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少林寺乾隆写的诗词 关于少林寺的诗词四首



乾隆皇帝有哪些的诗词 题金廷标琵琶行图 作者: 乾隆 船隐芦洲不见人,四弦风送到江滨。 主宾僮仆齐倾耳,写出寻声暗问神。谒明太祖陵 作者: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

乾隆皇帝有哪些的诗词

题金廷标琵琶行图 作者: 乾隆 船隐芦洲不见人,四弦风送到江滨。

主宾僮仆齐倾耳,写出寻声暗问神。

谒明太祖陵 作者: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木兰祠 作者: 乾隆 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

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小坟。

竞渡 作者: 乾隆 此俗始荆楚,特以纪岁时, 初因吊忠悃,相沿竞水嬉。

夏五真夏五,风日薰且熙, 况当膏雨沾,应节聊拈题。

...御园耕种 作者: 乾隆 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

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

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

...题四面云山亭子 作者: 乾隆 四柱构峰巅,松萝作扉闼。

诘曲频攀跻,造极心乃豁。

一览众山小,左挹云容活。

鹤唳与鹿呦,饶伊相问答。

紫光阁阅武举射 作者: 乾隆 抡材临别苑,射策对明廷。

养士百年久,干城九塞宁。

雕弓悬满月,羽箭迅流星。

为问赳桓辈,能通黄石经?宿方山 作者: 乾隆 行馆傍花宫,林峦益致静。

山游薄暮归,篝灯夜方永。

定钟近宵声,弗霜亦念警。

安禅付彼僧,我自娱清省。

梁武帝 作者: 乾隆 乘其危 窃其祚,萧衍道成视刘裕。

宫城围 吴兴拒,徒称马袁仍厚遇。

本失正 末奚数,定律兴乐曾何助。

...清凉山 作者: 乾隆 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

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

题和阗玉镂东坡夜游图 作者: 乾隆 不眠闲访友,月色正苍凉。

底用秉宵烛,耐堪步野塘。

承天寺将到,积水地何方。

设谓同心孰,依稀似姓张。

钱陈群故诗以志惜 作者: 乾隆 沈去钱存势已孤,陡观遗奏故人无。

江南忽尔失二老,天子原非友匹夫。

蒙邑应成蝶醒梦,香山那复鹿重扶。

...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作者: 乾隆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登舟 作者: 乾隆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

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

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

...再游龙井作 作者: 乾隆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光景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雪 作者: 乾隆 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

...曲院风荷 作者: 乾隆 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

昆明湖上浮轻舫,六月春光讶许同。

御午门受俘馘 作者: 乾隆 函首霍占来月竁,倾心素坦款天阊。

理官淑问宁须试,骠骑穷追实可臧。

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门三御典昭详。

...荷露烹茶 作者: 乾隆 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

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越窑瓯。

学仙笑彼金盘妄,宜咏欣兹玉乳浮。

...遇闰 作者: 乾隆 遇闰深山秋益深,每因趁暖一幽寻。

松盘岭复苍中翠,叶落波心静里沉。

鹿度岩边看活画,禽鸣林际听仙音。

...喜鹊 作者: 乾隆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

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

菜花 作者: 乾隆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题宁远祖氏石坊 作者: 乾隆 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

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海东青行 作者: 乾隆 鸷鸟种不一,海青称俊绝, 摩空健翮上层霄,千里下击才一瞥。

当其脱韝始纵时,风力未会迟飞掣, 群燕缘扑...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作者: 乾隆 平生不戒游览兴,西浮于洛东观海, 轻舟风利过维扬,此间初识有江在。

巾流嵽嶫如补陀 八功德水澄无波, ...赐沈德潜 作者: 乾隆 水碧山明吴下春,三年契阔喜相亲。

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

别后诗裁经细检.当前民瘼听频陈。

...中河 作者: 乾隆 驻辇近中河,朱栏俯绿波。

群歌漕运利,永赖圣漠多。

继述夫何有,遵循敢更过。

省方得知要,遑复论其他。

少林寺作 作者: 乾隆 少林干载寺,少室一房山。

禅悦偶重叩,秋岩此乍攀。

树姿纷绮绣,涧响静潺湲。

却见来时路,轘辕云外关。

淑清院 作者: 乾隆 石径度流泉,奇探小有天。

树垂冰作雨,砌暖玉生烟。

屈膝红墙绕,蜵娟紫阁连。

不如深翠处,精舍作幽偏。

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 作者: 乾隆 窣堵入云重,高盘灵鹫峰。

无先梵网域,最古化人踪。

岚影交窗翠,松阴入座浓。

归舆凹外转,犹听隔林钟。

谈一谈中原的三大寺院:白马寺、少林寺、大相国寺。

★【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

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

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

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

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

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另外,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天地之中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北魏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

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唐宋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

少林寺为什么叫少林寺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

佛教界称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的“祖庭”。

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

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

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

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

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

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

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

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

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

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

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

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

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

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

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

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

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

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少林寺是谁创办的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

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

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

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

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

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

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

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

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

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

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

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

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

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

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

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

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李白、杜甫、苏轼、曹操的绝笔诗

秦 汉] 孔融 张衡 梁鸿 苏武 司马相如 宋子侯 王嫱 项羽 辛延年 虞姬 刘邦 刘彻 班固 蔡邕 [魏 晋] 陶渊明 刘琨 陆机 左思 嵇康 阮籍 蔡琰 王粲 曹植 曹丕 曹操 陈琳 傅玄 刘桢 李俊明 [南北朝] 庾信 吴均 江淹 沈约 鲍照 谢灵运 颜延之 何逊 阴铿 薛道衡 谢庄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隋 唐] 白居易 岑参 杜甫 李白 王维 孟浩然 贺知章 王勃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柳宗元 崔颢 孟郊 刘禹锡 陈子昂 岑参 韩愈 贾岛 高适 李贺 骆宾王 李煜 卢照邻 宋之问 王昌龄 王之焕 [宋 代] 李清照 黄庭坚 苏轼 王安石 欧阳修 梅尧臣 文天祥 杨万里 范成大 陆游 范仲淹 贾昌朝 杨万里 岳飞 晏殊 朱熹 程颢 孙平仲 关咏 沈括 柳永 秦观 辛弃疾 王之道 姜夔 蔡伸 [金 辽] 萧观音 蔡松年 党怀英 邓千江 段成己 段克己 完颜仲实 赵秉文 折元礼 金章宗 元好问 [元 朝] 刘因 赵孟頫 关汉卿 马致远 王冕 洪希文 高启 杨载 杨维桢 元问好 王实甫 明本 白朴 [明 朝] 陈子龙 袁宏道 于谦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高启 刘基 祝枝山 唐寅 戚继光 [清 朝] 秋瑾 苏曼殊 龚自珍 赵翼 查慎行 曹雪芹 纳兰性德 陈维崧 顾炎武 乾隆 谭嗣同 梁启超 [近当代] 柳亚子 鲁迅 刘伯坚 夏明翰 弘一 瞿丘白 苏曼殊 王国维 周恩来 刘振美 毛泽东 孙中山 [其 它] 屈原 郭沫若 沈雁冰 [秦 汉]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白头吟》《江南》《长歌行》《十五从军征》《上邪》 [魏 晋] 《七步诗》《观沧海》《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咏怀》《短歌行》《室思》 [南北朝] 《子夜秋歌》《木兰辞》《击壤歌》《优孟歌》《敕勒歌》《离别相去辞》《 江上曲》 [隋 唐] 《游子吟》《春江花月夜》《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庐山瀑布》 《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宿山寺》 [宋 代] 《水调歌头》《题西林壁》《登飞来峰》《饮湖上初晴后雨》《过零丁洋》《示儿》 《如梦令》《醉花阴》《永遇乐》《赤壁怀古》 [金 辽] 《摸鱼儿》《论诗三十首》《台山杂吟》《回心院》《春从天上来》 [元 朝] 《秋思》《绝句》《梅花》《墨梅》《水龙吟》 [明 朝] 《咏煤炭》《 咏石灰》《北风吹》《精卫》《牧牛词》《花下酌酒歌》 [清 朝] 《清平乐》《舟夜书所见》《咏史》《已亥杂诗》《题寒江钓雪图》《为亡妇题照》 [近当代]《自嘲》《自题小像》《就义诗》《春日偶成》《绝笔诗》《本事诗》 [其 它] 《离骚》

少林寺的为什么叫少林寺。

自三国始至清朝末年、元,清朝乾隆皇帝曾请人算命,自魏武帝曹操始;建有定光佛舍利塔、古佛舍利塔、多宝佛塔等100余座宝塔、天香寺,算出有“和尚命”,遂命一名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替他出家,法名云海:“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乾隆爷喜欢纵情山水、金、少林寺等72座庙寺。

这出家的地方,就选在了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上的天成寺。

此后乾隆在28年中登盘山32次,并尊崇佛教对佛教感情极深,乾隆皇帝曾赴五台山六次,每次都要在菩萨顶建坛讲经、万松寺,每一次都要去拜望云海和尚。

盘山历史悠久。

先后建有云罩寺,据康熙年间的《盘山志》记载,历代皇帝竞游盘山,魏武帝曹操、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清代的康熙、乾隆,唐、嘉庆、道光等帝王,都曾在盘山“鸣驺入谷”。

唐太宗李世民诗曰、辽、明、清都曾在盘山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天成寺、上方寺史载

清末民国时期的少林寺状况是怎样的??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习武记载逐渐见多,并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少林武名也迅速鹊起,以致到了明后期,竟有了“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美誉②。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少林武术声名远播的呢?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历史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里加以考察

依据材料可知,少林武名的远播除了其技艺外,更大程度上应与当时少林武僧组成僧兵并听从明王朝调遣致力于“护国克敌”、“保邦靖世”的具体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这类活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一是镇守边关。

如现存的少林寺塔林中有一明正德年间的“三奇友公和尚塔”,其塔铭曰: 敕赐大少林禅寺敕名天下对手教会武僧正德年间蒙钦取宣调镇守山陕等布政边□(境)御封都提调总兵统云南烈兵扣官赏友公三奇和尚之寿塔。

二是平乱抗倭。

明正德五年(1510年),以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军在河北的霸州发动起义,不出几月,声势大震,他们转战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给朝廷官府以沉重打击,统治者为此不得不四处调兵,将起义镇压下去。

少林僧兵就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继此之后,少林僧兵还与明军一起,参加了征讨嘉靖年间王堂、师尚诏等人的起义。

关于这方面,一般史籍中少见记述,但不少至今尚存的碑文,却清晰地刻录下了那段史实。

抗击倭寇,更是少林武术扬威天下的一个直接契机。

十六世纪嘉靖、隆庆年间的倭患,强烈地震撼了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东南沿海。

入侵者凭借着制作精良的日本刀及奇诈诡秘的刀法,致使武备积弛的明朝卫所军队难以应敌,于是只得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僧兵就是其中一支最为骁勇的武装力量。

关于此事,各类史籍笔记中记载较多,除《明史》之外,诸如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张鼐的《倭变志》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中均有记载。

这里不妨就顾炎武所记摘引于下: 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

嗟乎,能执干戈以捍疆场,则不得以其髡徒而外之矣⑤。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少林武僧手持铁棍“便捷骁勇,官兵临阵,用为前锋”⑥。

面对着“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们,少林武僧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

李绍文的《云间杂志》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少林武僧月空与敌格杀时的情景:“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威风⑦。

少林僧兵转战于东南沿海,尤其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初十的一次战斗中,他们以不足八十人的队伍痛歼倭贼百余人,而“计僧所伤者,四人耳”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林武僧的精湛武技。

然而,少林僧兵毕竟不是一支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战斗的胜利同时也滋长了他们骄敌、轻敌的思想,在对敌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凭勇追击,“援兵不至,且不识地理”⑨,终于误中埋伏,为敌所乘而喋血疆场。

民族安危之际,少林僧兵们用自己的鲜血践诺着护国御敌的强烈世俗情怀。

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同,故顾炎武要为之发出“能执干戈以捍疆场,则不得以其髡徒而外之”的评价了。

当时出征抗倭的僧兵不止一家⑩,但英雄神武首推少林。

毋怪乎当时一些非少林者也借用少林名号,以致出现了真假少林之争 B11。

这充分说明少林武术开始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

第三是训练兵士。

与前二类相比,训练兵士尽管并非少林僧人直接参与沙场征伐,但对提高明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其积极意义,同样显示了其保邦靖世的价值主旨。

如崇祯时,陕州知州史记言因盗贼蜂起,他“出私财募士,聘少室僧训练之”,《明史·史记言传》对少室僧训练的结果有记载:“(崇祯)八年冬十一月,流贼犯陕。

记言御之,斩数十级,生擒二十余人。

”又如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奉旨征讨山西、湖广、河南等地时,亦曾提取少林武僧道宗、道法、铉清等人随军 B12。

明代少林僧兵这种对外御敌护国、对内维护统治的入世行为,得到了官府的褒奖和呵护,如万历九年、十九年和二十三年的三块碑文中一方面肯定“少林寺系圣僧香火,且有护国克敌之功”,另一方面对该寺粮差“除豁蠲免”,饬令“不许军民人等搅扰及争占田地”,“勿得再行私自派”,“里甲人等不许攀累”,“敢有乃前不竣,肆行渎乱及侵占尺寸之土者,许管事僧具实呈举,以凭拿究施行 B13。

”少林僧兵“保邦靖世即传灯”儒佛合一的文化精神,也得到了社会士人的高度赞赏。

如程绍、顾炎武等人还纷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象顾炎武“寄语惠瑒流,勉待秦王至”的吟哦中,寄托了这位遗民对故国明月的深切期望。

不难想象,在普通百姓“每每拿绅士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 B14的社会中,主流文化的这种赞赏评价对一般民众会产生多大的文化影响!顺便指出的是,后来有些书中所谓的唐代少林“武僧”“棍僧”的说法,其实是明中期后少林武僧的英武形象与历史相联系的产物,唐代史料中根本无此记载。

习武本身并非仅是个技术层面的行为方式

事实上,在这过程中除了技术外,它还会对习武者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或许正是这种文化酵母的作用,...

帮我写一首关于武则天的诗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我国五岳之东岳。

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以后,汉代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相继效仿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句,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杜甫《望月》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西岳: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

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南岳: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距衡阳市中心近50公里,自古天下闻名,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

衡山有72峰,南起衡阳市城南的回雁峰,北止长沙市的岳麓山,峰峰秀丽,峰峰神奇,在湖湘大地上逶迤800公里。

南岳景区占面积达85平方公里,主峰祝融峰海拔高度达1290米,高耸云天之外。

南岳衡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可上溯5000年。

据传说黄帝、舜均曾来此祭礼天地,大禹也曾来此杀白马以祭拜,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迹。

东汉年间道教渗入衡山开坛,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佛教进入南岳,经逐渐发展,南岳衡山成了“十大丛林、八大茅庵”之地。

因为这里是佛、道二教的圣地,故而历代以来云集了众多的高僧仙道,同时亦留下了众多的著名寺庵、道观,香火旺盛,绵延不绝。

北岳:素有“寨北第一名山”美称的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五千米处,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

恒山分为东、西南峰,最高峰东峰天峰岭,海拔2190米,其中西峰名为翠屏山,两峰对峙,以金龙峡分开,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为古杨家将征战之处。

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

天峰、翠屏两山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间散布着楼台殿宇。

古有恒山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

在悬崖峭壁上面,还留有很多名人题咏,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景观更令人神往。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于《诗经》:“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遂简称为“嵩山”。

东周时因其地处“天地之中”而被尊为中岳。

嵩山海拔1494米,北临黄河、洛水,南临颖水、箕山,东西绵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

嵩山紧临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

轩辕关是秦汉八大关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士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手云集的所在。

嵩山主体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

传说大禹的两个妻子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山内。

嵩山又是佛教胜地,这里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

建成于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当时印度僧人跋陀来中国传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该寺。

由于该寺地处少室山之阴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

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同时这里也是少林拳法的创造地,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五岳既不愧为天下名山。

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

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

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

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

“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

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

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考较中岳嵩山的特点,雄险有之,奇秀有之,其所不同于其他四山者,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一是嵩山的自然景色奇丽,奥妙无穷。

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层峦迭嶂,雄浑奇秀,林壑优美,寺庙林立,古迹棋布, 素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

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汇聚一处,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有时一线之分,上下岩层就相差好几亿年,从山脚到山顶,跨越的就是地球的历史,有时一步之距可达数亿年之遥,这种感觉别处难以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