 诗中表达诗人虽感惆怅却也达观的心绪,23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现在也常用此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是 , . ③诗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④表现诗人对仕宦浮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 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人们看到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着新陈代谢规律的两句诗:“ , .”)3、点名酬赠题意并表达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 .《赤壁》1、《赤壁》中有两句诗联系了诸多历史人物,写出了三国时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两句话是 , .(①诗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 .②诗中发表深刻警策的历史兴感的传诵名句是 , .③诗中慨叹诗人生不逢时,有才不得施展的心绪的诗句是 , .)《过零丁洋》1、《过零丁洋》中具体表现个人坎坷一生的句子是 , .2、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3、巧借两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两句诗是 , .(①回顾自己抗元经历并表达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 .②借地名写出形势险恶、境况危苦的诗句是 , .)4、诗中表达千古英雄的豪情壮志,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是 , .(①直接抒写自己心志,并数百年来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名句是 , .②表明作者视死如归、冰清玉洁的诗句是 , .③表明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生死观,感召后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名句是 , .④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也体现这种追求的两句诗是 , .)《水调歌头》1、《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 ,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诗句是 , .(①《水调歌头》中道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②《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政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 , .(①《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②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名句是 , .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的“ ,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饮酒》1、《饮酒》中写诗人远离尘世心灵宁静的原因的句子是 .2、诗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操的名句是 , .(①诗中表现诗人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②诗中体现主人公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4、表明诗人领悟到生命真谛的句子是 , .《行路难》1、《行路难》中用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句子是 , . 2、《行路难》中具体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 , .3、诗中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在心境茫然中给自己增加信心的诗句是 , .4、诗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强烈自信的名句是 , .(①诗中写出诗人展望前景,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②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坚信理想抱负一定能实现的倔强、自信、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是 , .③小亮遇到困难,十分沮丧,老师鼓励他要坚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并用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诗给他以鼓励.④苏红高考落榜后毫不气馁,仍然刻苦学习,当有人问他今后的目标时,他自信地说: , .⑤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在某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语文老师引用《行路难》中的 , 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拼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⑥杨大伟带领全厂职工进行技术改革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他在鼓励职工们坚定信心坚持改革时引用了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同样心境的诗句是 , .2、 诗人由动荡的时局、坎坷的经历以及艰难的生活而慨叹的诗句是 , .3、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伟大人格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 , .(①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 , .②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类似情怀的句子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咏雪名句是 , .(①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思奇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 . ② 迁移: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 , ”之.)2、词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

古诗大全 要有赏析的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

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

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

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

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

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

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

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

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

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

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

”(《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

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

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

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

道路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