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

浅谈如何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

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

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

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

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

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

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

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

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

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

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

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我们普遍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

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观点。

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

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

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

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

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

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如何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多重身份进行。

首先我们是普通的读者,放松心境欣赏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

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

我们以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读了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到的疑惑,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给学生启发与引导等等。

再次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

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深深的钻进文本,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读文本。

当然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们找准一个合适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读,可以抓问题来解读,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 邱少云是如何纹丝不动的呢? 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再如抓关键的语句来解读文本,《荔枝》一课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舍不得吞下……”抓住这样的重点句段,。

“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把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的描写使我们眼前浮现“母亲筋脉突兀的手抚摸荔枝,尝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脸”那生动的情景。

文章巧借荔枝表现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品质,而儿子的孝心也使母亲对这荔枝格外珍惜,细细品味。

真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让我们课堂流动起来,更有生命力。

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

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

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

特别是在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比价的习惯。

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汉语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

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

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

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

”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

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顺序不同。

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了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了这首词的旨意。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

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

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从而惬意地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共鸣。

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抒发读完文本后独特的情感体验。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赵茹娟 江苏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

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

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

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

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学期,我们借助省“四项配套工程”的春风,安排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借阅当下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能阅读到新配的图书,他们欣喜若狂。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

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才能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3.提高多写兴味 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

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

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

我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时,鼓励他们用对比和联系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

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借着识字教学,我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整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课外预习时整理出来并组词写在每一课的生字表旁边,每次上课我安排三五分钟反馈他们整理的情况,给予整理较好较多的同学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并逐渐养成了习惯。

到了二年级,他们学会了查字典,我又鼓励学生在预习时给“生字开花”(扩词),也整理在生字表的旁边。

每次的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时,我把它当作游戏安排在生...

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教育回归生活,全面实施教育生态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人们不仅重视语文、数学、科学等显形课程,而且更加重视许多其它课程,如交通安全、**常行为、劳动技术和图书馆教育等。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学校图书馆是师生学习、掌握信息、知识的基地,也是保证学校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教育的重要支柱。

因此,图书馆必须适应改革步伐,更新办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图书馆要积极与各学科教师相互合作,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创造的意识和才干,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上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解除学习上的迷惑,品尝到探究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语文、科学等内容时,可事先向学生推荐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找出最有用的东西,使学生在寻找、阅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围绕专题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开展专题阅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如:开展“人物传记”阅读活动,其中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对人生的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风亮节无时不在激励着学生,给学生以人生的感悟与启迪:正视自我,反思自我,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自身修养。

如:开展“史书”阅读活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书阅览带给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它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真正起到了“益智、启智、增知、陶情”的作用。

三、全面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校图书馆是以书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芳草地。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课外阅读指导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读书活动,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每学期组织“朗诵赛”、“故事演讲赛”、“读书心得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这会使学生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每位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在阅读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或者开展佩戴“明星卡”活动,根据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老师为学生佩戴阅读明星、阅读小博士、智慧星、天天进步星等醒目的证卡。

每班明星卡数量一定,佩戴明星卡的人却在不断变化,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

2、传授有效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就必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课上,我们教师在读书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详细地讲解,而且还要联系名人名家的读书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

列出自读提纲:比如(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读后要针对上面的问题,及时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读书质量的提高。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要重点强化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2)做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一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3)写读书笔记。

可做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

为了便于积累和记忆,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

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3、发挥教育功能,为课程改革服务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更是学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任。

在当前新课程全面实施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全面发挥这一功能,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使素质教育的天更蓝、路更宽。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就学生方面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 初读古诗时,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古诗词,并要做到熟读古诗 古诗词,就其语言和内容而言,其实真的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

古诗词寄予着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仅就课堂上的那么点时间,学生是不能把整首诗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看古诗词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

透过标题,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

古诗的标题极为凝练,需要花时间才能真正理解。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点,学生不仅能培养到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诗人。

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成就,做到了解诗人。

再次,要求学生熟读古诗词。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读的过程中,要争取能背下来,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如果学生真的能坚持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要精读诗词,做到了解诗意。

在品词析句时,要体味诗词中的意蕴 读熟古诗词后,就开始了解诗词的意蕴了,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学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本人比较喜欢学生自主学习诗词,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

诗词其实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

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一味追求标准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

学生还要善运用想象。

古诗词用凝练的词句造就意境、勾画形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

为此,在讲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黄河颂》。

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让学生感动。

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反复吟诵古诗,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朗诵的场景大气磅礴。

三、学生要做到研读诗词,进入境界,在意象中体验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首先,学生要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

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学生要培养想象力,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要能构想一个诗词的画面。

学生在想像中要会领悟情感。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就老师方面,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审美能力。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外塑形象,内强素质。

经典诗词除了语言艺术之外,还包含有其它的艺术因素,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难领会到诗词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也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经典诗文诵读中,并带领学生去感知经典诗文的美,使学生体验到美的愉悦。

教师还应注意古诗词教学中诗词诵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诗文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

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

引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教师引导包括以下两种方法。

1.提示式。

像记叙文一类的诗文,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以引导学生朗读。

2,插叙式。

对于古诗歌,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

经典诗词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种熏陶,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

因而,教师应...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

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二)让学生大胆地说起来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

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为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向师心很强,任何事都喜欢向老师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

我们教师一段生动优美的导语,几句精辟的总结……都给学生起着模范表率作用,学生也会在平时交际中努力地要求自己尽量把话说流畅、连贯。

经常这样的练习也会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还要给学生创设情境,例如配乐诗朗诵,想象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要他心中有话可说。

最后,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不错、很棒,使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与人交流。

(三)夯实阅读指导1、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变眼读为心读。

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地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

3、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

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

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

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我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叶老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作文教学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教学手段,读课文(范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方法、技巧上的启示,并且还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

还可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写作,例如学完《找春天》后,仿写《找秋天》。

学了《我会变》,学生尝试以第一人称写自己喜欢的物体。

这样,学生学有例子,写有样本,每次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