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万有引力的诗词 牛顿万有引力的故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许多介绍牛顿的书上都介绍过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1666之间,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学校被迫停学,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许多介绍牛顿的书上都介绍过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1666之间,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学校被迫停学,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

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及思考问题时,这时,有一个苹果落了下来,这一下子启发了牛顿,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学生立刻想到,苹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来的,此后,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

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泛,不过,近来有一位历史学者提出异议,他认为所说并不是事实。

他的根据如下: 把这个故事最早公诸于众的是法国作家伏尔泰 (Voltaire,1694-1778),他对牛顿的研究成果抱有极大热情,并曾积极予以宣传。

1726年,他前往英国,当年写了25篇通讯,其中第15篇通讯中提到这个苹果落地的故事。

他在文章中说,这个故事是听牛顿的侄女告诉他的。

此时是1726年。

其后,在1752年,有一位比牛顿小45岁的牛顿的朋友(William Stukeley),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牛顿去世前一年,牛顿曾讲过这个故事,而牛顿是1727年去世的,就是说,牛顿在1726年自己也讲过这个故事。

因此,这位历史学者指出,在同一年(1726年),如果两个人都讲过,那么,到底是谁先讲的?所以,关于苹果的故事一定是瞎编出来的。

有人认为,这个苹果的故事至少有两点与已经了解的历史事实不符: 第一,万有引力不是牛顿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而是历史上若干人的研究逐步探索、积累的结果,有的书上却把万有引力定律以牛顿名字命名,这是不行的;另外,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说成是由于受了苹果落地启发的自然结果,根据历史学者的观点,显然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第二,在1665年,牛顿对天体的运动规律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承认这个苹果故事,不是等于把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提前了至少20年吗?实际上,牛顿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取得最终结论,并完成数学论证与公式推导。

持第一个观点的人认为,不能把万有引力定律成果归于牛顿名下,因为前人也付出过探索和努力。

他们指出,万有引力发现的实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开普勒(J.Kepler,1571-1630)最早在探索行星运动规律时,认为引力就是太阳发出的类似于磁力的流,这些磁力流沿切线方向推动着行星公转,其强度随离太阳的距离而减弱。

开普勒还曾企图用磁作用机制解释椭圆轨道的产生。

他还以月球与海水间的磁性吸引解释潮汐现象。

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I.Bulliadus)提出一个假设:“开普勒力的减少,和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是第一次提出平方反比关系思想

1661 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力问题。

罗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克里斯托夫 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爱德蒙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在引力问题的研究上都曾做出过贡献。

据说早在1661年,罗伯特 胡克就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应该是有着同样的本质。

在1674年的一次演讲“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中,胡克提出,要在一致的力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宇 宙学说,为此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第一,据我们在地球上的观察可知,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 内的其他天体。

因此,不仅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发生影响,而且地球对太阳和月亮同样也有影响,连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对地球的运动都有影响。

第二,凡是正在作简单直线运动的任何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作用力使其沿着椭圆轨道、圆周或复杂的曲线运动之前,它将继续保持直线运动不变。

第三,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

至于此力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距离的问题,在实验中我还未解决。

一旦知道了这一关系,天文学家就很容易解决天 体运动的规律了。

”胡克首先使用了“吸引力”这个词。

在这里提出的这三条假设,实际上已朦胧意识到有关吸引力的一些特性,只是他对引力与距离的关系还没搞清楚,另外,只是缺乏对引力的定量表述和论证而已。

1679年,胡克与牛顿之间进行了关于引力问题的交流,在1679年11月,牛顿致信胡克说:“自己关于发现周日运动的想象,即设想一个自由落体落到地球上,通过地面进入地球内部,而不受任何物质的阻碍,则该落体将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运行,在旋转数圈后,最终旋入(或十分接近)地心。

”胡克回信说,物体不会按螺线运动,而是按“一种带椭圆状的曲线”运动,它的轨道将“像-椭圆”。

1679年12月13日,牛顿写信给胡克说:“如果假定它的重力是均匀的,〔物体将〕不按螺线下沉那个真正的中心,而是以交替升降的形式运行。

” 我们从后人清理牛顿同胡克的这些通信中看出,直至1679年,牛顿对落体引力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他还在考虑物体的重心偏心可能会使落体在下落过程中边旋转边落向地心,而胡克认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个椭圆。

从牛顿的角度来看,对于万有引力问题,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是没问题了,牛顿正在考虑的是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心的偏心是否...

什么是万有引力?什么是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 universal gravitation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

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

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

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 、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

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 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 ,紧靠在一起时 , 引力也只有2.83*10-4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

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

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

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在谈论万有引力发现的事件时,对於当时天文学及力学的发展情形也得有一些说明,才能了解当时代科学的背景,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刺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之简单涵义 牛顿并不是发现了重力,他是发现重力是「万有」的。

每个物体都会吸引其他物体,而这股引力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每一个物体都吸引著其他每一个物体,而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正比於这它们的质量,会随著两物体中心连线距离的平方而递减。

牛顿为了证明只有球形体可把「球的总质量集中到球的质心点」来代表整个球的万有引力作用的总效果而发展了微积分。

然而不管距离地球多远,地球的重力永远不会变成零,即使你被带到宇宙的边缘,地球的重力还是会作用到你身上,虽然地球重力的作用可能会被你附近质量巨大的物体所掩盖,但它还是存在。

不管是多小还是多远,每一个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而且遍布整个太空,正如我们所说的「万有」。

量子力学的解释 我们知道,由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来看,物质的构成本身没有意义,如果物质不能够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它就不能将自己的能量、存在形式、表达给自然界,自己就是以纯暗物质的形式存在,尽管自己的寿命表现为无限长久,但是对环境、对自己没有意义,只有它不断与环境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光子能量,才能将自己的能量、质量表现出来,自己的光子信息才能变化,自己才能由生长到死亡,才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说任何物质,只要它存在,它就会不断地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样,物质的存在,各种作用力的存在,事实上,是通过自己周围的光子信息场完成的。

如图所示,物质 A 存在,是物质 A 不断与环境作用光子信息能量,而表现自己的质量,当物质 B 存在的时候,由于 B 也要不断与环境的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 B 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 B 挡住了来自 A 周围的光子信息,改变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场,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来自于左方的光子信息能量要多一些,来自于 A 的右方光子信息能量要少一些,宏观表现为 B 对 A 有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所有物质共有的,称为万有引力。

也可以说成是,由于 B 的存在,导致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力场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个力场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 B 的时候,物体 A 是一种平衡状态,有了 B 以后,光子信息的力场发生了变化,物体 A 的作用力,由于平衡变成了不平衡,人们自然会说,这是物体 B 存在的结果,是物体 B 对 A 的作用力。

相对论的解释 其实引力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引力只是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而已。

它不同于其他力。

“引力”其实是时空扭曲的表现,举一个二维的例子:一张绷直的橡皮筋网 1.放上两个质量不一,体积相同的球,网扭曲了 2.在1的基础上,让一个球在橡皮筋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直线与(同一个)球的位置距离越近,轨迹弯区越大 3.在2的基础上,让一个球在橡皮筋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接近两个质量不等的球,直线与两个球的距离相同,经过质量大的球,轨迹弯区大 2跟3说明的现象与引力相似,而且也有质量越大、距离越小,引力越大 物体由于惯性沿直线运动,但在扭曲的空间运动,表现出来就是受到引力影响 事实上,引力扭曲的是四维时空。

还有一个例子:光经过大质量天体时会扭曲,但引力不能作用于光,所以解释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在扭曲的时空中运动,就会扭曲。

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70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

万有引力的意思是什么

万有引力:一切物体相互吸引的力。

两个物体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一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出来的。

物体会落到地面上,行星绕太阳运动等都是万有引力的作用。

简称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

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

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

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这个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均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

万有引力定律传入中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

该书总结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关于物体运动的定律。

他说,该书“所研究的主要是关于重、轻流体抵抗力及其他吸引运动的力的状况,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该书传入中国后,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译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译稿也遗失了。

现有的中译本是数学家郑太朴翻译的,书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93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7和1958年两次重印。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

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11 N·㎡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T为运动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

另外,设k′为常数,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k′=r^3/T^2。

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4π^2)/T^2。

代入上式的k′的值,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设太阳的质量为M,从太阳的角度看,太阳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为Mk″(4π^2)/r^2。

因为行星受到的作用力和太阳受到的作用力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

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1*m2/r^2(G=6.67*10^-11 N·㎡ /kg^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

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1666年,23岁的牛顿还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年级的学生。

看到他白皙的皮肤和金色的长发,很多人以为他还是个孩子

他身体瘦小,沉默寡言,性格严肃,这是人们更加相信他还是个孩子。

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和整天写满怒气的表情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黑死病席卷了伦敦,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那确实是段可怕的日子。

大学被迫关闭,像艾萨克·牛顿这样热衷于学术的人只好返回安全的乡村,期待着席卷城市的病魔早日离去。

在乡村的日子里,牛顿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惑:是什么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月球不会掉落到地球上?为什么地球不会掉落到太阳上? 在随后的几年里,牛顿声称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

坐在姐姐的果园里,牛顿听到熟悉的声音,“咚”的一声,一只苹果落到草地上。

他急忙转头观察第二只苹果落地。

第二只苹果从外伸的树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弹了一下,静静地躺在草地上。

这只苹果肯定不是牛顿见到的第一只落地的苹果,当然第二只和第一只没有什么差别。

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气晴朗,牛顿看见小外甥正在玩小球。

他手上拴着一条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着小球。

他先慢慢地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后小球就径直抛出。

牛顿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

两种力量作用于小球,这两种力量是向外的推动力和皮筋的拉力。

同样,也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

是在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

他深信炼金术,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这使他断言,相互吸引力不但适用于硕大的天体之间,而且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物体之间。

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人们普遍认为,适用于地球的自然定律与太空中的定律大相径庭。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沉重打击了这一观点,它告诉人们,支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是很简单的。

牛顿推动了引力定律的发展,指出万有引力不仅仅是星体的特征,也是所有物体的特征。

作为所有最重要的科学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公式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的基石。

...

万有引力的概念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一个男孩躺在树下.静静地仰望.这是颗苹果树,树叶茂盛,果实累累.忽然,一阵微风吹过,几颗苹果落下,刚好砸在小孩的旁边.男孩一惊:“哇塞!差一点就砸着俺了!”男孩急了:“额说...大树呀,怎么不好好看着您的孩子.” 话音未落,树妈妈说话了:“不懂不要乱说嘛!孩子大了要离开母亲,额有啥办法.”小男孩不以为然:“额说树妈妈,您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吆” “此话怎讲?!”树妈妈追问.小男孩不慌不忙:“您的孩子为什么都一个个的往下走,往下掉,不上进,不往高出跑呀”.“这个.这个.” 树妈妈想了半天,无言以对.小男孩拿起苹果,气的上抛.苹果太大,抛得不高,下落后又刚好回砸在他的头上.小男孩眼冒金星,顿时大悟:是地球在吸引它呀!.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哇塞!世间万物,相互之间都有引力!--万有引力呀!后来,又有一个叫卡文迪许的玩童,还搞了一个扭称,进一步印证这个万有引力:F=KMm/r2,还测量出了万有引力系数K的数值.

简单的说明一下什么是万有引力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吸引作用。

物体之间的这种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 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

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r^3/T^2=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从太阳的角度看,(太阳的质量M)(k'')(4π^2)/r^2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

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

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

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南极北极端点,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

此时可看作绕地球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万有引力。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

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

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

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 、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

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 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 ,紧靠在一起时 , 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

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

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

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编辑本段]万有引力的伟大意义17世纪早期,人们已经能够区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气阻力、电力和人力等。

牛顿首次将这些看似不同的力准确地归结到万有引力概念里:苹果落地,人有体重,月亮围绕地球转,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易懂,涵盖面广。

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是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

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特征,这成为大部分物理科学的理论基石。

万有引力的公式求公式

1665年英国正流行着瘟疫。

剑桥大学暂时关闭了。

牛顿也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乡。

传说第二年秋天的一个黄昏,牛顿正坐在果园里深思着,突然间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触动了牛顿的思绪,使他联想到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

原来那时候,他正在研究地球的引力有多大。

他通过初步的研究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地球不仅吸引着苹果,也吸引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而且它还吸引着遥远的月亮和其他星体。

他认为这种吸引力可以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引力会逐渐减弱。

牛顿为了证实自己的假定,仔细地研究月亮的运动。

因为月亮是地球仅有的一颗卫星,比起其他星体来,它最接近于地球。

牛顿认为,月亮在不停地运动,由于惯性的缘故,它时刻要摆脱地球,然而地球对于月亮具有一种吸引力,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拉住了月亮,使它不能逃脱而乖乖地在目前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运行。

要是地球的吸引力突然消失的话,月亮就会逃之夭夭;要是月亮停止运动,它也会像苹果一样地掉到地球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