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今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有关王昭君诗词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

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

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

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替毛延寿开脱。

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

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

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

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

《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

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

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

因此赋。

)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

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悔随流水。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翦伯赞(一)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鸣镝,响箭。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

《辞》前有《序》,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

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其辞曰:“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诀木及终,前驱己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的。

继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唐代有东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

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

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

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有没有什么描写王昭君的诗词啊?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赏析】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翦伯赞(一)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鸣镝,响箭。

颂昭君的诗词?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关于昭君出塞的诗词

关于王昭君的诗词:《王昭君》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王昭君》 作者: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咏怀古迹五首》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作者:李白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王昭君歌》 作者:刘长卿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怨词》 作者: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为什么许多古人都写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

用俗语就是智慧与美貌并重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

王昭君的诗词,急求!

咏王昭君的诗词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

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

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

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替毛延寿开脱。

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

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

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

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

《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

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

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

因此赋。

)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

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悔随流水。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写诗的问题我编了一首诗:感叹古今女子多薄命,譬如那西子与王昭君...

今天大过节的,就花点儿时间跟你聊聊写诗的事儿吧。

人家都说你写的不像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先说什么才叫诗。

我认为,诗是文学中的皇后,她追求以最简练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意境,给人以最大的想像和感动。

而你写的这几句,作为京韵大鼓的唱词还勉强说得过去(反正我读着耳边就响起大鼓的旋律)。

因为曲艺在文学中的地位较低,它为了凑字可以罗嗦,为了让人一听就明白而宁可直白。

一、你写的就太罗嗦。

给你每句去两字删成以下几句: 古今女子多薄命, 譬如西子王昭君; 花开凋零倍添愁, 何年何月始到终。

你瞧,这难道比你原来写的少了任何意思吗?可见你有多罗嗦!而且你貌似是要写古体诗的,而古诗很少九言的。

这样一改,起码在字数上像是个七绝的结构,看着更像诗些。

你说这是七言的民谣或打油诗,也还说得过去。

二、不合格律。

古诗的格律除了字数外,有压韵和平仄的要求,这样才有音韵感。

毕竟诗,是一种介于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艺术

平仄很难,确实现代人很难像训练有素的古人那些把平仄运用纯熟到不影响意境的地步,你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就行。

但压韵还是必须的吧?哪怕写个儿歌或者歌词还得压韵呢。

你这样起码把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压同一个韵,这就更像诗了。

你也不用走平水韵什么的,只要按汉语拼音的韵母即可。

三、太过直白。

你这诗的主题思想就是“红颜薄命”。

但你第一句就直眉瞪眼地写出来了,读者还有什么可琢磨的余地呢?诗贵在言外之意,而你半点想像的空间都没给读者留,就表怪人家看了觉得无趣了。

四、没有意境。

诗需要给人营造出某个生动的画面,这才能触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动。

好诗还得有“诗眼”,画龙点睛地把诗意提高一个档次。

而你只是说了别人说过N遍的道理,了无新意。

我给你的建议是,多读好诗,读多了不仅对诗的审美情趣提高上去了,而且对诗的独特表达方式也能心领神会了。

而且建议你先不要拘泥于古诗的形式,不妨先从新诗入手,逐渐熟悉诗的修辞方法

比如,我可以把你这首诗改成这么一首现代诗: 春潮, 落了桃花, 肥了鳜鱼, 绿了江南

浣纱溪的碧波, 可曾记得那惊鸿照水的容颜? 梦里乡关何处, 几重水, 几重山。

秋风, 扫了红叶, 送了鸿雁, 也吹黄了塞北的草原。

戈壁滩上叮咚的驼铃, 少了出塞曲的琴弦相伴。

记忆中的汉家宫阙, 相见难, 别亦难。

数不尽的是繁华, 忘不掉的是家园, 逃不了的是命运, 留不住的是红颜! 尘封的丹青史册, 随手翻, 随声叹。

我按你的意思随意改的,没怎么修饰,可能谈不上什么好诗,但我敢说这里没人敢说这不是诗!你不妨琢磨下,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段和哪些典故。

还是那句话,诗读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求写王昭君的诗词,及抒发的感情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 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 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

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离乡背井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

呼韩邪死,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词》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胡曾 《咏史诗·汉宫》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三槐居语文网,a \ Q 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诗人的感受是深刻的:应该是汉人最感难堪的乐曲现在却被汉宫当作新声来翻奏;昭君的琵琶曲早已传至家乡故里并成为时尚,但真正知会其中怆怀悲思的又有几人?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

这种平易婉曲的语言与从容寄慨的抒情相辅相成,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其二 这首诗更是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你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你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来犯之敌呢?欧阳修的诗歌在针砭时弊上,比王安石更进一步,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可评作咏王昭君诗歌中的问鼎之作。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姿?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清朝历史学家刘献廷的这首咏昭君诗表达同一个意思: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更进一步,他写道,后宫里的美女,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

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

关于 昭君、貂禅、西施、玉环、卓文君 的爱情诗句

美人四章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

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咏昭君 环佩归不得,塞外草如烟。

犹恨汉宫月,时时照胡天。

咏貂禅 一许董相国,再许吕温侯。

汉祚移难复,奈何寄女流。

咏玉环 菡萏不须发,何如解语花。

霓裳空自舞,舞到日西斜。

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般无聊,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西施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 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

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

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

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

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

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

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

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

此后屡兴屡废。

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

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

“羞花”一词由此而来。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

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

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

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

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

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

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

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

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

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

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

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故里位于广西容县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杨外村。

唐代许子真在《容州晋宁县杨贵妃碑记》一文中记述,杨贵妃的出生和籍贯是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