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 王力pdf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pdf



王力的《诗词格律》自近体诗在唐代繁荣以来,做诗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本功,从入塾时开始就训练做诗的技能。近体诗的规则也就通过口耳传授代代传承下来。从前的读书人,没有会不会做诗的问题,只有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王力的《诗词格律》

自近体诗在唐代繁荣以来,做诗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本功,从入塾时开始就训练做诗的技能

近体诗的规则也就通过口耳传授代代传承下来。

从前的读书人,没有会不会做诗的问题,只有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古时候没有系统阐述诗律的著作传世。

到满清末年废科举,至民国更兴学校,转为新式学堂教育学生对诗之律则日益陌生了。

本朝以马上得天下,不重文教,于传统文化更敝屣之,到文革之年,文化几乎已呈断统状态。

很多人对流传下来的唐宋诗词虽心慕之,于诗词之规则则不甚了然。

王力教授早年即著有《汉语诗律学》,意图建立汉语诗歌诗律体系。

鼎革以来,又陆续出版《诗词格律》及《诗词格律十讲》诸书,对普及诗律起了重大作用

后两本普及型的小册子更是风靡于世。

这对于使人们得以避免写作不讲音律的旧诗之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个功劳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焉。

《诗词格律》的流行至今已显出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唯格律是尚的流弊。

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王力教授,但王力教授的诗律体系的一些缺陷,也确实与这种流弊具有一定的关系

王力教授是一位语言学家。

他研究汉语诗律,主要是从语言角度进行的。

对于汉语诗歌的文学传统方面,王教授极少涉及。

这种研究本来就是片面的。

因为诗律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离开了诗人们的实践,单纯归纳所谓诗律,是很难切中肯綮的。

王力《诗词格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各种体裁等量齐观。

无论五言、七言,也无论绝句、律诗,都是从同一公式推导出来的。

而所谓律句,实际上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声音和谐的句式。

因此它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公式化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平平平仄仄”有一个运用同样普遍的格式是“平平仄平仄”。

这两个句式具有同等的功效。

它们都是诗人们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律句。

但在《诗词格律》里,由于后一个句子不符合王氏公式,被王力归为“拗句”,被解释成第三字拗而用第四字救。

这显然只能看成是臆说。

对于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在平仄上的差异,王力的理论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

因为那只能从文学史绝句的发展中去理解。

再比如,绝句与律诗相比,格律较为灵活。

即拿对仗来说,对律诗,它是格律,对绝句则只是修辞手段。

再说平仄,绝句也远较律诗灵活,押仄声韵的绝句也较仄韵律诗多得多。

可是王力竟然把仄韵绝句归为古体。

事实上历代都把律诗和绝句并称为近体诗。

王力为了把他的诗律学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扼杀了诗律的多样化元素。

对于一些不符合王氏公式的诗律,王力一概加以否定。

而他否定的理由不外乎当时格律未严,律体没有定型之类。

王力研究诗律,却没有大量阅读古人诗词,而是借助清人的论述。

中国古人对此类问题,一般都不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只存只言片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只有大量阅读、深入了解古人实践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

可是王力却没有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

举个例子来说,王力称在唐代律诗中“绝对找不到孤平的例子”,后来改口说只找到两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拗律(臂悬两角弓),实际上只有一个(百岁老翁不种田),可又不是律诗。

实际上,《全唐诗》律诗中的孤平例子,并非没有。

比如杜甫的“夜深露气清”,刘长卿的“五陵远客归”都是。

这表明王力并没有仔细阅读《全唐诗》。

王力把不符合他的公式的句子都视为出律。

但实际上,近体诗的格律远不是王力所规定的那么死板。

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这样的律句,在王力看来都是“出律”。

这正是机械论者的观点,不符合历代对律诗的判断。

王力有一个法宝,凡是不利于他的证据,他都以当时律诗未定型来解释。

譬如失粘的律诗,从唐以来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可能是由于律诗体未定型所致?再如崔颢的《黄鹤楼》诗被后人评为“唐人七律之首”,可它却不符合王力的诗律。

王力的解释还是当时律体未定。

不知律诗到底在什么时候才定型,王力教授究竟考证过没有?崔颢是盛唐诗人,他的许多律诗都是完全使用律句,却没有一首获得这首的声誉。

在律诗已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年代,居然会有律诗还未定型的怪事。

这能够叫人信服吗?杜甫是盛唐律诗的代表作家,却有不少失粘及“出律”(按王力的诗律)的律诗,王力依然声称这是唐初格律未严。

那么,宋代仍有失粘的近体诗,是否到宋代近体诗仍未定型呢? 王力承袭赵执信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

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而实际上,仄平仄仄仄的句子历来并不鲜见。

《唐诗三百首》80首五言律诗中就有3例。

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被王力说成是“例外”,即不合律。

可是《唐诗三百首》80首五律中竟有5句是用了“仄平仄平仄”的句式。

例外多到这样的程度还能叫例外吗?脍炙人口,被选为私塾课本的名篇,居然是出律的律诗。

那么这让塾师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诗呢?中国三大名楼均因唐人诗文闻名于世。

其中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黄鹤楼...

【新手学诗词格律,求教王力的诗词格律书看了也不懂诗词读的也算...

近体诗的韵只能压平声的字,俗称“平水韵”.如果是律诗就是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果是绝句,就是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诗首句不押是正格,押是变格,七言诗首句押是正格,不押是变格.近体诗总是一韵到底,不可以换韵.首句押韵,可以用临韵,这叫“孤雁出群”,此种情况很少,仅为少数,但尚属正型,不为纰漏拗误. 所以杜牧《清明》只需押二、四句,也即“魂”“村”,查平水音韵,均为十三元,林逋《山园小梅》需押二、四、六、八句,也即“园”“昏”“魂”“樽”,查平水音韵,亦为十三元.是不是你查错了?

谁能推荐一本诗词格律方面的教材,王力先生的已经有了。

如果有电子...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3、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5、异体字: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

一、对于异体字,有几点应当注意: 第一,有些字古代常通用,读音也相同,但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应看作是异体字。

如:维、唯、惟,作语气词常通用,但“维”的本义是绳索,《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

”这个意义不能写作“唯”、“惟”。

“惟”的本义是思索。

“唯”的是应答声。

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是不同的三个字。

再如:“游”和“游”。

“游”的本义是关于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

关于行走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游”。

第二,有些字只是偶尔通用,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如“蚤”和“早”,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临时借用,属于古音通假。

第三,不能把异体字和古今字混为一谈。

异体字的显著特点是音义完全相同,而古今字表示的意义一般有多少之别。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古字。

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用?矶允挛锝薪馐突蚍掷唷? 三、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

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先秦汉语判断句的最大特点:普遍?]有系词。

例: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 2、 主语+“者”,谓语+“也”。

(“兵者,凶器也。

”) 3、 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 4、 主语,谓语。

(“兵,凶器。

”)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五、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梁父即楚将项燕。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吾乃梁人也。

” “是皆秦之罪也。

”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 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并不单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表达功能有五种: (一)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仲弓父,贱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滕,小国也。

(《孟子·梁惠王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

(《战国策·赵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项羽本纪》) 余为伯倏,余而祖也。

(《左传·宣三年》) 这两种判断句不仅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

(三)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即说话人把复杂的表达?热荩门卸暇涞男问奖泶锍?恚郧蟠锏角苛胰啡系谋泶镄Ч纾?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战争并不等于勇气,但战争依靠勇气。

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使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五)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

(《庄子·...

关于唐诗宋词的古诗词鉴赏书推荐几本

王力 《诗词格律》袁枚 《随园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周振甫《诗词例话》诗词格律(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规范)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

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

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

《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

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所以先讲诗,后讲词。

有时候,诗和词结合起来讲述。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

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诗词例话》是从诗话词话和诗词评中选出来的。

由于诗词的创作积累得多了,就有专论或漫谈诗词的书,诗话词话和诗词评是其中的两类。

最早的诗的专论是南北朝时梁钟嵘的《诗品》,诗的漫谈是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的词话当推宋王灼的《碧鸡漫志》。

有关诗话的书,有宋朝阮阅编的《诗话总龟》,胡仔编的《苕溪渔隐丛话》,清朝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二十八种,一九一六年丁福保编的《历代诗话续编》二十八种,一九二七年他又编的《清诗话》四十三种,一九三四年唐圭璋先生编的《词话丛编》六十种。

没有编进上述丛编的著名诗话词话还有很多。

诗词评像元朝方回编的《瀛奎律髓》,附有纪昀的批语,明朝钟惺、谭元春评的《唐诗归》,清朝朱彝尊、纪昀、何焯批的《李义山诗集辑评》,一九三一年唐圭璋先生辑评的《宋词三百首笺》等。

本书主要是从上述各书中选取极少的一部分编成的。

诗话词话里包括的方面比较广,像诗人轶事,考证故实,评价作者,讲究诗词的渊源流变,研究声律等等,这些部分这里都不选。

这里只选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诗和词的话,所以称为《诗词例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