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诗词 土尔扈特部东归



渥巴锡东归 土尔扈特人是在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东归的。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

渥巴锡东归

土尔扈特人是在1771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东归的。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

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这一条对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承受不了。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

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

俄国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那么这个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也很大。

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

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

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

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

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

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

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

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

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

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

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

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

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

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

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

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

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

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

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

清政府才得知这一...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东归英雄故事梗概: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准噶尔部威胁蒙古土尔扈特人西迁至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游牧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使饱经战火洗礼牧民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 但谁也没料到们很快又坠入俄国沙皇恐怖统治之下因为此时正值俄国历史上横征暴敛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当权年代推翻丈夫彼得三世沙皇上台对外大肆侵略扩张最后女沙皇竟然强迫土尔扈特部落牧民们参加侵略土耳其战争 然而这时一个注定未来引领土尔扈特牧民们逃出沙皇魔掌英雄人物--渥巴锡诞生了176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敦罗卜喇什去世这位19岁儿子渥巴锡继承汗位10年间沙俄更变本加厉地奴役和控制土尔扈特人缩小们牧场征调大批土尔扈特兵与土耳其人进行战争使数万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俄国沙皇不仅迫使们称臣还直接干预其内部事务部落内推行东正教禁信佛教 苦难深重土尔扈特人民热切盼望早日摆脱沙皇统治这民族生死存亡之秋 年轻勇敢渥巴锡决心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前有各部落人马堵截后有俄军穷追不舍严重形势下渥巴锡率领了17万土尔扈特同胞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长征…… 分集介绍: 第01集 土尔扈特人从十七世纪初游牧至伏尔加河流域。

进入十八世纪,沙俄政权逐步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大量征召土尔扈特骑兵投入长久的对外战争,并强令土尔扈特汗王把儿子送至俄方充当人质,在汗国上下引起强烈不满。

土尔扈特第七代汗王敦多布喇什的长子萨赖在阿斯特拉罕染病,在被族人营救的途中咬舌自尽,与此同时汗国汗后生下一名男婴后因难产死去,活佛洛桑丹增为孩子取名渥巴锡,意为启明星,并预言渥巴锡将来会引导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土。

为避免渥巴锡免遭其兄长的厄运,汗王决定隐瞒渥巴锡出生的消息,由洛桑丹增把襁褓中的渥巴锡交给刚刚分娩的牧人桑吉玛秘密抚养。

上代汗王遗孀贾恩夫人虽对渥巴锡起了疑心,但是并未得到阿斯特拉罕省长别克托夫的认同。

第02集 春去秋来,渥巴锡与桑吉玛亲生儿子达什敦一同成长。

与此同时,沙俄彼得大帝去世,皇位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后由叶卡捷琳娜接替并揭开沙俄历史新的篇章。

女皇继位后为稳定自己的皇位发动黑海战争,波将金成为女皇的宠臣和治理国家的得力帮手。

沙俄再次在土尔扈特征兵,渥巴锡养父青格勒应征参加黑海战争。

女皇重用波将金,不顾贵族们的反对任命波将金统治俄罗斯南方,开辟新的疆土。

青格勒在战争中阵亡,使渥巴锡心底产生对战争的憎恨。

渥巴锡和达什敦一同长大并与牧人那森的女儿央金青梅竹马,彼此之间互生爱慕. 第03集 汗王敦多卜喇什战争归来后照见渥巴锡母子,把传世宝剑送与渥巴锡,渥巴锡和达什顿因为宝剑发生冲突被母亲桑吉玛斥责,洛桑丹增由此告知渥巴锡身世。

贾恩夫人的孙子策伯克多尔济得到汗王敦多卜喇什的认可并留用参战。

由此别克托夫劝贾恩母子留在汗国居住。

汗王患病,渥巴锡被送往活佛洛桑丹增庙里接受教育,贾恩得知渥巴锡真实身份后,利用央金做诱饵抓住了渥巴锡,央金为救渥巴锡被迫加入了东正教。

汗王侍卫默门图带人营救渥巴锡。

牧人那森因心中羞愧而自杀。

东归英雄传剧情介绍 第04集 为让渥巴锡脱离贾恩的威胁,汗王命渥巴锡、达什敦前往战场。

渥巴锡和达什敦去战场途中经俄国小酒馆,结识了俄国农民安德烈,得知了土尔扈特人在为女皇作战。

女皇亲临战场,并第一次见到渥巴锡,被渥巴锡的英勇打动。

渥巴锡、达什敦参战并成功营救了被围困的汗王,汗王公布渥巴锡身份。

女皇得知后并没有处罚汗王和渥巴锡,并答应了渥巴锡提出的停战请求,土尔扈特军退出战斗。

东归英雄传剧情介绍 第05集 战争归来,汗王向扎尔固宣布死后要立渥巴锡为汗。

汗王得知渥巴锡深爱央金并同意其婚事。

凯旋归来后渥巴锡向央金求婚,央金欣然答应。

达什顿在高兴之余又为哥哥担心,他强烈反对渥巴锡爱慕央金,害怕央金给哥哥带来灾难,不同意渥巴锡娶央金,兄弟二人起争执。

贾恩夫人挑拨策伯克篡位,被策伯克拒绝。

汗王因病去世,渥巴锡接替土尔扈特汗国汗位。

东归英雄传剧情介绍 第06集 渥巴锡与央金成婚后应邀前往圣彼得堡。

贾恩前往枢密官康斯坦丁处挑唆。

渥巴锡初涉沙俄宫廷,得知了又要打仗的消息。

在康斯坦丁的举荐下,女皇召见渥巴锡。

渥巴锡携央金晋见女皇,女皇任命策伯克为汗国扎尔固主席。

女皇要求渥巴锡参战,被渥巴锡拒绝。

东归英雄传剧情介绍 第07集 女皇要挟渥巴锡强权留下央金,逼迫央金在圣彼得堡生孩子,将来小王子能受到俄罗斯良好的教育,渥巴锡无奈,只得同意女皇的要求答应留下央金派达什敦照看,独自返回汗国准备参战。

央金在彼得堡生下一男孩,女皇收为教子并起名叫伊凡 伊里伊奇。

东归英雄传剧情介绍 第08集 渥巴锡请洛桑丹增嘛嘛给儿子取名叫阿萨赖。

阿萨赖被女皇作为人质留下,央金无法见到刚出生的儿子,被迫返回土尔扈特汗国。

渥巴锡真正体会了儿子成为人质后的痛苦,决心脱离俄罗斯管制,通过来往中俄的波斯商人了解到了中国状况,策划返回中国的准备。

沙俄政府下令征兵,渥巴锡领军参加...

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壮举,清政府对东归英雄的态度如何?

渥巴锡是土尔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领,这一时期的局面尤为混乱和紧张。

特别是后来大量沙俄居民的涌入,占据了土尔扈特部的大片的牧场,更加剧了两国的矛盾和冲突。

1763年,渥巴锡针对这一丑恶行径向沙俄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

紧接着,沙俄当局利用他们手中的特权又开始向土尔扈特部大批征兵,并且在战斗中让土尔扈特士兵打头阵、当先锋,从战场上归来的土尔扈特士兵只占原来数量的十之一二,使土尔扈特部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力资源。

在沙俄种种的剥削压榨下,渥巴锡所领导的土尔扈特部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甘心受摆布,直到被沙俄最终灭族;另一条路就是拿起武器反抗,回归祖国的怀抱。

其实长期以来,土尔扈特部一直没有中断同祖国的密切联系,经常遣使入国交流,而清政府也曾在1714年派遣使者图理琛一行远赴土尔扈特部表达慰问。

所以,他们虽然远离故土,却时刻思念着故土和亲人

在外敌的长期侵袭下,摆脱沙俄的压迫,重返祖国故土就成了土尔扈特人民心里的夙愿。

公元1768-1769年,渥巴锡忍辱负重,亲自率两万蒙古兵参与了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目的是转移沙俄的视线,为回归祖国暗中做准备。

1770年秋渥巴锡从土耳其回来后,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确定了行动的具体时间。

同年十一月,渥巴锡集结军队,完成了武装起义之前的最后准备。

1771年春,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征途。

一路上,他们袭击了俄国的驻军、歼灭了俄国的增援部队、摧毁了俄国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是一个会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渥巴锡所率领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在这一天与前来迎接他们回家的清军相遇。

不久,渥巴锡还受到了清军总管伊昌阿??索通的会见。

至此,民族英雄渥巴锡终于完成了领导土尔扈特部武装起义、东返故土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

他的名字和他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将永远光耀史册。

1775年1月9日,渥巴锡病逝,终年33岁。

长子策凌那木扎勒袭位。

归国后安置安置地点 在天山北部的斋尔等地暂行安置及其经过 乾隆三十六年(1771) 三月,署理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奏报俄方派人来告土尔扈特举部东归这一消息后,清廷就开始考虑指地安置问题。

起初由于不知道东归人数的多寡,伊犁将军伊勒图提出如果来的人数在数千之内,即在伊犁附近地方安置;如果人数较多,则将其首领遣往朝觐,然后留在京城,其部众或安置在所辖察哈尔地方,或安置在内扎萨克蒙古地方。

乾隆帝认为伊勒图极其不明事理,只想躲避了事,指出应安置土尔扈特人众于额尔齐斯河一带,而让土尔扈特首领朝觐,只是意在开导晓谕,命其严加管束部众。

不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安泰得知要将来归人众安置于其所辖地方,也以塔尔巴哈台地方储备之粮无多,且靠近俄罗斯边界,提出安置于天山迤南或伊犁地区

安泰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同样遭到了乾隆帝的严厉训斥。

乾隆帝认为,既不能安置于天山南部,也不能安置于伊犁附近地方。

因为伊犁地方控扼天山南北,此前业已移住满洲、锡伯、索伦、厄鲁特官兵,已无更多闲地可供安置,况且伊犁地方靠近哈萨克、布鲁特,不便防范逃窜。

可以说,如此限定的结果,也只有天山北部离伊犁稍远的某个地方可以安置。

随着土尔扈特部众的陆续来归,及至六月十八日,乾隆帝在颁降伊犁将军伊勒图等人的上谕中讲:“若此辈一齐前来,我等尚需略加考虑,将伊等分散安置。

今此辈各自行走,相继而来,我等办理之际,无需费力。

此辈之中,若有杜尔伯特、乌梁海之人,除即安置于杜尔伯特、乌梁海地方外,土尔扈特、绰罗斯等人,理应另行指地安置之。

指地安置时,若安插伊犁之哈沁、沙喇伯勒等地,则与西界较近,易于伊等逃窜;乌鲁木齐附近之地,又临近我巴里坤驿道,均不得安置伊等。

朕惟,若将伊等安置于塔尔巴哈台以东,科布多以西,额尔齐斯、博罗塔拉、额敏、斋尔等地,方善。

”1从这道上谕中不难看出,清廷对西迁百余年后回归的土尔扈特部落是抱有一定戒心的,由于担心土尔扈特人再次迁走,故而不敢安置于靠近边界的地方;同时又担心土尔扈特人对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也不敢安置于通往内地的乌鲁木齐、巴里坤这些军事重镇附近。

应当说,这道上谕是乾隆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想法。

在时隔数日之后,乾隆帝再次谕令伊勒图,强调务使土尔扈特部众住于博罗塔拉、额尔齐斯、斋尔这些远离重要城镇,不妨碍台站交通,且与哈萨克、喀尔喀蒙古等换取牛羊近便的地方。

分散安置 除了在具体地点上考虑安全之外,针对土尔扈特部众的安置问题,清廷有一贯的策略,就是要分散安置,互不统属,各管其众。

这一方面是出于接济方便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其目的是“以分其势”。

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本是汗王之后,乾隆帝打算等他们到木兰朝觐之后,均皆分封,各管其众,互不兼辖。

因此要求伊勒图等在...

土尔扈特部剩下的未东归的族人命运怎样?

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反抗俄国压迫,举行起义回归祖国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这些卡尔梅克人就留居在俄国。

“当时在西岸没有东归祖国的卡尔梅克人(苏联科学院编《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第221页,莫斯科,1967年版。

)”有4700帐,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

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皇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

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

1775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

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以后,留居俄国的卡尔梅克人也在酝酿回归,准备冬季到来举事。

1771年10月19日,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赶紧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

1772年,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管理处又下设了札尔固法庭,由3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和杜尔伯特部落推选3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

又把鼓动群众回归的3大部落的领袖:杜尔伯特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土尔扈特的台吉阿沙尔瑚召集到彼得堡,女沙皇又用各种宴请规劝并耐心说服他们。

但这3位台吉软禁威胁不了,好言利诱哄骗不了。

“1774年4月,俄国政府的官员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在一次聚会上毒死了,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帕里莫夫著,许淑明译,《卡尔梅克人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第8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虽然鼓动东归祖国的首领们给镇压下去了,但是激起了卡尔梅克人的更大不满。

1774年,俄国农民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蔓延到卡尔梅克人的驻地,8月15日,俄军首领阿·敦杜科夫公爵,让卡尔梅克领主车臣多尔济率军联合去镇压普加乔夫农民起义。

车臣多尔济不但不援助俄军,反而和卡尔梅克长老及首领们商量后,派出代表和普加乔夫联合起来反对俄国政府,普加乔夫亲自接见卡尔梅克的各路王公和卡尔梅克人,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俄军,并占领了不少俄军的城镇。

8月25日,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军不幸兵败撤走,俄国政府追问卡尔梅克首领和普加乔夫共同进攻俄军的原因,“卡尔梅克首领以‘诈降’的原因搪塞过去(《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档案》第78页,1774年案卷,第246号,96捆。

)),”使俄国政府毫无办法。

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波焦金下命令撤消了阿斯特拉罕的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

(帕里莫夫著,许淑明译《卡尔梅克人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第9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只是在阿斯特拉罕设立了卡尔梅克军需处,由一名俄国政府官员任主要负责人,还有3名卡尔梅克领导和3名宰桑为办事员,主要是征收赋税和征兵。

军需处遭到卡尔梅克人强烈的反对,军需处被迫撤消。

波焦金的命令落空,1788年又成立了卡尔梅克办事处,并搬到阿斯特拉罕,以利省长控制。

这个机构,还是遭到卡尔梅克人的普遍不满,俄国政府再次变换花样,于1797年又撤消了卡尔梅克办事处而成立了卡尔梅克公署。

“1801年10月26日,任命杜尔伯特首领丘切伊·通杜托夫为卡尔梅克公署的总督,并赐给了旗子、马刀、铠甲、貂皮大衣和帽子。

(《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档案》第56页,1801年案卷,第211号,82捆)”并任命索宾为卡尔梅克人首席喇嘛,恢复了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

在总督之下,由8位民众代表——宰桑组成,并发出特别指令:卡尔梅克藏传佛教僧侣,允许有宗教仪式的自由,赐给卡尔梅克人权力和特权,规定在职务需要时,才允许干涉卡尔梅克人的事务,任命卡尔梅克人警察总长,为卡尔梅克事务的领导者,马卡罗夫被任命为第一任警察总长,各兀鲁思维持治安的警察区长听其指挥。

卡尔梅克人除受俄国阿斯特拉罕省警务厅管理外,还受俄国政府外务委员会管辖。

俄国政府对卡尔梅克人控制进一步增强了,卡尔梅克人几乎失去了一切卡尔梅克汗国的权力。

由于俄国政府直接插手札尔固的审判工作并且规定用俄国的法律进行审判,而且在卡尔梅克人驻地俄国警察遍地,他们随意捉拿拘捕人,使人民感到现在过的“是地狱般的生活(帕里莫夫著,许淑明译《卡尔梅克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第110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到了“最痛苦的深渊中”(《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档案》1821案卷,第1045号,第131卷)。

由于人民有冤无处诉,是非得不到分辨,草原法庭混乱不堪,而卡尔梅克人又不能根据自己的法律予以审判。

俄国人对卡尔梅克人的法律不了解,而且态度冷酷无情,不理不睬。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政府为了平息卡尔梅克人的众怒,1821年撤消了马卡罗夫的警察总长,又任命了卡哈诺夫为警务总长。

他上台之后,在1822年3月20日,在...

清初,是俄罗斯尾随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落进入明朝仅为蒙古占据的西...

1771 年,渥巴锡率部东归,历来被视为史诗壮举.渥巴锡东归,到底是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归顺清朝,还是企图重建独立的卫拉特帝国?学界对此颇有争议。

海外学者多持独立建国说。

如苏联学界普遍认为,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流域出走的一大原因即沙俄试图削弱土尔扈特王公的权力,而归顺清朝等于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绝非渥巴锡等人所愿。

只因东归途中付出惨重代价,实在无力袭击新疆,才被迫投降清朝。

「新清史」学者也多持此说。

由于土尔扈特部本身留存的文字资料极少,支持独立建国说的史料,主要来自当时俄国卡尔梅克人的口述,以及中国方面的相关史料。

《清史稿》《皇朝藩部要略》等历史文献均明确记载了如下相似内容:渥巴锡率部到达清朝边境后,将军伊勒图派人询问来意,渥巴锡与其台吉、喇嘛计议数日后,始以投诚为词。

国学者则大多坚持认为渥巴锡早就深受「民族向心力和祖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因而不辞劳苦主动归顺大清。

这种观点同样能找到很多史料文献上的证据,特别是大清有一位极为自信的乾隆皇帝,在土尔扈特尚在东归途中,满朝文武颇多疑虑之时,就已未卜先知,坚定认为土尔扈特部是真心归顺,而之后的历史事实果然也全都应验。

不过,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一行人后,大皇帝对当初的判断显得不那么自信了。

对渥巴锡东归动机的疑虑,让乾隆帝下决心对土尔扈特严防死守。

好在,土尔扈特部在东归途中损失了大部分人口,为清朝的顺利安置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剩余部落人口被拆分安置,各部分远远隔开。

渥巴锡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获得伊犁附近的原准噶尔牧场。

...

“土尔扈特东归”是怎么一回事?

讲述的是被迫西迁到沙俄境内的中国蒙古部落回归祖国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

早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仅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活跃着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是明末漠西厄鲁特蒙古部落的一支 ——土尔扈特部。

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仅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起新的游牧生活。

然而,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

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

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

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

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收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土尔扈特是哪儿的民族

国内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尔扈特人,他们是和鄂尔勒克所领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专区和塔城专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汗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内各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有4万多人(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23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其中和静县近3万人,焉耆3千多人。

博湖县2千多人,库尔勒市有2千多人,和静县的百分之八十的土尔扈特人从事畜牧业,其余从事农业服务业等,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库尔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

农牧民仍然信仰藏传佛教,巴州的土尔扈特人仍然保持着注重子女教育的遗风,他们无论穷富都让子女达到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标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学,都力争供其上学,有的农牧民实在家贫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部落的人就互相帮助供其子女完成学业

他们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较高,如果那一个人不送子女上学,就要受到众人的谴责,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领导那儿,直至劝说、命令送其子女上学为止,巴州的土扈特人的女很少有文盲。

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尔济所领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裔。

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其余居住在额敏县、裕民县和伊宁市,人口20000多人,大部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出口贸易加工工业,主要以织毯、制革为主。

由于离边境较近,比较注重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对畜群注意引种改良,发挥杂交优势,使部落的畜牧业发展较快,并经常主动地和其它土尔扈特部落进行良种交流。

1871年沙俄政府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入侵伊犁达10年之久,1881年2月24日中俄政府签订了《伊犁条约》。

“其中第五条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一年期限自由迁居俄国,前后据此款项7万伊犁居民胁迫迁入俄境。

其不愿迁移者,鞭挞之至,哀号之声彻于四野。

(《清廷外交史料》第15页,光绪朝,第三十二卷。

)”其中北路土尔扈特盟居民被胁迫迁入俄境达千余人,后又多方设法全部返归了伊犁。

生活在乌苏周围各县市的土尔扈特人,是原巴木巴尔所领的旧土尔扈特东路盟牧民的子孙。

人口12000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种植业,比较注意虚心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并积极推广机械化,他们种的地一般产量都较高。

他们将庄稼的杆叶喂牛羊,使畜牧业又得到了发展,他们这种半农半牧的多种经营,促进了农牧业的共同发展。

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达什敦多克—默门图父子所领的旧土尔扈特西路盟牧民的后裔。

人口6000多人,大部分人生活在精河县,主要从事畜牧业。

博尔塔拉的土尔扈特人比较注重体育活动,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舞剑比赛。

他们的祖先在东归祖国前曾经是专门负责土尔扈特部落制造器具和武器的工匠,后代延延不绝,有许多能工巧匠。

打造的土尔扈特蒙古小刀十分精美;制作的首饰、胸饰、手饰非常典雅;制造的马鞍、马蹬、宝剑既牢固又别致。

生活在阿尔泰、塔城地区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新土尔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领牧民的后代,人口约1万余人,以牧业为主,但捕鱼业有所发展。

他们不但善于叉捕、捞捕、冰捕,而且还在赛里木湖、额尔齐斯河上驾船网捕。

对于鱼类,不仅善捕,而且善养,往往一年几次定期撒食料,促使鱼类生长繁殖。

采集业别有特点,他们采拾的香菇国内外闻名,是新疆香菇的集散地。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人,1698年徙牧于阿拉克山等处,以后定牧额济纳河两岸,归陕甘总督管辖,在额济纳草原游牧。

抗日战争初期,阿拉善盟和硕特蒙古亲王达理札雅因是宣统皇帝溥仪叔叔载涛的女婿(乌兰少布著《从宁夏与阿拉善盟看近代内蒙古的省旗矛盾》第9页),国民党政府恐其投靠日本人,派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将达理札雅亲王关押软禁达6年之久(1938年2月—1944年3月)。

“放回阿拉善盟之后,达理札雅亲王坚决不同意阿拉善盟归宁夏省管辖,而国民党政府却坚决支持马鸿逵,压迫蒙古人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代号一四一,档号1788。

)”在内蒙古人民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根据达理札雅亲王和盟内人民的自愿,愿意归内蒙古自治区。

额济纳旗在阿拉善盟西北方,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旗,有土尔扈特部落人2000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仍然信仰藏传佛教。

生活在青海的土尔扈特人,现仅4000余人,大部分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大部分人讲汉语、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