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归家 诗词注音 归家诗词



“莲花坞”这首诗及拼音是什么?《莲花坞》唐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拼音】 rì rì cǎi lián qù ,zhōu zhǎng duō mù guī 。

“莲花坞”这首诗及拼音是什么?

《莲花坞》唐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拼音】 rì rì cǎi lián qù ,zhōu zhǎng duō mù guī 。

nòng gāo mò jiàn shuǐ ,wèi shī hóng lián yī 。

【释义】 这是一首少女情怀的诗歌

每天起早去洲坝里采摘莲子,既是生活也是工作,因为路途遥远,所以经常都是暮色沉沉的时候,才可以归家。

(也许是对情郎喊,也许是自我陶醉)竹篙撑水的时候要注意阿,轻轻的,莫溅起水波,害怕沾湿我新做的红莲衣。

关于“莲花坞”的作者背景: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

岁末到家古诗的拼音

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suì mò dào jiā (qīng ·jiǎng shì quán )ài zǐ xīn wú jìn ,guī jiā xǐ jí chén 。

hán yī zhēn xiàn mì ,jiā xìn mò hén xīn 。

jiàn miàn lián qīng shòu ,hū ér wèn kǔ xīn 。

dī huái kuì rén zǐ ,bú gǎn yuàn fēng chén 。

...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

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

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

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

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

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

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

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

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

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

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

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

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

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

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

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

“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

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于那一位名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476885.htm鸿雁传书拼音:hong yan chuan shu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典故: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这是上古神话留给我们的想象。

”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到黄河心不死 拼音: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成语解释: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举例说明: 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

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 不 见 黄 河 心 不 死 」 是 从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演 变 而 来 。

因 「 横 祸 」 与 「 黄 河 」 古 字 音 上 有 相 似 之 处 , 久 而 久 之 , 人 们 为 了 表 达 得 更 直 接 、 形 象 , 并 避 开 贬 义 , 遂 把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变 成 「 不 到 黄 河 心 不 死 」 。

原 来 如 此 , 但 「 不 到 黄 河 」 仍 含 有 昔 年 人 们 逐 水 草 而 居 , 向 往 肥 沃 土 地 , 改 善 生 活 的 心 志 。

查 各 辞 书 , 未 见 「 不 得 横 祸 心 不 死 」 句 , 料 此 语 已 湮 没 矣 。

从 「 黄 河 」 而 想 到 「 黄 泉 」 。

「 黄 泉 」 者 , 「 阴 间 」 也 ; 「 黄 泉 路 」 , 即 「 阴 间 路 」 。

为 甚 么 会 把 「 阴 间 」 叫 「 黄 泉 」 ? 原 来 「 黄 泉 」 一 词 , 原 指 「 地 下 水 」 。

「 地 下 水 」 从 土 里 渗 出 来 , 常 带 黄 色 , 遂 叫 「 黄 泉 」 。

而 「 阴 间 」 乃 在 地 下 , 自 然 将 之 呼 为 「 黄 泉 」 。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拜托各位大神】作业

拼音:hong yan chuan shu 又名:飞鸽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典故: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缘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青鸟传书”究竟来自什么典故?追溯源头,我们还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去寻找答案.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在是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百鸟之王———凤凰.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 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

皓腕什么意思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作者】:韦庄 【朝代】: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九皓;可"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 / 十八啸十"通押。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注释】: 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评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拍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

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江南水乡,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色----像天空一样的春水,有雨眠的画船;更有着迷人的美妙女郎--她如花似月,皓腕凝雪,当垆劝酒。

总之,一切都是江南好! 【集评】: 张惠言《词选》:此章述蜀人功留之辞,江南即指蜀。

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断肠。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之,重其才,举以为相,欲归不得,不胜恋阙之思。

此《菩萨菩》词,乃隐寓留蜀之感。

“江南好”指蜀中而言。

皓腕相招,喻蜀主縻以好爵;还乡断肠,言中原板荡,阻其归路。

“未老莫还乡”句犹冀老年归去。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

起两句,自为呼应。

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

“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

“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

“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

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

“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菩萨蛮》,先读一遍: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我们还不要讲,只是先读一遍,你就可以直接感觉到,韦庄的词与温庭筠的词有很大的不同,温飞卿的词客观,韦庄的词主观,飞卿的词秾丽,韦庄的词清简。

我们曾说过温词的好处正在于客观,不做直接的叙写,而韦庄词的好处却就在其主观直接的叙写。

不同类型的词就有不同的好处。

韦庄词轮廓分明,但是不是就肤浅了,就有局限了呢?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并且曾举温庭筠的一首小词《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

”为例证,说“此词收语即近于显。

”又说“如果把‘肠断白苹州’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

”这首词写一个怀人的女子梳洗后所倚的楼是那面临江水的楼,为什么要远望江水,因为远行的人要从江上回来,“梳洗罢”必定是清晨,她从一早等起,而“过尽千帆皆不是”,多少船从楼下过去了,没有一艘她所等待的船停泊下来,这时的江面,已经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了。

如果这一首词就停止在这里,就有无穷的余味耐人寻思。

我们仔细想想,“斜晖”的“脉脉”,是那样一种迷茫、朦胧的、暗淡的景色,这种迷离的景色更加深了怀思之情的绵缈。

然而温飞卿却又说了“肠断白苹州”,反而把这首词给限制住了。

这是按朱先生的观点来评说这首词。

其实写词不论写情写景,紧要的都在于是否传达出了感情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大小厚薄高低深浅的不同,而写情写得很真率的也不见得一定就不好,即如杜甫诗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回首肝肺热”,“拭泪沾巾血”,“啼垂旧血痕”诸句而言,以杜甫的精深博大,他何需矫揉造作的姿态来表现他对民生的关怀,他就这样直接坦率的写出来,就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我上次讲温庭筠词的特色是客观的,是不直接叙写的,那样的作品自有其好处,反过来我们也应认识明白叙写的作品也有另一种好处。

杜甫的诗就像汪洋大海,完全袒露于天地之间,无需隐藏,便自然含有强大的感发的力量。

韦庄的词虽不能比美于杜甫,但却也能在直接叙写之中表现出感发的力量。

如果说杜甫的诗像广阔的海洋的话,那么韦庄的词就像喷涌的泉水,喷射的强力不可以抑制,这是韦庄词的一个重要...

陕西方言各种句子

陕西关中东府渭北一带方言(土话读音较重)歪曲事实叫“胡粘呢”,骂人隐私叫“揭人短”,脾气暴躁叫“歪人”,已婚女叫“婆娘”,生孩子叫“抓娃”,笨拙叫“吧拙”,太阳叫“爷”,肛门叫“屁眼”,大便叫“夿夿”,巴结人叫“舔尻子”,香味叫“劝”,娶媳妇叫“sei媳妇”,迎亲小男孩叫“镊姑娃”,弹嫌叫“挑刺儿”,女儿去娘家叫“遨娘家”,批评叫“数落、失撅”,眼泪叫“撵雨”,公 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猪叫“唠唠”,行动慢叫“暮囊”,啰嗦叫“斧音”,猪油叫“荤油、腥油”,挖苦人叫“嚷人”,追叫“撵”,羞叫“焚”,男 孩头髪叫“帽盖”,合适读“和式”,慷慨叫“大方”,小气叫“抠掐”,睡觉读“费觉”,没有读“煤咧”,法律读“法狱”,可恶读“可误”,这样读“着 样”,晚饭叫“喝汤”,摇摆叫“吥唻”,便宜读“偏乙”,楞小伙叫“冷娃”,坏了叫“哈咧”,污垢叫“垢夹”,作孽读“糟孽”,头叫“撒啊”,家里叫“屋 里”,小娃叫“木都娃”,油条叫“油炸鬼”,猖狂读“张狂”,找叫“寻”,爱读“艾”,那读“乃、喔”,斟酌叫“吃模”,不要读“嫑”,不用读“甭”,角 币叫“毛票儿”,高粱叫“掏黍”,铡刀叫“嚓子”,板凳叫“板藤”,碰、撞叫“碓”,爱夸自己往事叫“老卖派”,闲读“寒”,迟读“瓷”,双、霜读 “方”,困惑叫“枉累”,厨房叫“灶伙”,茶杯叫“碗碗”,生意叫“买卖”,商店叫“铺子”,傻子叫“瓜娃”,爱说谎话的人叫“谎流儿”,遇事迟疑不决叫“很难唱”,钱叫“嘠啊”,损坏叫“日踏”,残废人叫“十不全”,中式纽扣叫“纽门”,孩子可爱叫“乖娃”,没眼色的人叫“莫挡儿”,乡下人叫“乡棒”,放下叫“搁吓”,骄傲叫“骛”,摆阔气叫“拽”,厕所叫“茅子”,妯娌叫 “线吼”,连襟叫“挑担”,舅爷叫“老舅”,姨婆叫“老姨”,姑奶奶叫“老姑”,婶母叫“娘”,强盗叫“土匪”,幸福叫“滋润”,小孩尿布叫“褯子”,卖 淫叫“卖屄货”,嫖娼叫“逛窑子”,南方人叫“蛮子”,心烦叫“慔乱”,人家读“人丫”,吃、打叫“咥”,赌徒叫“赌博轱辘子”,蚯蚓叫“曲蝉”,尝读 “赏”,蝴蝶叫“蟮蟮”,南瓜叫“番瓜”,沙果叫“林锦”,花生叫“花森”,缘分叫“言法”,显摆叫“扎势”,里屋叫“里间”,摔倒叫“栽咧”,拳头叫 “捶头”,扔掉叫“招了”,赚读“建”,毒读“图”,小叫“碎”,这里叫“治答”,那里叫“误答”,哪儿叫“呀答”,那儿叫“奈答”,昨天叫“压里”,骂 叫“日嚼”,说大话叫“吹牛”,无赖叫“死狗”,贪吃叫“嗓捻”,笨人叫“瓷壶儿”,打架叫“打捶”,发愣叫“瓷马古东”,疲倦叫“乏咧”,逛叫“浪”, 那边叫“乃岸”,小偷叫“绺娃子”,这边叫“治岸”,蛇叫“啥啊”,乌鸦叫“老哇”,鹰叫“饿老刺”,喜鹊叫“嘎雀”,老鼠叫“老福”,麻雀叫“羞羞”, 煎熬叫“熬颠”,吝啬叫“pia气”,劳累过甚叫“席席的咧”,祖父叫“衙”,祖母叫“婆”,很好叫“嘹”,没成叫“黄咧”,棉鞋叫“窝窝”,说慌叫“日鬼”,掉价叫“跌咧”,饺子叫“煮角”,敬神叫“献衙衙”,未婚女子梳头髪叫“梳孓子”,婴儿叫“哞牙”,经济紧张叫“不宽展”“日子过的较竭”,阴天读“nin 天”,晴天读“停天”,叫花子叫“操化头”,浅紫色叫“雪青”,植读“池”,母乳叫“奶奶”,小蝌蚪叫“蛤蚂骨豆子”,青蛙叫“蛤蚂”,薛读“些”,幽默 读“油mei”,旧社会称呼兵叫“粮子”,郝读“喝”,电影读“电凝”,颜色读“年色”张贴读“bia住”,岳父、岳母叫“唱人、唱母”,宽面叫 “biangbiang”,说话读“fie话”,白天叫“赔天”,晚上叫“黑唠”,日本读“儿本”,冷读“咧”,炕叫“配”,去叫“弃”,赊读“傻”,水 读“匪”,大读“奓”,笨读“闷”,这读“朕”,是、市、柿、事都读“四”,贱读“靝”,绿读“六”,去吧读“佉啊”,麦读“mei”,牛读“吽”,来吧 读“啦啊”,贼读“cei”,停住读“驽出”,国家读“归家”,水晶读“匪进”,农村读“龙裙”,勺勺读“学学”,茄子读“佉子”,豆腐读“透付”,客人 读“刻人”,科学读“阔学”,薄读“婆、朴”,喂读“吁”,肉、褥读音相同,群众读“群重”,药读“月”,驴读“鱼”,尾读“易”,鞋读“孩”,吓读 “哈”,动弹读“痛团”,之读“紫”,苹果读“苹果”,迎读“拧”,狼叫“猡”,善辩的人叫“舌辩猴”等等。

陕南商洛柞水一带一些奇特的称呼: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

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媒人叫“红爷”,儿童叫“仔”或叫“崽”“娃”,留客叫“立下”,炒菜叫“捻菜”,回答叫“言传”,客气叫“讲礼...

翻译木兰诗1、2、3段翻译完整、清楚

原文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②.不闻/机杼声③,惟④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⑤,问女/何所忆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⑦,可汗⑧/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⑨,卷卷/有/爷名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⑾,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⑿,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⒁.旦⒂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⒃/鸣啾啾⒄. 万里/赴戎机⒅,关山/度若飞⒆.朔气/传金柝⒇,寒光/照铁衣(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Ⅱ)/坐明堂.策勋/十二转Ⅲ,赏赐/百千强(Ⅳ).可汗/问所欲(Ⅴ),木兰/不用(Ⅵ)/尚书郎(Ⅶ);愿驰/千里足(Ⅷ),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Ⅸ)/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Ⅹ);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Ⅺ)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Ⅻ),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① 唧唧(j ī j ī):织布机的声音. ②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④惟:只. ⑤何所思:想什么. ⑥何所忆:思念. ⑦ 军帖:军中的文告. ⑧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⑨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⑩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⑾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⑿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⒀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⒁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⒂旦:早晨. ⒃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⒄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⒅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⒆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Ⅰ) 铁衣:铠(kǎi)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符装. (Ⅱ)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Ⅲ)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表示多数,非确指 (Ⅳ)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Ⅴ)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Ⅵ)不用:不愿做. (Ⅶ)上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Ⅷ)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Ⅸ)郭:外城. (Ⅹ)扶将:扶持. (Ⅺ)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Ⅻ) 著:通“着”,穿. 一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二 帖花黄:贴,“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三.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四.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

皓腕什么意思

皓腕 拼音: hào wàn注音: ㄏㄠˋ ㄨㄢˋ洁白的手腕。

多用于女子。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攘皓腕於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 明 孙柚 《琴心记·当炉市中》:“垆边人似月圆时,皓腕空凝双雪姿。

” 清 汤春生 《夏闺晚景琐说》:“翘解冰绡,衵衣全露,皓腕滑腻如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