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的创作规则 诗词的押韵规则



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如题词的格律词的格律慨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定段,定句,定言;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2;平

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如题

词的格律词的格律慨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定段,定句,定言;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到每字.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一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阙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4;押韵,词的韵比诗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爱猫扑.爱生活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诗韵只可押平韵.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一个句号相广当于格律诗一联.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要求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如《如梦令》等.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再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三:词的体式与调式1;体式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很难以将其划入小令中或是中调中的.2;调式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爱猫扑.爱生活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比,声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慢”既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减字”“摊破”等.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3;关于自度曲,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如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4;词牌,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慨要》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供写诗词者参照使用

创作诗词的要求?

词语言是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

主要用象征手法。

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

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

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

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五言"二、二、一"。

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

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

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

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

同类的韵形成韵部。

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

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

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

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

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

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

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

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

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

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

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

新诗只能注意而已。

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宋词的写作有什么规则

宋词是按韵律写作,每首词都有词牌名和词名。

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是词名,就相当于这首词的标题。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就是这首词必须按水调歌头规定的韵律和文字格式写作。

所以在宋代,文人作词又称为 填词。

即按词牌规定的格式和韵律填入文字。

格律诗歌写作的规则有哪些?

“格”有规则、法式之义。

讲求一定规则的诗,前人称为“格诗”。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建安(汉末年号)无偶句,西晋颇有之,日盛月加,至梁、陈谓之格诗。

”“律”也有法式、准则之义。

因此,讲求一定规则、不能任意改变的诗,也称为律诗。

“格律”合起来就指诗所讲求的规则,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诗歌史上的词、曲在这些方面也有一定规则,它们也是广义的格律诗。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 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对联创作的基本规则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

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

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

沈德潜大师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所以我们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扩展胸谋,开阔视野。

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

对联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

创作对联,格调虽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才是文学的灵魂。

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

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

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做到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感情真挚,内容含蓄。

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对仗合理、音律优美,这样才能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

一切体裁的文学作品,其本质都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要求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要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下面说一说对联在创作中的一些规则:一、立意都知道诗词以意为主,对联也是如此。

不论说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吧。

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

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

立意,也叫命意,是创作一切文学之前提。

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

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

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深思熟虑和机智的文采。

二、取象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对联立意之后(或者其他文学体裁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意象,即是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

或者是说 意象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的东西。

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 景 就是我们说的 象。

取象,一定要做到自然、真实。

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

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

找一个对联大家看看吧——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看看这个联,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

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不过在选取意象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

二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纪念史可法的对联。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催人泪下。

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

梅花喻高洁之物,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

而二分明月另有出处。

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

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在扬州。

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

大家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看看。

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

三、言志这是说的文学宗旨。

诗言志,歌咏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 言志 就是 持人情性 ,而所含的就是 无邪 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

历代文人一致认为 言志 才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则作者就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

志,应是诗的灵魂。

联与诗同。

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

言志有两种解释。

一是诗必须要言志。

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

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而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

四、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五、章法对联的章法,和诗之起、承、转、合没什么区别。

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联,可以借鉴诗之章法。

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

来看下面这副对联:上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句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

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

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以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这里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不懂格律自以为不屑格律,不过是无知者无畏的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果懂了入门了你再去不屑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诗词体裁等同于一种文字游戏,格律等同于游戏规则,如同下象棋一般,必须遵循“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的规则,假如乱走一气,老帅过河,卒子横空,那还叫象棋吗?所以如果确实对古诗词感兴趣,必须弄懂格律,之后才能不被格律束缚,束手束脚,所谓意在律先,也要熟读万卷书,厚积薄发,否则不是格律成了窠臼,诗没了灵魂;就是太过自由,根本不是诗.说白了,一个等于行尸走肉,一个等于孤魂野鬼,两个合二为一才能称其为人

律诗的规则是什么

关于律诗——与喜欢古诗词的朋友交流一.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 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二.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

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律诗和绝句押韵要求严格,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三.对仗对仗是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

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

但也有变例(不详述)。

对仗可以有不同的情形: 1. 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

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还有其他情形,不详述.)四.平仄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在学习写律诗和绝句时,平仄是最难的。

所以,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人写律诗绝句可以不讲平仄。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还是讲平仄为好,这样可以锻炼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但是,不一定要按平水韵部,而可以用今音今韵,也就是按普通话的发音标准,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是平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是仄声。

我比较同意后一种观点

古代诗歌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宋词的种类以及规则: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

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

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

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

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

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

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

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

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

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

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

始见白居易词。

双调,平韵,三十六字。

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

为辞赋的一类。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

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

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

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

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

此调一百零一字。

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

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

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