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莫友芝诗词 莫友芝的笔筒



有哪些描写“春耕”的诗句?频年虚井税,结网当春耕。——清·莫友芝 【公安县】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元·陈宜甫 【驾行道中见老农】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宋·汪藻 【天长道中三首 其

有哪些描写“春耕”的诗句?

频年虚井税,结网当春耕。

——清·莫友芝 【公安县】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

——元·陈宜甫 【驾行道中见老农】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

——宋·汪藻 【天长道中三首 其三】组甲光寒围夜帐,彩旗风暖看春耕。

——宋·欧阳修 【送郓州李留后】安得时和人更乐,普天无盗劝春耕。

——明·何景明 【望雪】眼昏妨夜读,身老废春耕。

——明·徐熥 【与黄道晦夜坐话旧】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

——宋·欧阳修 【啼鸟(庆历六年)】草霜校秋猎,花雨课春耕。

——宋末元初·方回 【送吕才甫之官合肥(元恺)】外户彻扃停夕柝,齐民相劝力春耕。

——宋·陆游 【有年】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唐·刘长卿 【送卢侍御赴河北】...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

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而近体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

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

陈衍《近代诗钞》仅就见闻所及,采录咸丰以来诗人360余人。

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著录道光以来刊刻的别集不下1500余种,其中不少是诗集或诗文合集。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

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

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

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

清朝是什么诗歌

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

明清鼎革,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 中原板荡, 沧桑变革, 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

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1.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

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

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

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

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

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

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

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

”(《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

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

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

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

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

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3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

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

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

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

我国古代有什么书法家 朝代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

莫姓的来历

一、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

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

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

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

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

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

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

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

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

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

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

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

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

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

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

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

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

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

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

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

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

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

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

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

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

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

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

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

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

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

清初,清政府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

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

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三、历史名人 莫 邪:春秋时期吴国人。

吴王命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问:“铁汁不下,怎么办?”干将回答说:“ 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铸剑,铁汁不下,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很快就成功了。

”莫邪听到这,立即窜入火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

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

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

莫 含:东汉左将军,穆帝很赏识他的才能,经常让他参与讨论军事机密、国家大事。

后来被封为关中侯。

莫 云:莫含孙,北魏大臣。

兄莫云好学善射,道武帝时,赐爵...

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

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

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

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又有《播川全集》50集。

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

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

画家。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

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

奢香后裔。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

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

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

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

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

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

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

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

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

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

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

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

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起义失败后回家。

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

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

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

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

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

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

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

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

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

贵州的历史名人

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

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

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

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

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

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

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

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

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

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

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

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

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

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

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

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

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

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

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四、郑珍 西南巨儒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

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

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

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

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

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

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

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

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官至知县。

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

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

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

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

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

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

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

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

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

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

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

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

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

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

在贵州的历史里出了那些名人,伟人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

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

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

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又有《播川全集》50集。

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

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

画家。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

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

奢香后裔。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

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

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

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

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

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

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

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

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

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

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

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

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起义失败后回家。

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

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

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

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

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

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

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

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

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桨向蓝...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作者小传】: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评述】:【作品评述】容若读书机速过人,辄能举其要。

诗有开元风格。

作长短句,跌宕流连以写其所难言。

有集名〈侧帽〉,〈饮水〉者,皆词也。

(韩慕庐) 容若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尤工于词。

好观北宋之作,不喜难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海内名人为词者,皆归之。

(徐健庵) 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我愁我始欲愁。

(顾梁汾)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其年) 《侧帽词》,有西郊冯氏园看海棠《浣溪沙》云:“谁道飘零不可怜。

旧游时节好花天。

断肠人去自今年。

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消尽夕阳前。

”盖忆香严词有感作也。

王俨斋以为柔情一续,能令九转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

(《词苑丛谈》) 金粟顾梁汾舍人,风神俊朗,大似过江人物。

无锡严荪友诗:“瞳瞳晓日风城开,才是仙郎下直回。

绛蜡未消封诏罢,满身清露落宫槐。

”其标格如许。

画《侧帽投壶图》,长白成容若题《贺新凉》一阕于上,词旨嵌崎磊落,不啻坡老、稼秆。

都下竟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

(《词苑丛谈》) 纳兰性德《金缕曲》词云:“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竟逢知己。

痛饮狂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与君些夜须沉醉。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身后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群须记。

”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予之晚。

阅数日,填此曲,为予题照,极感其意,而私讶他生再结语殊不祥,何意竟为乙丑五月之谶也,伤哉。

(《弹指词》) 余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云:“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生平万事,哪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翻云覆雨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

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想救。

置此札,兄怀袖。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些时、冰霜催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幡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二词成容若见之,为泣下数行曰:“河阳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

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

”余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恳之太傅,亦蒙见许。

而汉槎果以辛酉入关矣。

附书志感,兼志痛云。

(《弹指词》) 国朝词人辈出,然工为南唐五季诺者,无若纳兰相国明珠子容若持卫。

所著《饮水词》,于迦陵小长芦二家外,别立一帜。

其古今体诗亦温雅。

本名成德,乾隆中奉旨改性德。

登康熙十二年进士。

时相国方贵盛,顾以待卫用,趋走螭头豹尾间,年未四十,遽亡。

后相国被罢黜,待卫之墓拱矣。

往见蒋氏《词选》录吴兴女史沈御婵宛《选梦词》,谓是待卫妾。

其《菩萨蛮》云:“雁书蝶梦都成杳。

云窗月户人声悄。

记得画楼东,归骢系月中。

醒来灯未灭。

心事和谁说。

只有旧罗裳。

偷沾泪两行。

”闺中有此姬人,而词中无一语术及,味词意,颇怨抑也。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七)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

固不必刻画花间,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

情致与弹指最近,故两人遂成莫逆。

读两家短调,觉阮亭脱胎温、李,犹费拟议。

其中赠寄梁汾《贺新凉》《大黼》诸阕,念念以来生相订交,情至此,非金石所能比坚。

仆亡友侯官张任如(任恬),才高命薄,死之日,仆挽之云:“本是肺腑交,已矣,似此人间谁识我。

可怜肝肠断,嗟呼和浩特,从今地下始逢君。

”戊申,仆寓居宁德,寒食怀人,凄怆欲绝,填《百字令》云:“春光似箭,看莺娇蝶懒,清明又到。

梨树阴阴闻故鬼,如诉如啼如涛。

南国家山,杜鹃滴血,绿遍王孙草。

满城苦雨,柳条檐际飞归。

却忆张藉当时,洒边戏语,百样添烦恼。

寒食西风吹点泪,此际才为情好。

一别六年,夜台无雁,幽信从何讨。

孤游已屡,个人曾否知道。

”盖仆曾与君泛论交际,君笔曰:“清明肯流几点泪,方见好也。

”心怪其语不祥,越一年,而君竟殁。

今读容若“后生缘恐结他生里句,山阳闻笛,愈增腹痛矣。

汉槎梁汾友耳,容若感梁汾词,谋赎汉槎归,曰:“三千六百日中吾必有以报梁汾。

”厥后卒能不食其言,遂有“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句。

嗟乎,今之人,总角之友,长大忘之。

贫贱之友,富贵忘之。

相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