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乌篷船诗词 上午划乌篷船的诗词



找写有关江南乌篷船的名词诗句范文+材料,请自己组织 范文: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

找写有关江南乌篷船的名词诗句

范文+材料,请自己组织 范文: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

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

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

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

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其实绍兴乌篷船,并不只有这脚划船,也有小画舫大小的乌篷船,船身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动物(一种水鸟),它们似乎在微笑,颇为滑稽。

民间传说:龙见面避之,行船可获安全。

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

《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种乌篷船。

这种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

其中的三明瓦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这就叫明瓦。

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看猖会的。

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有两个“石墩磉”放在船头,用以压船,以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

船中可摆竹椅长凳,乘客可坐可卧。

这些大乌篷船从前多是少数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味道。

周作人先生笔下的乌篷船描写的非常仔细: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绍兴是江南的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或行或泊,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材料: 绍兴乌篷船并非仅指这种脚划的小船。

在过去,绍兴的乌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

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

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

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

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

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

船尾至少备有两支橹,航速较快。

所谓“三明瓦”的大船,即在中舱的两扇定篷之间又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能避雨,又可透光。

一般的“三明瓦”都有三个舱,中舱有三扇定篷。

定篷间有二道明瓦的船叫“梭飞”。

“梭飞”比“三明瓦”小,行船速度较快,故得其名。

考究的“梭飞”前舱设有橱灶,备有茶酒肴撰,中舱陈设古雅,字画古玩,一应俱全。

绍兴水乡景色迷人,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眼福、口福为之一饱。

这些大乌篷船为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所用,现在早已绝迹。

如今,绍兴能看到的乌篷船,只有那种载客的乌篷脚划小船了。

到绍兴旅游的中外游客,为了饱览水乡景色,都喜欢乘坐脚划乌篷船。

独雇一舟,拨开乌篷,可坐可卧,耳听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躅浆声,眼观两岸的山水、田园风光,真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感。

如果结伴而游,这种乌篷小船可乘坐6—8人,不管是随波荡漾于河湖之上,还是伊哑穿行于桥巷之间,都令人感到兴味无穷。

若去访问鲁迅的外婆家安桥头、水乡集镇柯桥、古老别致的八字桥,或去名胜东湖赏春,乘坐乌篷脚划船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乌篷脚划船是一种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的小船。

艄公头戴乌毡帽坐于船尾,双脚一屈一伸划动船浆。

乘客坐在舱席上,舒适而又平稳。

沿途还可观赏两岸的田园风光,另是一方情调。

作为水乡特殊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其构造也较讲究。

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用竹木精制的枕头。

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

船篷用竹蔑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牢固耐用。

在第二、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两边有“舱沿板”扣在固定的船篷上,就形成船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

描写东湖乌蓬船的诗词

我知道~阅读散文《乌篷船》,回答后面的问题.在“ ① ”的水乡绍兴,你随处可见墨黑发亮的乌篷小船在玉带似的江河上悠哉悠哉地行驶着.这乌篷船,绍兴人又叫脚划船.船篷是用两层竹篾编的,船身很窄.绍兴人出门,很喜欢用它作交通工作.乌篷船既载过鲁迅的童年,也载过祥林嫂的悲哀,如今,它又载些什么呢?为寻求答案,我专程去绍兴,在柯桥镇上雇一只乌篷船,顺着小清河,直划杜浦——闰土故里.船家是位六十开外的硬汉,他说了声“坐好咧”,就一划一蹬,小舟便飘摇而前.田岸上的虫鸣鸟叫声,般公的划桨声,甚至鱼虾的过网声,都能听得真真切切.两岸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厂房,枕河而筑的“晒台”民舍,整修一新的唐代古纤道和偶尔驶过的白帆纤船,及那十里一市的商贾盛况,让人既体味到“ ② ”的优美意境,又领略了泽国今昔的许多民风习俗.船过绍兴仓安门外,船家已热得冒出一层薄汗,便脱去上衣,光着背边划边和我们聊了起来.船家叫严光大,已造起六间晒台高楼.大儿子儿媳在村办工厂做工、二儿子二儿媳妇在上海搞建设.两兄弟每年给老的敬养费不少于万元,可老汉却照旧去划船.“乡下人闲不得,闲适多了反而生病.我划乌篷船,一来活活筋骨,二来可赚一碗老酒,省得去破费儿媳们的钱.去年我替企业运货,每天往返绍兴、肖山,少说也有百十元.我家三代划乌篷船,爷爷爹爹划得个叮当响,唯有我划来个金窝窝.” 船家笑着,一脸的满足.正午时分,我们到了杜浦.杜浦,紧靠杭州湾,村外是一片沙地,有六道防护林带,林带中间种着碧绿的西瓜.大家在瓜埂上悠悠漫步,寻找着少年鲁迅和“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的足迹,想亲眼看到一只偷吃西瓜的猹.一位在瓜地摘瓜的大爷笑着说:“过去这里萧索荒芜,小畜牲自然也很多,如今咱杜浦机器隆隆、高楼幢幢,哪里还藏得了猹呢?” 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我们的乌篷船返航了,为观赏水边的黄昏景色,大家动手推开乌篷.于是那水声、桨声、隐隐约约的机器声,不时传入耳际.展现在眼前的又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鲁迅笔下的“ ③ ”完全变样了.乌篷船依旧是往日的乌篷船,但它载的已不是鲁迅当年回故乡时眼中的荒凉和祥林嫂的悲哀,而是 .1、将下面诗句分别填进文中的①②处.① ;② A、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B、十里湖塘七尺庙,三山十堰廿眼桥 2、“船家笑着,一脸的满足.”船家笑而满足的主要原因是( ) A、为儿子媳妇有出息且对他很孝顺而笑并且感到满足.B、为自己诺大年纪尚能自食其力而高兴地笑并且感到满足.C、为自己一天能挣百十元钱自豪地笑并且感到满足.D、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头而高兴地笑并且感到满足.3、文中横线③处应填的一项是( ) A、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它通红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B、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 D、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4、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以“乌篷船”为文题?答:5、在原文末尾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答:1.① B ② A 2.D 3.D 4.①乌篷船是绍兴的一大特色,有其历史渊源②暗示几代人的不同生活 5.而是两岸的新貌和游人的欢笑.

夕阳 乌篷 船,柳絮,小桥诗词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掩盖在岁月间。

——静水边 《岁月间》桥曲水乌篷船, 灰瓦白墙青地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绝。

乌镇漫步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

深巷无人逢细雨, 抬头一抹杏花天。

岁月慢慢,不要等我,小桥下游。

院外梅花正浓,光阴不再留恋。

你的笑容像沙雪,落在我的心里面。

渐渐渐渐。

乌篷船;岁月走走,是谁留下了遗憾。

流年不知道停歇,时间缓慢又缱绻。

渐渐渐渐。

柳絮 【唐】白居易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

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

柳絮 【唐】李中年年二月暮,散乱杂飞花。

雨过微风起,狂飘千万家。

曾记得,朝歌微露,琵琶声声隔水悠远了乡愁

夕阳染红山坡,流水渐行渐远不曾回头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诗中指柳絮...

作文绍兴的乌篷船仿照威尼斯的小艇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

”这是绍兴著名诗人陆游所写下赞美绍兴乌篷船的诗句。

我们绍兴是“湖抱着城,城靠着河。

”到处是水,而乌篷船则是我们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我们绍兴故有“水乡”之称,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你可以常常看见一叶叶乌篷扁舟,如同一条条黑色的鱼儿在冉冉游动。

我们最常见的这种木船船体娇小,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因为是用烟煤和桐油漆成了黑色,所以得名“乌篷船”。

绍兴有一个“三乌文化”:乌篷船、乌毡帽和乌干菜。

来到绍兴,你假如没有坐过乌篷船,那还不叫真正游过绍兴。

走在河岸上,船夫们不停地吆喝着,“乌篷船,轻又快,游客人人爱,坐上它,喝起酒,游客心里乐悠悠,河岸杨柳依依,水中鱼儿陪游,春风拂碧波,绍兴好风光!……”听得游客是心里痒痒,刚一坐上船,船夫就会用地地道道的绍兴话唱起了连花落。

船夫则坐在船尾,用划桨控制着方向,同时在极窄的船舷上,放着一碟茴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

游客伸出手,拂摸着河面,不时溅起一朵朵晶莹透亮的水花。

啊!乌篷船,我愿你能载着绍兴悠久的“三乌文化”,越驰越远……----------------我们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发现了它与众不同的特点,领略了水城威尼斯的神韵,不过,在我们的家乡绍兴,也同样有一种船让人赞不绝口,那就是绍兴乌篷船。

它的用处可多了,在水乡绍兴也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

周作人就曾写下《乌篷船》一文,读后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它随同“乌干菜”、“乌毡帽”形成绍兴的“三乌”,在文人墨客的雅趣中得到广泛传播。

而今,乌篷船虽然已不多见,大多只在旅游景点或水上娱乐中出现,但它确实曾给绍兴这个水乡带来了浓浓的诗意。

现在,如果你还没见过或没坐过的话,你可以在柯桥的西岸公园、柯岩风景区、鲁镇等地去看一看、坐一坐,甚至还可以在你祖辈的农村里见到和触摸到――它们是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风景里,如诗如画,如淡墨,如浓彩,如轻韵,如雅乐,飘荡在水乡的柔波里。

请你模仿《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来写一写乌篷船的特点,最好写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感受。

另外,要是你对端午节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写一写这一天的感受,当然,一定要先仔细了解端午节的有关情况,再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注意:不要去摘抄!如果只有一些相关常识的话,不能称为自己的作品,要求重写,必须是自己的感悟和情怀。

当你吃着香糯的粽子时,是否知道这里寄托着多少古往今来的文化,是否联想到中华灿烂多姿的文明、无比伦比的风俗?

模仿 戴望舒的 《雨巷》 写 关于苏州

江南水乡, 乌篷船的。

诗文。

...

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纵然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路的尽头早已没了尽头,纵然我枯瘦如叶,我也要择路而来。

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似成疾。

还是用当年的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中的唯一伤痛;从此在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

甚至走尽这雨巷。

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惆怅,一地风吹落叶的寂寞,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而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局的雨中曲,怅怅在江南乌篷的挂帆。

不管你是否化碟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清清雨过的船尾,早在我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曼舞,日月轮回,千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芳香,那忧愁,甚至是那叹息的目光,仍会如约袭迷茫来。

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心边鸣起,我相信那迷茫人海中的相遇和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我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以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那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凄凉,戛然而止时,我会轰然倒下,我将痴情化做千古绝唱演奏万世佳曲,等到... ... 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做一生只能梦你次的花:丁香,在此为你苦苦守候.或许有一天你会姗姗来迟你会惊讶,身边竟有这么一花孑然而立... ...清纯如你,芳香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会不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记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你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在回首,身后的花微笑过后,悄悄枯萎,隐去.只留半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紫陌纤尘中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 ...慢慢的回味... ...

以“青春年华 中国梦”这一首诗词!采纳重赏

人生就是一场较量青春无悔更刚强年华充满梦想让心胸充满阳光赶走无尽的惆怅青春充理想中国之梦意气扬在每一个清新的清上总能听见鸟儿在歌唱总能领略大地一片芬芳微笑面对人生的希望让心儿随凤飞扬,飞扬飞向美好的远方

古诗《锦云川》

锦云川 清 毕沅日华霞彩映晴川,潋滟波光夺目妍。

试唤乌篷乘兴去,一篙撑上水中天。

意思挺浅显易懂的,大致是说:晴空万里的时候,锦云川在漫天霞彩的掩映下,波光潋滟,异常夺目。

乘乌篷船向川里游览,只撑一篙便摇进了水中倒映的天空,好似身处天上一半。

毕沅(1730——1797年),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

清经史学家,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援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

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

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其墓在吴县木渎,1970年发掘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毕沅博学多才,潜心研攻经史,“虽官至极品,铅椠未曾去手。

”。

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后进,“一时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门下。

毕沅精通经史,旁及语文学、金石学、地理学,并善诗文,一生著作颇丰。

他在其幕宾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编纂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尤其在经学与史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经学方面著有《传经表》、《通经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诽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为一种古代典籍,“不可忽也”。

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搁笔于五代十国,续书者代不乏人,而《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

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毕沅另一功不可没的贡献是在其抚陕期间,蹭勘了各州府、县治,调查了关中的名胜古迹状况,作了详细记录,计三十卷,六十余万字,并绘有地图,留下了《关中胜迹图志》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华岳庙,翻修了史马迁祠,修缮了苏东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桥等。

他留下的著作还有其主编的《经训堂丛书》,所撰的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间书画录》、《晋书地理志校注》、《山海经新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