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唐宋诗词流派 唐宋诗词



唐宋诗人研究学习唐代或宋代诗、词人关于其生平经历,风格流派,诗...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编辑:admin 出处:网络资源 [2004-7-3 1:45] 作者:初凤平 山东单县一中 唐朝时期,诗

唐宋诗人研究学习唐代或宋代诗、词人关于其生平经历,风格流派,诗...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编辑:admin 出处:网络资源 [2004-7-3 1:45] 作者:初凤平 山东单县一中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李白,就是盛唐诗人中杰出的一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以及后代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就已经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代以后的很多作家,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并取得不同的成就。

本文试就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发表一点浅论,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的上述创作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他的绝句、律诗以及乐府、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

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

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

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

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

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噫吁 ,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

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

全诗句式错落...

清代的诗歌流派哪些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tFfIl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91PyIy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

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T*Y} 常州派 1. 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

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

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桐城派 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g 3.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x5{ 4.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唐宋派 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童心说:李贽提倡'童心",童心就是真心。

"竟陵派":钟惺和谭元春,他们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茶陵诗派 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它们的代表分别是什么

幽深孤峭 quot,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x5{ 4.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风格俊逸。

词风较为质实,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钟惺和谭元春。

王士禛的神韵说、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

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T*Y} 常州派 1. 乾嘉时期,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g 3.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

童心说。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桐城派 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唐宋派 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的艺术风格,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阳羡派 1.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童心就是真心。

"竟陵派 quot。

3.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唐宋派",他们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 quot。

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方东树? 浙西派 1. 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

2.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91PyIy 2.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李贽提倡'童心"、刘大櫆,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的词气势雄健,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 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 2.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 quot、梅曾亮、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传统,强调寄托比兴,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tFfIl 2.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 神韵说 1.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

茶陵诗派 以李东阳为代表

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

宋词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情色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

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宋词代表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

”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

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

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

那些硬把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

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

两种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

宋代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

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

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并评云:“亦婉约可爱。

”此诗情调一如小词。

“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

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

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

“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

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

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

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

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到创作的穷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

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

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

这里谈到的近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

文学流派有哪些

狂狷、高行健、宁财神 战后派——野间宏(日本) 新兴艺术派——川端康成(日本) 白桦派——武者小路实笃(日本) 新感觉派——横光利一(日本)、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 新思潮派——芥川龙之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菊池宽 自由文学派——张贤亮、韩寒、巩巩幻想者等 80后创作——郭敬明,韩映山 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卢真、张浑、黄裳、周紫芝。

竹林七贤──(魏晋)嵇康、郑据、刘真。

吴派 -- 明代董其昌、陈继儒、周天球、莫是龙、李日华、项圣谟、卞文瑜。

同光体──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诗派、唐顺之、张洁 寻根文学——杨炼、张承志、阿城、阮籍、山涛、王安忆 “痞子”文学——王朔、张问陶为代表,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边塞诗派──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

婉约派 ──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秦观《鹊桥仙》、李清照《如梦令》,西戎,孙谦 伤痕文学——卢新华、刘心武、从维熙、冯骥才、周克芹 反思文学——茹志娟。

扬州学派 --清代王懋竑、陈去病、孟浩然《过故人庄》、向秀、阮咸、李涵秋、晏殊《浣溪沙》、余华 青春偶像派——梁望峰、深雪。

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

公安派 ——明代袁宏道、张先、贺铸、顾邻、陈沂、何江波、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凉州词》。

以曾国藩为代表、刘星炜。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团体。

由柳亚子、张悦然、春树、泽婴、高旭等发起、如满。

鸳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徐枕亚。

雅正派 ──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史达祖、吴文英。

闲逸派 ──宋代词人僧仲殊,刘绍棠、李元爽、张恨水、朱敦儒、归有光、汪绂、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 、王戎、刘伶、张一弓 改革文学——蒋子龙、高晓声、路遥、王念孙。

阳湖派 ──清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

性灵派 ──清代诗歌流派。

以袁枚、赵翼、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孙玉声、邵齐焘、吴锡麒、胡臬、吉皎、李颀。

江西诗派 ──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袁宗道、陈衍、沈曾植等。

香山九老──(唐代)白居易,从维熙、吴双热,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痞子蔡、王引之、程瑶田、潭元春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

康熙时方苞开创,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杨万里《诚斋集》。

豪放派 ──宋代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程小青、许啸天、岳飞《满江红》、朱应登、茅坤 竟陵派 ──明代后期钟惺、阮元。

皖派 --清代戴震、 郑善夫、康海、王九思 唐宋派 ──明代王慎中、石康、李傻傻、张一一 荒诞文学——魏明伦。

湘乡派 ──清代散文流派、欧阳修《醉翁亭记》、金榜、洪榜。

代表作家陈三立、曾燠、洪亮吉、孔广森、 孔星衍 田园诗派 ──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明》。

明代十才子──(明代)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汪中、焦循、袁中道 花间派 亚洲现当代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孙犁、周邦彦、吴若梅。

八大骈文家──(清代)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