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汉朝诗词文化 汉朝诗词



关于汉代古诗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①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

关于汉代古诗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①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 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 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 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 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 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 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 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古 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人, 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① 树木何修修。

②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③ 【注释】 ①飙(音标)风:暴风。

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藉以形容树木被 风吹得干枯如鸟尾。

③思:悲。

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象车 轮滚来滚去。

【品评】 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

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以羁旅之身而置此 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愁杀人”也!“出亦愁,入亦愁”,真是愁肠百结,凄苦万状,无由解脱。

面对瑟瑟秋风,举座之人“谁不怀忧”? “我”更是乡愁莫释,愁白了头!“胡地多飙风”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他就象、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是那么 的委顿不堪。

“离家”二句直点主题,离家越远,乡愁越重,以至身体消瘦,衣带渐宽。

如此乡愁难以言表,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把一颗心辗得粉碎, 令人痛楚不堪。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谁给我说汉朝老师诗词给我一个

西汉诗人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东汉 佚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汉朝著名的诗歌

汉代的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戚夫人《春歌》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及《瓠子歌》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 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梁鸿(东汉)《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三王德弥薄。

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

汉代的赋 相对诗歌来说 精品更多。

...

什么是中国诗歌文化

中国素称「诗的国度」。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着的地位。

我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如下:「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当时就颇有感触。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

我以为,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现在就我知,简略地探索其中的渊由。

一,诗源于巫术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诗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而巫术的特出表现就是以「歌、舞」为形式的祓傩仪式。

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越绝书》)等等记载。

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

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

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及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

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

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春官宗伯下·大师》)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

此种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

另外用于评论的,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就不胜枚举了。

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不论相互唱和,礼尚往来,还是外交活动,无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而且多数情况下都不直接表达,而是用诗的语言间接地来表述,因此听者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有很好的体悟能力

就在客观上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诗歌的发展,使得先秦的主要文化载体的上层文化圈的诗歌文化日益地繁荣。

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骚赋原其初,也可以说是长诗,想象奇特瑰丽,感情真切奔放,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主流样式,也从此和诗歌一途分道扬镳。

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

据说汉武帝曾与群臣和诗,号为「柏梁体」,但是形式既无新意,内容又言之无物。

因此有汉一代,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诗歌创作。

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民歌,即所谓「汉魏乐府」。

象《古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这样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作品,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

2008-12-23 23:28 回复 windsnow001 0位粉丝 2楼班固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可见两汉诗歌创作的主流,仍然是继承「十五国风」传统的「乐府」民歌。

(《汉书·艺文志》) 三,诗歌与人生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由西汉建立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受到汉末政治腐败和体系化的外来文化佛教的东渐这两...

汉代饮食文化的特点,礼仪以及对如今饮食礼仪的影响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

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

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其地域是以泰山中心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

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

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

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

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

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

夏朝、商朝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

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

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

如果说汉武帝为中国的诗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指

汉武帝不但是一个极有文采的人,而且还是具有诗人情怀的人.他一生创作了不少的诗歌,可惜大都没有保存下来.汉武帝流传于后世、传播于人口的只有四五首.汉武帝现存作品有《瓠子歌二首》、《秋风辞》、《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柏梁诗》、《李夫人赋》等十几首.其中以《秋风辞》和《李夫人歌》最为著名,尤其是七言诗《秋风辞》,引起后代无数文人的共鸣.在整个汉代,就是专业诗人,也没有汉武帝流传下来的诗歌多,连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司马相如流传至今的不过几篇赋而已. 汉武帝在位期间,独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机构——乐府,乐府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民歌,使上古的一些诗篇可以流传后世,也为后来的乐府体诗开创了先河.乐府诗体的流行和发展,对后世的建安文风和初唐文风都有很大的影响,象后来的三曹父子、陆机、李白等大文人,都是写乐府诗的好手.从在这一点来说,汉武帝可以说是为中国的诗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诗词历史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汉朝文化方面的成就,十条(文化哦)

1、史学上,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本纪传体断代史《汉书》2、汉赋乐府,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即为汉代乐府诗经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即成于汉代末年.另外,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3、科学技术,创造了造纸术(西汉已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研制了天文学仪器(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医圣张仲景完成《伤寒杂病论》、华佗则创立了世界上最早采用的全身麻醉术、出现《神农本草经》这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数学奇花辈出(如西汉《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中华古代数学体系).4、思想,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玄学产生;鬼神之辩.5、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灌溉工具)、煮盐技术不断提高、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出现了蒸馏酒)6、手工业,冶炼技术有长足发展(铸钱技术成熟)、彩绘与漆器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出现有魔镜之称的铜镜)7、汉代还发明了水力磨坊、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独轮车、水车和吊桥等器械,造船技术方面已采用防水隔舱、罗盘.8、医学,血液循环在此时已发现;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9、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10、汉代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其实不止10条了,楼主.

为什么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个人理由于汉代的文学主要以汉赋为主,诗歌的作品少之又少,而汉赋又以辞藻华美著称.加之汉赋大多是为成名而作,所以多溢美之词而少客观实际.不求能真实反映心声,只求有人欣赏,得到器重.而汉末年间,局势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古诗十九首.他们注重现实生活,与汉赋形成鲜明对比,为普通百姓所传播.虽然与唐代诗歌相比,还有格式韵律上的局限,但在当时,堪称极高的文化成就后面纯手打,求采纳

描写汉朝美人诗词

佳人歌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作品翻译北方有佳人,风姿绝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倾覆国家,岂不知倾城倾国的祸患,只因为佳人难再得!鉴赏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

但其意蕴,却非同凡俗。

地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

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迥异的晶莹素洁的风神。

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并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

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灵伍,无人知已而独立栏杆的的淡淡哀愁,那就不仅是超世脱俗,而且更楚楚可怜了。

这就是平中孕奇,只开篇两句,恐怕就令武帝企足引领,生出对佳人的心向神往之情了。

作者简介李延年,汉代音乐家。

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均为乐工。

善歌,有善创造新声。

武帝时。

在乐府中任协律都尉。

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仿张蹇传自西域的《摩诃兜勒》曲,作“新声二十八解,用于军中,称“横吹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