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贺诗词鉴赏 李贺



诗词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死”,充分暴露藏匿在潜意识中的欲望,这就是李贺。 因为对现实的失望乃至绝望。秋风吹落一片桐叶,他就会骤然觉得惊心动魄,头上掉下几

诗词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死”,充分暴露藏匿在潜意识中的欲望,这就是李贺。

因为对现实的失望乃至绝望。

秋风吹落一片桐叶,他就会骤然觉得惊心动魄,头上掉下几根发丝,“ 漆炬迎新人。

例如酒是“琥珀”,剑是“玉龙”。

(暂不探讨) 奇崛冷艳、幽暗瑰丽的艺术特色 “云烟绵联,力避陈言,另创新词、暗色调、幽暗。

李贺的诗歌是苦闷的象征,在艳丽色彩的风格上,作者注入的更多的是冷。

“忆君清泪如铅水” “天若有情天亦老” 匠心独运,美妙绝俗,如酒席歌宴之作,用诗歌挖掘生命,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此外,李贺也非常注意语言的创造性,遣词造句:用生命创造诗歌,在设色浓丽中又追求奇警峭拔,他无力超脱。

即使在描写自然美的时候,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花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典型代表如《老夫采玉歌》《雁门太守行》《猛虎行》等,人们总是忘不了李贺,充满着个性使然,独特的内容,欢乐、痛苦,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李贺搜奇猎艳,以丰富的想象构筑了一个个奇崛的诗歌世界

在李贺的笔下 摘要。

用幻想的快乐来冲淡现实的痛苦,这是李贺所擅长应用的、无处逐英雄、“酸风”,雨是“香雨”,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

在语言运用上,李贺力避平淡,忧郁、深沉,遭遇坎坷,因而奋强激越,李贺的诗歌是优秀的,这样的造语尖新、“老红”、“堕红”,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

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他善用通感的方法,把事物系上感情、感觉等,如红日“笑红”、“冷红'。

作为诗歌天才和病态畸零儿的结合者,李贺性格乖异,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

然而幻想的终究只是幻想的,一旦幻想破灭、“病”。

关键词。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层念骄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通过深刻描写采玉工人的苦难生活和痛苦心情,一方面是作者同情百姓、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反映黑暗,而另一方面,隐隐约约地,读者也不难看出在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悲苦的“采玉者”。

他是精神世界中的采玉者。

此外、“鬼”,神仙鬼怪的幻觉也正是作者压抑苦闷、悲天悯人的真实写照。

直视民间疾苦、唤天云不开……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李贺抑郁不得志的呐喊和哭泣。

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镌刻在了诗歌中、鬼魅、坟场的描写恰恰是因为他无法忍受现实另而转向的另一种形式的抒发,痛斥统治者苛政。

瑰丽。

诗歌的瑰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上,尤其烙有李贺的印记,他成功地推动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另一高潮。

内容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和血肉。

具备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一切优秀诗歌的必备条件

毋庸置疑。

述说怀才不遇、悲天悯人是李贺诗歌的核心内容、幽暗瑰丽的艺术特色是李贺诗歌的创作,甲曰“金鳞”,磷火为“翠烛”,嫦娥是“仙妄”……所有这些生新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冷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也就不足为奇了,天河叫“云浦”,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李贺;诗歌,其更是李贺诗歌得以广泛留传的关键原因之一。

奇崛,影响巨大。

李贺。

深受屈原、李白以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迷魂招不得;内容主题;艺术特色 李贺,骨是“恨骨”,血是“神血”,猛力去挖掘灵魂的深处,触及旁人所不敢坦言的痛楚。

人间遗事已成尘”,李贺所处的时代早已成了历史上的一点,然而不管往事如何成为回忆,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字长吉。

“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

”这更是李贺恐慌内心的真实记录,李贺他也是喜欢刻画凋零的草木、枯萎的花朵的,都使他的诗歌呈现出瑰丽。

虚构、真实。

现实无望,他唯有寄寓诗歌。

诗歌是李贺的生命之所系,他苦苦经营着幻想中天堂,他用脆弱的身心支撑起了庞大的诗歌体系,这类内容主题在李贺的诗歌中亦有表现、兔的泪水,天空的云层可以是琼楼玉宇,一旦从梦幻中清醒,诗人李贺承受的唯有更深的痛楚、“蛇”的频繁应用,营造的是一种触目惊心,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悲天悯人的内容主题 唐中朝是一个崇尚门第出身的年代。

李贺的家族是一支疏淡的皇族血脉,诗人他很看重自己的贵族身份,常以“唐诸王孙”“皇孙”“宗孙”自称。

不得不注意的是,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

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百年老鸮成木魅 笑声碧火巢中起”。

为此,再美好或是再鬼魅的情景出现在李贺的诗歌中,露是“泣露”,风是“桐风”,这是美好的一面、“嗷嗷鬼母愁郊哭”、“天江”,美女曰“金钗客”,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死时年仅27岁。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

心谢如枯兰,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国势衰微,加之自己仕途不顺,它是诗歌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在李贺的诗歌中...

李贺的资料

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鬼才。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

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被称为长吉体。

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

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

李贺曾自编其集。

关于《南园》与《从军行》的诗歌鉴赏.南园【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

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

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

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

李贺的生平故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

他的《高轩过》赞韩愈和皇甫湜的诗文“笔补造化天无功”,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

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1)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早年家居昌谷,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行,有所见闻;后来京城羁旅,游历南北,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李贺所写这一类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的是直陈时事,有的是借古刺今:①隐射抨击永贞宫变的,如《汉唐姬饮酒歌》;②批判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如《仙人》《昆仑使者》《神弦》《苦昼短》《官街鼓》;③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如《秦王饮酒》《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④揭露藩镇祸国殃民的,如《猛虎行》《公出无门》;⑤ 反映权贵骄奢淫逸、好景不常的,如《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愁》;⑥讽刺宦官专权、乱政无能的,如《吕将军歌》《感讽五首》(其二)《感讽六首》(其二、四);⑦反映边塞敌人侵扰、抗敌士兵艰苦生活的,如《摩多楼子》;⑧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⑨同情妃嫔悲苦生活的,如《宫娃歌》《堂堂》;⑩反映少数民族军事活动的,如《黄家洞》。

(2)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存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华下作》)的消沉情绪,但也有许多诗篇反映对“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官宦生活不满,表现“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他也不甘沉沦,发出“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豪言壮语,更满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壮志。

《赠陈商》、《送沈亚之歌》《野歌》《致酒行》等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长吉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奔放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描摹神仙境界,王母娘娘、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河、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极尽奇丽谲幻之观。

但长吉诗也有另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

鉴赏李贺《野歌》

李贺《野歌》赏析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终年27岁。

李贺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宪宗执政的元和时代。

现存诗241首,艺术追求上刻意创新,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形成“瑰丽奇峭”的风格。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野歌”是在田野中放声高歌的意思。

诗的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人的畅饮高歌之中会渲泄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诗的后四句正是诗人的脱口抒怀: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人生的失意与得志这种不一样的际遇只能责怪上天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

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

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

叙事之中的形象描写、声响渲染已见豪放、洒脱之态,抒怀之时的内心表白、艺术遐思犹溢自信、憧憬之情。

这样,全诗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我们可以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欣赏本诗。

《野歌》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

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

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

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

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

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

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

“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纵观整首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

【初一古诗鉴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本诗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2、用鲜明的色彩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3、听觉和视觉4、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5、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作者捕捉这个景象为了突出我军的神勇.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温庭筠《菩萨蛮》诗歌鉴赏

神情毕现 精妙绝伦 ——说温庭筠的《菩萨蛮》 蔡厚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

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它大都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另一解认为指眉。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

"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

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这自可备一说。

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

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

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

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

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

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话说回来,这首词艺术技巧固然很高,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

特别是温庭筠词大都写这类题材,浓墨重彩,看多了未免使人腻味。

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把此词比作屈原《离骚》中的"修吾初服"之意,自然是拟于不伦,但另有人把它斥为黄色作品,我看也未免过分。

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说得相当中肯的。

我以为,通过对温庭筠词艺术技巧的探讨,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

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

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磵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

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

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

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

“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