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立意深刻的诗词 立意深刻的记叙文



诗词中立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词作品贵在立意。古人的著述或诗话中对于“立意”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宋代刘贡甫《中山 诗话》云:“诗应以意为主,

诗词中立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词作品贵在立意。

古人的著述或诗话中对于“立意”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

”宋代刘贡甫《中山 诗话》云:“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 作。

”苏轼认为:“善诗者道意不道名。

”由此可知,意之于诗,如帅之将兵 也,诗之高下率皆由意而观。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诗以意为主,无帅之 兵,谓之乌合。

云烟泉石,金玉锦绣,花木禽鱼,皆散卒也。

以意遣之,则 无不灵。

”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 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魏际端《伯子论文》中说:“文主于意,意多乱文。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

一首诗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创作一首诗词,首要的并不是考虑它的语言、 节奏、韵律等,而是必须先确定立意。

一篇文章、一首诗,必以意串,无 “意”之作,必定神情散漫,杂乱无章,只是语言材料的堆砌而已。

立意的正 确与否,决定着诗作的主题思想是否正确;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作 的思想性与感染力。

诗词中的立意与意境是怎么回事?

在评论一首诗或词时,常常有这样的评论——“立意高远,意境深邃”。

立意和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立意是创造意境的前 提,意境是立意造就的结果;立意从于主观,意境呈于客观。

那么,怎样才 能做到“立意髙远,意境深邃”呢?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立意。

诗词中立意有何重要意义?

写作诗词,立意当要高、深、远。

戴师初认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 精意也,方可用之。

”可见深层意才有蕴含,是精辟、新颖之所在。

这就要求 我们在写作诗词时,要去粗取精,反复锤炼,由表及里,层层开掘。

诗词中立意的概念就是什么?

立意,又称命意。

诗词的立意,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事物、事件等题材,确立作品要表达的主旨、要揭示的生活 真谛。

通俗讲,立意就是明确创作意图,确立具体作品的创作主题,有了明 确的创作主题才能具体地构思和完成诗词作品的创作。

诗词中立意的要求有哪些

如何写好诗词?1、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2、诗词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

3、诗词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诗词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

4、诗词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

找一篇写事的美文,选材新,立意深刻

这是一根葱,一根在花盆、田地边极其平常的葱. 这根葱茎干粗壮,葱叶绿得深沉,不禁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而它生长的土壤,也是严重缺水,表面一层都龟裂开来,不禁使我的思绪回到了一年前…… 那是秋天的一天,我发现家里有几十个葱根,我于是便突发奇想要种小葱.我在花盆里挖了一个大坑,把葱根放进去再用土培好,葱就中进去了.几天后,我惊喜地发现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不久小葱就能吃了.可是好景不长,一群群小虫子把小葱吃了个一干二静,我的心血如石沉大海. 前几天,我发现了这根粗壮的葱,不禁望而生畏.长得这么粗壮,经历过多少磨难,但是它一次又一次的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一茬茬葱苗在春天栽下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严寒.而这根小葱却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同时一根葱,肥沃土地上的葱,天天有人浇水、施肥,长得又高又壮;而龟裂土地上的一根葱,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 其实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这种人一定成不了大事.相反,一个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不服输的精神,他一定会成大事!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树,具有怎样的条件就会造成怎样的命运,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诗词中辨证立意的方法是什么?

诗词创作中,物、事、景、象的含意是多方面的,作者对客观外物的感受也非常复杂,而非单一、单面的。

所以,立意也可以多方位求索以求新颖。

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反向求异;还可以变换角度,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 等等。

例如宋代陈焕的《梅花》诗: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李清照曾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但此诗立意奇特,令人大为感 叹。

此诗先是将梅花比作红粉佳人,意境一步步奇异起来。

客人突访,惊扰 了深处闺中的佳人。

她恍然惊起,如惊鸿翩翩,羞红了香腮,仿佛晓妆初匀 那般美丽。

接着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梅花,它竟如贤相张良一般令人生敬,这 就显得诗作构思独特,立意新奇。

急需优美寓意深刻的古诗词(自己写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

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

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

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

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

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

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

“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

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

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

推荐一些作文中可以引用的古诗句,中外名人名言,最好带有深刻哲理...

所谓名句就是广为人知的句子,如古诗词、名人名言.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呢?一、引用名句,搭建文章框架.江苏高考范文在《人生三部曲》中,借用了“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三个诗句,分别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分别引出了王勃、斯宾诺莎、殷雪梅三个典型人物与他们的感人事迹,形成了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样的归类分叙显现了作者宽阔的视野,说理自然而有厚实凝重之感,立意脱俗又显气度不凡,文章更富有形象性.二、为引出观点,引出故事,作出结论而引用.例如2002年中考浙江一位考生写的《读懂母亲》一文,开头直接引用丰子恺文中的妙句:“母亲啊,您是苍天耸立的大树,我是树下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绿阴?”作者引用名句,其目的是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巧用名句,考生的才气和睿智可见一斑,也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