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跟斜押韵的诗词 押韵的诗词



用一句押韵的诗词来描述宋词和宋词人。 1.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2.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

一句押韵的诗词来描述宋词和宋词人。

1.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2.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

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3.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一般认识: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确认识:韵”与“韵母”不同,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古代的时候韵还包括声调的成分,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

韵头是指复韵母中韵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当,发音不响亮。

普通话中有i、u、ü[y]三个韵头。

韵腹是指复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

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

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

韵尾指复韵母中韵腹后面的元音或辅音。

普通话中有n[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

4.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押韵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

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

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练习:春眠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鸟。

(niǎ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shǎo)分析:晓、鸟、少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声”字没有押韵。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4.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面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三、现代诗歌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

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

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现代押韵一般不考虑声母、声调和韵头,也不要求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在韵的归并上,相同、相近的韵母经常可以一起押韵,可归为一个韵。

例如:像园中的韭菜,不要割,(e)/让它绿绿地长着(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断,/让它淡淡地淌着(e)/像枝头的青果,不要摘,/让它静静地挂着(e)/也许,人总有那么一点,/想忘又不能忘,想说又不能说(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黄昏的角落。

(uo)e同uo发音相近,可以押韵。

四、十三辙与十八韵辙也是韵的意思,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一个的韵,宋代的《广...

“斜”在古代诗词中是不是常读作xia

是!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念书的时候也是读xia的,“斜”许多老师都读作“xia”音,以与“家”等押韵。

由于语音演变,现在不少韵脚不押韵的古诗,古代其实都押韵的,也就是这些韵脚都是在同一韵部的。

其实语音是演变的,唐代的读音到今天到底如何读,其实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我们只能通过研究拟测出它的读音来,例如王力先生考证“斜”在唐代读sia2(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的方音一样。

但是没有必要根据拟测出来的读音来读。

现在从官方角度上讲这两个音都是可以用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野径云俱黑”里的“黑”字等等(古音读he 4声),现在是提倡用新的音韵,但也不特意废除古音,目的是令其自动消亡。

考试时是不会让学生为这首诗的这个字注音的。

当然,单拿出一个“斜”字来是要念做xie的。

唐诗《春江花月夜》中押韵的“斜”字,求读音

第三字藏等等到第七字藏叫藏尾诗(也就是楼下的藏头、涵中、蕴尾)、八龙、九老等格,多写成对联,详情可参照平水韵表?交叉藏如果楼主问的是藏头诗怎么藏?有几种方法藏:无论你怎么藏,怎么写,都要注意押韵。

除了诗钟的部分是摘抄自百度,其余纯手打,藏头诗顾名思义只能藏于诗开头也就是每句第一字。

除了藏头诗,镶嵌诗(诗钟)中还有第二字藏。

故藏头诗也是杂体诗的一种。

比较用心的学者会写成近体诗,这种诗体较正规,也比较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人推荐。

提醒一点、魁斗、蝉联:合咏格、汤网、云泥、鼎峙、晦明,很多自由原创者都写成4。

其他藏法甚至还有楼下说的斜藏诗。

但除了藏头诗,上述其余很多藏法都不正规,还有藏头加藏尾等等多字位镶嵌的不同组合、四皓、五姐、六逸、七贤、蜂腰、鹤膝,十字藏、辘轳、比翼,没有合理的出处,五言律诗,2.七言绝句,他们那时候是有押韵的字现在读起来不押韵,七言律诗,3.排律 但是大多数你所见的都不是近体诗、笼纱格.古风,或者5.打油诗。

甚至是偶数句都可以写成藏头诗。

(上述的镶嵌诗古时候也叫诗钟,根据藏的字位不同诗钟格式可分、分咏格,古时候和现在的字读法不一样?我只能回答。

而嵌字格又分:凤顶。

楼主如果觉得读过的很多古诗没押韵,我可以告诉你、碎锦、双钩、燕颔、鸢肩,无韵不成诗(所以限定尾字没法押韵的很多藏尾诗有些不伦不类)、凫胫、雁足,典故。

除了怎么藏,我还想给楼主说的是藏头诗有几种写法

藏头诗是镶嵌诗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按近体诗的律体来分,藏头诗根据句数不同可写成 1.五言绝句?爱心型藏?这些都根据个人爱好,随自己怎么藏,分述于左。

)但一般只有上下两句、嵌字格四类...

求生日藏头诗、注意是“斜藏”、“押韵”、“顺口”、“创意”她是...

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又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

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又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

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

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又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又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又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又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又(秋夕信步)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鬓云松令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青衫湿 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平乐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又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又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又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

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又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

写简单的诗词格式,押韵等注意事项

3,是一定要押韵的,把它们安排在各句相应的位置上,就形成了押韵、4声之间的同韵字可以相押,而11.诗词一定要押韵吗,在现代汉语中,平声指1。

而在过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诗词属于韵文中的一种典型体裁。

所谓韵文、(律诗)第六、第八句句尾押韵,首句句尾字如和用韵之字属于同声调,一般也要押韵。

绝句和律诗一般只用一个韵,其反切法注音为“德红切”,汉语拼音为“dōng”;反切法注音中前面的“德”是东字的声部,而词曲在这一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只要是同韵同调字;uan,即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的发音。

相比而言,旧体诗在韵字使用上比较严格,韵书上不同韵部的字是不可以通押的:广义地讲,只要发音中尾音(韵)相同、ong\、阳平声(2声,如咸xián)、上声(3声,如显xiǎn)、去声(4声,如现xiàn)。

严格意义上的押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各种韵书的大量出现,可以互相押韵,而不同韵部的字是不可以押韵的,每个音节的发音由两部分组成,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的韵母押韵,如盐(yan)、先(xian)、间(jian)、元(yuan)等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an\,在说说诗词中的押韵规律,所以un\en通押:汉代以前用韵完全按照口语发音,汉末的三国时期至晋代,一般这类字不入韵,而是其上一字押韵),有的是句句押韵(如《柏梁台诗》)。

诗词既是其中的一种:前一部分为“声”,后一部分为“韵”,写曲使用《中原音韵》等,这里有两种,其根本特征,这一点在众多古代文学爱好者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入声声调不与别调相通,入声字只能押入声字。

这一点我们在使用旧韵时应格外注意,也是必要条件就是要押韵、“工(gōng)”等字。

在过去,以现代汉语论,普通话分为四声即阴平声(1声,汉语拼音为“ong”。

所谓押韵,且在相应位置上的各字即可构成压韵,但我国幅员广阔,方言众多(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非汉语语族的母语且不讨论),同一字的发音在各方言中不尽相同,所以为方便交流沟通,现在一般是用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作为用韵标准。

另一种比较简单、2声与3、4声之间不压韵。

而古代发音中有一种“入声”的声调,通常都可以相押,而较长的长诗或排律允许使用两个以上的韵、2声,仄声指3?要说明什么是押韵,首先要明白“韵”的概念。

我们的汉语,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其中ian的第一个字母i和uan的第一个字母u称为韵头,u和v(鱼)可以相押。

其次在今天的自由体诗歌中用韵不一定讲字的声调,此即所谓的平仄,才开始有了统一的用韵规范,以后的各朝各代纷纷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时期相应的用韵标准,其中对近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代官方在宋代《广韵》基础上编订的《平水韵》。

而今天我们进行诗歌或相关韵文的创作,人们根据各自的习惯采用了多种用韵标准。

2,其后面的韵母都是相同的“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i通押。

还有用所谓新韵的,即按照现代语音制订的用韵标准,韵的声调亦可同时改变,不一定要求沿用前韵的声调。

对于词曲而言,押韵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

以“东”字为例,是要区别声调的.诗词押韵有规律(规则)吗?接上面,先说说用韵的标准,但通常是隔句押韵。

对于四句的绝句与八句的律诗则定格在第二、第四、4声;一般1、2声之间的同韵字可以相押.什么是押韵,只要后面的字母相同即可押韵。

然而在此间仍为形成统一的用韵体系,自然也还谈不上标准。

直至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出现,中间称之为“换韵”,不同的词(曲)牌有不同的押韵方法,这些可参照相应的词谱予以学习,同一“韵部”的字即是同韵字,之后再连续用此韵可隔句押韵,如写近体诗使用《平水韵》,写词使用《词林正韵》。

在音韵学上,拼音为声母“d”;而后面的“红”表示东字的韵部:首先是押韵的位置,在旧体诗中,通常在句尾最后一个字押韵(例外者如楚辞中句尾常有“兮”这一语助词。

3、ei\ui\ian\?简单地回答、“同(tóng)”,如先xiān);还有元音字母e和o可以相押,换韵,一般在头一个韵使用两个以上的韵脚后,而换韵时在韵脚转换之间一般要求相连的两句押韵,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中以不存在,是指在同一首诗词或韵文中相关各句的相同位置(通常在句尾)使用韵部相同的字。

如“东(dōng)”;eng通押,人们开始了用韵标准制订上的尝试:一种是参照过去韵书的方法,将现代汉字分别归到相应的“韵部”。

以上就是押韵的基本法则,而押韵时,韵头不必相同。

换韵时

古体诗押韵规则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

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

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

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

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

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

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

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

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

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

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七i (—i) v (er) i v 姑苏u u 发花a ia ua a 梭波o e uo o e 乜斜ie ve ie ve 怀来ai uai ai 灰堆ei uei ei 遥条ao uao ao 由求ou iou ou 言前an ian uan van an 人辰en in uen vn en 江阳ang iang uang ang 中东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

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

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

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

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

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

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

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

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

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

古诗词中“花”和哪些字押韵?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南山山谷名。

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

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

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

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

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

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

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