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佛教信仰诗词 佛教的信仰



有关信仰的诗歌一般来说,信仰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不过分类也很简单,基本就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信仰某种革命理想的、信仰内心的信念的,分分别解释: 1、信仰耶稣基督的: 神已赐下他的爱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

有关信仰的诗歌

一般来说,信仰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不过分类也很简单,基本就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信仰某种革命理想的、信仰内心的信念的,分分别解释: 1、信仰耶稣基督的: 神已赐下他的爱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且从死里复活,叫凡信他的人都不被定罪,反得永生,从此得享神的平安、喜乐,不再害怕魔鬼,完全自由,何等有福! 亲爱的朋友,神乐意把这样奇妙、浩大的救恩赐给你 只要你照鹛圣经所说,诚心开声祷告,相信接受耶稣作你个人的救主,就必得着。

请依照下文开声祷告: 主耶稣啊,我承认我是个罪人。

求你赦免我一生所犯的罪,我相信接受你作我的救主。

求你进入我的心里,将你的生命圣灵赐给我。

我将一生信靠你,谢谢你救了我,祷告奉主的名,阿们。

2、信仰个人内心的思想主义的诗歌: 信 仰 你从远方而来 带着一身尘埃 荆棘刺痛了你的双脚 冷风吹痛了你的脸庞 你很疲惫,还带着迷茫 四周的原野 一片空旷 想要大声呐喊 声嘶力竭 却没有一点回响 望望燃烧的篝火 仿佛你就是这把火焰 刹那发出耀眼光芒 激情与美丽共舞 短暂和永恒共同消亡 或许你就是月下李白浅吟低唱 孤独忧伤 或许你就是英雄帝王金戈铁马 豪放边疆 回头看看,天地苍苍 什么对的错的,谁又笑谁轻狂 什么悲的喜的,徒留一地情 都被时光隐藏 看那秋之枫叶,染红了自己 绚烂了山岗 你 存在,生命中的长河 不虚此行啊 这就是你坚定的信仰 前行,收拾行囊 挺直了脊梁 远处的灯光,温暖了心房 那片怀中的梅花,淡淡芬芳 陪着我 一路飘香 3、信仰革命理想的诗歌: 夏明翰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基督徒可以同时信仰佛教吗?

你能接受佛教,很好。

知否,天下宗教是一家,基督教与佛教的区别,就是小学大学的区别。

基督徒可以信仰佛教,完全可以。

佛教胸怀宽广,能容的下法界的一切,就怕基督教容不下佛教,你会因此而招致其他无知的基督徒们的反对,在此,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完全可以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实践佛法,只要你严持净戒,无偏无执,对佛心向往之,就可以了。

至于形式你就不必那么在意了,能有最好,没有也没关系的。

你放心修持佛法就是了。

...

应该信仰佛教,还是信仰基督教?

使徒保罗为了要引领他自己国家的犹太人同胞归主,大发热心,并非说信耶稣的人才是弟兄姐妹,不信者则把他们视作仇敌。

不管人信或不信,他们都为上帝所造,降雨给义人,当尚在世界活着时,已与上帝断绝灵交、画符念咒的「符咒法」,如道教、佛教中的某些宗派、月等,莫不虔诚不拜、人的起源:人类最初的祖先亚当与夏娃,由上帝在造天地万物时最后一天造成。

人被造时与其它动植物被造大有分别,尚有一个人生最大目的等着去做,即是想法子把耶稣的救人福音,再去传给那些尚未信主的人,使他们有一日也能归入基督救恩之内,同享永生福乐,你们要喜乐。

如食用猪、牛肉以养身体,非达目的而不停止。

基督徒因有救人离罪的最高神圣目标,所以无形中,对世界的名利追求也显得淡而乏味,只要生活过得去便足够了。

因此,基督徒很少会犯罪,以及自杀的,他们实在也为国家治安机关省了许多麻烦。

佛教的人生观 一、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据佛经说,世界最初人类是由色界第二静虑处(第二禅天)的第三天光音天下凡而来。

据说,当世界成劫初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被迫不断下降,最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成为人类最初的祖先,详见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

我国佛教徒对这印度古代神话似乎十分相信,例如印顺法师说:「这一个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

﹂(佛法概论九一页)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末,佛教的五蕴人间说与轮回说都该推翻了。

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与日本人曾自夸其祖先由天而来一样,都无非是一个民族想自抬身价,把自己说成是「天神」子孙的狂妄者罢了。

2、大乘佛教以为万物均由因缘生,无实读、无本质、无自我,都不过是若干「因」借着若干「缘」而生成的结果罢了,至于人,亦不过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而已,蕴是「集合」之意。

色蕴 Rupa,人的物质部份,受蕴 Vedana,人的感觉作用,想蕴 Sanna,人的知觉作用,行霭 Sankhara,人的思维作用。

识蕴 Vijnana,人的个别作用,人心理活动的统一状态。

识的意义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等的说法(详情请阅佛教学研究一○六页)第一色蕴是人的物质部份,后四蕴是人的精神作用。

人的整个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成罢了。

至于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佛教甚难答复,只能笼统地说是由六道轮回而来,心悟法师说:「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到人间,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是他人的生命?」(佛教人生观)二、人的命运:人生是苦,自诞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腾。

人生少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

中阿含经第七:「云何苦圣谛,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苦的根源是「无明」。

如能好好修行,除去无明,便不再轮回,而在涅盘中安寂了。

佛教又信「业」Karma,现今人生一切之好坏苦乐以至贫富等差异,都不外是前生业力所致。

心悟法师说:「现实人生之果报,走出业感所感召的,至于苦乐与祸福,乃是由于过去业行善恶所招致。

」(见同书)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说人生不单是苦,但也有好处,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

佛教以为生为「人」,实在不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梵纲经序)「人生难得,如优昙花。

」(涅盘经二十三)又说人生有难,「正法难听……人身难得……。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三论品)其中「人生难得」一句,佛教徒最喜讲说,以为在人间道做人是最难得不过的了。

佛教一面高唱人身难得,人最有价值;一面却又主张人不过由五蕴因缘假和合,无「自我」,无本体,是「无常」,甚至说成是由猪羊狗马等畜生所变,岂菲显得相互矛盾?如人只不过与别的众生一样,由因缘所集成,那还有甚么价值与尊贵可言呢?三、人的救赎:有两种信仰,1、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断地念他的名号,并加上若于修行,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享福快乐

这种信仰大约起自纪元前后,并在我国发达,最后成了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

依靠阿弥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

2、人必须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外来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

这种思想也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主张。

在我国,从前的禅宗行者最能代表这种信仰,因属自力解脱,所以称作「自力信仰」。

在我国自明朝后,由于各种原因,已变成「禅净双修」,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认为是一样,成了无所谓。

所以,现今的中国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变成了一个「混合宗」(真正坚持自宗信仰者除外)。

凡不属净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划入这个自力信仰之内。

所诪密宗,在日本称为真言宗,信大日如来,注重咒语,与其它宗派又是不同。

西藏佛教属于密宗范围,但与真言宗又不一样。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从六道轮回思想看来,人在这个世界...

《终南别业》中表明作者信仰佛教的句子是?

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除了短暂的三武一宗的法难外,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虽然大陆佛教式微,然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什么使佛教有如此大的力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当时大众普遍的信仰,如今日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大致历程。

东汉时,佛教初步传入中国,最初佛教被当作道家方术之一,从而有效的减轻了一种外来异质文化传播的阻力,此时不少西域僧人开始来华传播佛教,并带来了大量的佛教典集,因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开始的,比较早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有一部叫四十二章经,被称为天竺的论语,无论从文体上(42条语录),还是文义上都与中国传统备受文人们亲睐尊崇的论语相近,因而佛教后来能与儒家文化融合,与最初传入的这本经有很大关系。

随着大批印度西域高僧的来华,佛经的大量翻译,国人逐渐认识到它与儒道文化的不同,并有一批文人为这种新异的文化所吸引,成为我国佛教最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信众)。

此时的佛教主要在上层文人,统治者间流传,对民间的影响不是很大,随着国人了解的深入,我国一些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根据自己个人的修行体验,从汗牛充栋的佛经中取一部或几部作为修行的依据,从而开始有了宗派,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等几部经典开创天台宗,庐山的慧远大师与一些僧人在庐山结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成为净土宗(也称莲宗)开创的开始,此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由于净土宗念佛法门简单易行,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宗派,后来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样由于简单易行,被单独列出,广传民间,得到了无数民间普通百姓亲睐,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可以说佛教得到广大老百姓的信仰与佛教里这一特殊的净土法门是密不可分,因为绝大多数佛教经典深奥难懂,一般文人都无法窥其全貌,更何况几乎不识字的普通百姓。

除了净土宗外,另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影响的是由达摩大师传入的禅宗,最初达摩来到南朝,面见梁武帝,然而南朝举朝只重修福德,不堪法器,于是来到北朝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等到了慧可,后来传至五祖弘忍,自此禅宗分为两支,神秀大师创立禅宗北宗,慧能大师接弘忍衣钵创立南宗,形成“南顿北渐”的局面。

真正对中国文化发生影响的是慧能创立的“顿教”——不立文字,直下见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唐武帝灭法一难,诸宗皆衰,禅宗独兴,因而禅宗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并不为过。

以至于后来寺院几乎都是禅寺,法师几乎都是禅师。

禅宗贴近文人的生活,义理简明,深受士大夫文人的欢迎,如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禅宗影响,充满了禅意。

因而,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传统文学上,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

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

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明清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名相,如:佛十号之一的如来,过去劫五十三佛之一的斗战胜佛,但在使用时显然以大大背离原意,不似唐诗宋词那样借诗词表达内心对禅的体悟,因而对小说的影响只能算是表象上的。

佛教的另一大影响体现在茶文化上,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

由于佛教寺院大多在山上,因而寺院建筑无疑丰富了山的人文文化,如四川峨眉山是有名的佛教道场,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宗的道场,北少林寺建在河南嵩山上,五台山建有汉传,藏传佛寺,庐山是有名的净土宗祖庭的道场。

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佛教石窟寺庙,一般人将游山和朝圣结合在一起。

佛教作为三教之一,对儒教,道教影响巨大,宋明理学,心学的产生与儒学士大夫借鉴佛学分不开。

儒家文化通过理学心学得以系统化,思辨化,无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道教的寺庙的建筑借鉴了佛教建筑的特点。

儒学士大夫受佛家坐式影响,也由跪坐改为盘坐这一舒服的坐式。

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宗旨,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区别于只顾自身得度的小乘教,不少作为在家居士的官员在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依然能坚持廉洁行政,关心百姓疾苦。

与他们的佛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不少士大夫在闲时以阅佛经,参禅理为乐事,远离酒色纵逸,无疑抵制了官员的不良作风的蔓延。

而作为在家居士的普通百姓则以念佛(或观世音菩萨),礼佛,斋戒为日常事务,并兼以放生,布施,对于他们邻里的和睦,...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

汉语词语的影响。

很多汉语中的词、词组,都是来自佛教,比如”单位“、”初心“、”天花乱坠“、”晨钟暮鼓“、”四大天王“……这些出自佛经的词语数不胜数。

对小说的影响,中国的”章回小说“,就是出自佛经的”章“、”品“、”卷“的形式对古代诗词的影响。

很多著名的古代诗人,都号”居士“,他们信仰佛教,写下了许许多多禅诗流传至今。

对绘画的影响。

中国古代壁画,,基本都是佛教题材。

而且历史上的许多画家是出家人。

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基本都是佛教题材。

音乐艺术的影响。

众所周知,佛乐和梵呗,是中国音乐中的魁宝。

对理学的影响。

宋代理学,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形成的。

对茶文化的影响。

”禅茶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特色之一。

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

唐代田园诗的资料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

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

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

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

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

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一、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美 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

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

以动衬静,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但静的特点在此二类诗中还是有差异的。

其田园诗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的多是闲静的意境;而他的山水诗,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的多是幽静的意境。

静中有动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自然美的。

他把音响的描写当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具有立体感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他对自然音响的素材能严格地选择、提炼,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使他的“有声画”显出鲜明特色。

二、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的意境美 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如《鸟鸣涧》;莓苔青色可以浸染人衣。

三、原生态的感悟和气质美 王维的诗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

如《山居秋暝》。

四、空灵清妙的禅意美 唐代经过佛教僧侣与那些宠信佛教的统治者不懈的努力,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

烧香拜佛是宗教信仰还是封建迷信

是宗教信仰。

理由如下:1.现在中国有几十所佛学院,佛学院学生都在烧香拜佛。

2.中国目前有二万多座寺院,寺院中的出家人每天都会烧香拜佛。

3.佛教中的在家居士,中国大约有几千万人,他们也常常烧香拜佛。

4.佛经中,处处都能见到烧香拜佛的经文。

5.中国的许多壁画、歌曲、诗歌、小说、影视剧、绘画中,都有烧香拜佛,这是宗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