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学诗词的感悟 人生感悟诗词



学习古诗的感受或感想 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

学习古诗的感受或感想

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

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

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诗,是随感而发的, 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

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

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

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

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

1、写诗词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立意。

意境要深远。

2、要突出重点

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写。

诗词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景要为情服务

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摄影取景,好的景很多,但要选择与内容相关的景物来拍摄,要不然会显得很零乱,重点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

整篇诗词前后要逻辑严谨,如一个画面不能同时出现太阳与月亮。

所谓的关联性是当句或前后句之间有没有关联。

句中或句与句之间应步步紧扣,关系紧密。

不要出现脱节。

4、句子忌用熟语,用了往往不能出新。

诗词往往很短,用语要凝练,用一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一般不要用两个字。

如蝴蝶,用蝶能说清楚,就要省略一个字。

5、诗词中尤其是律诗忌用重字,尽量少用叠字。

6、适当的用一些数字,颜色词会使画面生动活泼。

5、注重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学习宋词后的感受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

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

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

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作文《学习诗歌后的感受》

就写一写你学习诗词歌赋后又什么体会,体会就写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类的。

《学习诗歌后的感受》国庆节,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拿回家后,我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

其中有一篇是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的喜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对时事、对生活、对大好河山的一种深刻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古诗韵律优美,词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喜欢读古诗,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通过读古诗,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会更加喜欢读古诗。

...

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一、背诵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学习宋词的心得 作文

你现在网上找 宋词和唐诗的优缺点,然后对比,那个优点多,然后,在写你学了那首宋词,有何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在说学习唐诗的感受,容易理解吗,表达的情感更易懂嘛,最后,自己编一小段,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宋词,当个有名的词人例子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

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

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孤身一人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

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

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

求关于学习诗词的体会RT急!在线等!!500字就够!!!

以下是在下不久前为一位联友做的回答。

他的题目是:如何学好《诗、词、联》。

我在回答中谈到了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转摘了两位网友学习体会的帖子。

两份帖子都是个人体会,写得不错,似可用作参考。

加上您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500字左右。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诗词联的学习也是一样。

只要有情有意有心,多看多想多问,努力记住不太多的基本规则。

多学习一下前人的佳作有很大的帮助,最好阅读有注解的,不要沉溺于盲目的背诵之中。

如果不能化为己用,背得再多也是空累脑子,白搭功夫。

需要提醒您的是,白话文是历史选择的趋势。

诗词联的学承,有很大的益处,除了在民族文化的瑰宝中获得乐趣,还可以明白事理,陶冶情操。

但是,现今社会已经没有了当年古文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存环境

其实,杜甫当年的生活相当窘迫。

所以,学习这些事情应该有度,不要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作为年轻人,首先必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精力、甚至包括财力,环境比较好,学学古时候的人文道理对于提高个人素质还是有好处的。

祝您学习愉快! 下面是网友"free magic"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写的不错,供您参考。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

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

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下面是网友“苏中剑客”的体会。

供您参考。

审美能力 初学者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一些诗,前人看来很好,今天的诗词选本也屡列三甲,但自己就是不觉得它好呢?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文化随着历史而嬗变,前人的某些诗词在今天已经缺失了相对应的社会环境、现实参照,所以今天的人难以直观地理解其意,此多见于现实主义作品; 二是语言的变化,包括语义和语音,因此导致今人往往误解诗义或者体会得不够深入; 三是初学者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现时代看《蜡笔小新》的人远多于看《佩文诗韵》的人,无须讳言现在很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是在日本动画片里长大的;再,日本人说中国书法源于日本,他们的理由是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平均审美能力远高于中国。

对这些我不想主观评价其好坏,反正是社会现实了。

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国人对诗词的审美能力普遍很低很低,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埋怨诗人们故作清高,但作为作者——倘若作者的审美能力跟读者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作者拿什么来写出好诗? 话已至此,倘若还认为自己无须提高审美能力的初学者朋友,就可以关闭这帖子了。

反之,那么我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方案:作为初学者,没必要看什么美学概论、美学研究、文艺学概论等等,那些太繁琐了,初学的用不着。

只需买一套《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我记得岳麓书社的版本比较好,不过现在难找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也可以。

这两本书很厚,看起来挺费劲,但好处是其鉴赏文的作者非常多,读者看了不至于被囹圄于一家之言。

倘若嫌这两本书太厚的话,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也不错,以前在杂志里当编委和美编的时候,也读过刘老的一些手稿,他不但理论出色,诗作也很深功底的。

此外,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也可以。

不过我强烈建议,初学者只要有条件就尽量别读个人编写的诗学词学书籍,毕竟审美都是主观的,个人眼光总难免偏颇。

初学者对诗词文化的总体认识不足,很容易误入迷途。

注: 两位网友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经常看到一些网友不加思索地把网上搜来的答案作为唯一标准,其实对自己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益处。

学习任何东西,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其实是难以产生深切体会的。

用些逐字逐句认真推敲的网友,进步反而能快上一些。

读诗的感受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会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

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会背而已。

直到我上了学懂得了字词的意义,逐渐才能欣赏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一类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此时也觉出诗句的美来。

就这样对诗歌有了兴趣,我也就更喜欢欣赏它了。

初中时,我对宋词中的婉约派很喜爱,那清丽的词句,优美的韵律让我陶醉,这时我认为婉约词是最优美的文学。

可后来我从课本上阅读了豪放派词、浪漫派诗、现实主义诗,眼界大开,原来诗的优美不仅是词藻音律,更在内容!而各个诗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点,从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才有真正的趣味!朱光潜说:“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有了这种纯正的趣味,才会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读诗。

那究竟怎样读诗呢?首先,我认为要身临其境去揣摩诗人的感受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只有先走进,才有可能领悟诗中的真谛。

而这种“走进”往往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字词来实现。

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

又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似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使人感到残荷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诗人有意留下来听雨声的。

我仿佛从秋雨打残荷中觉出了一种情趣,而少了颓败之意。

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

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因此诗人都讲究字斟句酌,并以此来凝炼诗意。

字词不必华丽,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

例如王维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并不新奇,可一个“直”字,我们好像看到大漠无风的静寂;一个“圆”字,凸现出万里长空唯月孤照的旷远,表露出诗人孤寂广阔的心情。

于是,我们通过炼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又如名句“风疏影移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寥寥14字,却描绘了风、影、水、梅、月五物。

其中“疏”字极为传神新奇,试想,风怎还有“疏密”之分,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无形之风写成有形之布匹,有时织得疏,有时织得密;动的一下子静下来了,似乎摸得着,看得见了。

而一个“浮”字把梅的香气写活了,静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

这种虚写不比实写更有力吗? 诗也不仅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诗篇往往都是极有思想内容,且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

要从诗的字句钻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为何要这样写。

这就要摸清诗人写作的背景,不然诗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处是无法体会的。

还因为诗人自身的差异,使诗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物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比较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文学巨人笔下的梅花,一个“花枝俏”一个“独自愁”;一个“丛中笑”,一个被“碾作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得从不同的写作背景说起。

当时陆游主张北伐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面对国难当前,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塑造了生长在荒远的“驿外断桥”,因无人欣赏而“独自愁”,对风雨的袭击无力反抗的梅花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封建时代正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爱国者陆游形象。

而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时值我国经济困难,加之苏共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原则上与其产生的分歧而对我施加压力,这一切与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相符。

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战斗的,是乐观者胜利者的形象,她迎着“风雨”、“飞雪”生长,在悬崖百丈冰上俏丽开放,毫不惧怕。

尤其精彩的是一“笑”字,春天来临之时“她在丛中笑”,笑的优美、开心。

与陆游笔下的“独自愁”的梅花形成鲜明对照。

毛词表面是颂梅,实质是国际政治局势发展的曲折反映。

以上是我读诗的一些切身体会。

总之,“诗言志”,读诗要读出诗人之志,还要把诗人之“志”与其“辞”水乳交融起来,感受其中的神奇意境。

假若我们掌握了它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诗人!〔评语〕一评:文章写了自己又走近诗到走进诗的过程,将诗的精妙浓缩在对一首首诗的分析、比较与鉴赏之中,在这之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诗趣本身的理解。

文章语句优美,读来爽心顺畅。

二评: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足以见作者对诗的认识之深,发自内心的畅谈也给读者一种感染,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评: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充分写了自己对诗对诗趣的理解,较深刻,好。

四评:本文写的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同微风细雨大量引用诗句,通过诗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显得有深度,有厚度。

但扬扬洒洒成文千字,形式上略显松散。

另外结尾一句感觉欠佳,作者文章数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却更显细腻,最后,作者应加强书写。

(作者为宝鸡中学2003届7班学生,评语为本班同学所作)

有关学习的诗词古文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宗《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王安石《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