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下弦月的诗词 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



关于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的古诗,及古...第一种是写新月的。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请注

关于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的古诗,及古...

第一种是写新月的。

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

请注意,虽然诗中写到“月黑”,但天空中并不见月。

虽然天空中不见月亮,但并不能说明时间在“新月”前后,因为诗中对“月黑”的原因交代很清楚:所以不见月光盖因大雪阴天之故,这与初一前后不可见的新月完全是两码事。

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日、地、月三者连线大致成一直线,月球居中,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第二种是写月初娥眉月即上蛾眉月的。

例:“一道残阳落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诗中“九月初三”是写诗的日子,“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

第三种是写上弦月的。

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诗中“夜半”(半夜)而“月落”即写“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

第四种是写满月(望月)的。

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诗中“月上”即月亮从东边升起,刚到柳树梢头,离地平线不远,方位自然是东方了。

“黄昏”表明太阳已从西边下山。

月亮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正是望月初升的时候,月亮是圆圆的,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

第五种是写下弦月的。

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

下弦月是农历廿一、二的月相。

第六种是写月末的娥眉月即下娥眉月的,也叫残月。

例:“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南园》)——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

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

有关月相的诗词歌赋 要月相

古人咏月的诗句很多的,但纵览下来明确表明月相的确不多。

广为流传的名句就更少了。

本人文学功底有限,就当作抛砖引玉吧。

朔月: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峨眉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不排除是峨眉月(残))上弦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鹧鸪天》)满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下弦月: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峨眉月(残):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还有一句必须提到: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这一个问题回答的,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看来在文学方面,我需要补的课还很多。

期望各位网友补充吧。

楼上才女不解释~^_^,多谢赐教~

【有关月相的诗词歌赋要月相】作业

古人咏月的诗句很多的,但纵览下来明确表明月相的确不多.广为流传的名句就更少了.本人文学功底有限,就当作抛砖引玉吧.朔月: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峨眉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不排除是峨眉月(残))上弦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鹧鸪天》)满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下弦月: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峨眉月(残):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还有一句必须提到: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这一个问题回答的,明显感觉力不从心.看来在文学方面,我需要补的课还很多.期望各位网友补充吧.

描写飞舞的诗句

应该是没有的。

不过不知道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算不算?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澒(氵项,音:hong四声)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

“?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

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

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

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

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

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

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

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

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

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

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

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

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

“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

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

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

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

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

“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

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

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

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上弦月下弦月是什么概念的,出现时间?会引起什么反应?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福绩弟啃郗救甸寻鼎默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有关月相变化的一诗句

1. 《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2.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3.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的月相是A.新月B.满月C.上弦月D.下弦月

[编辑本段]【原文】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编辑本段]【出处】 《李太白全集》卷八[编辑本段]【体裁及格律】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渝州:今四川重庆一带。

讲解: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作者: 李白,字太白。

唐朝著名诗人。

七言绝句[编辑本段]【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是唐代著名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