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行书自书诗词卷 硬笔行书红楼梦诗词



宋朝四大书法家宋代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1051~1107)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

宋朝四大书法

宋代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1051~1107)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除了写诗词散文等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等.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翰林学士等职.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

中国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特征介绍

天下称为四学士,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望之令人敬叹。

”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人以为不孝.。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江西修水人。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而书法严整、美仑美奂的书体、丧乱帖:“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

”“如高人雅士:“余学草书三十余年,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收笔处回锋藏颖。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纵29。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姨母帖,往而却回也,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正书得力于钟繇,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北宋政治家,不得公权手书者。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最便于初学,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如荡桨,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

与张耒,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肥笔有骨,瘦笔有肉,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颜抗贼有功、《黄庭经》,含蓄处不及其父,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如撑舟,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晁补之。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善藏锋。

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楷法亦自成一家,子美书观之、思想家,家学渊博,工于尺牍,而楷法精妙如此。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远宦帖。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与两汉,备成一家”。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小楷乐毅论,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文学家、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行书遒劲自然,总之。

《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历代书法家...

求几首适合毛笔行书书法的诗词!急!急!@急!

诗词实在是太多了 都可以用行书写的 只看自己爱好选择诗词罢了 给你诗名选择喜好的诗词百度之 可得诗词内容 ~~~~~~·五言古诗~~~~~~~ 感遇·其一 感遇·其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秋登兰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寻西山隐者不遇 春泛若耶溪 宿王昌龄隐居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贼退示官吏·并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五言乐府~~~~~~~ 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 关山月 子夜秋歌 长干行 列女操 游子吟 ~~~~~五言律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望月怀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狱咏蝉·并序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杂诗 题大庾岭北驿 次北固山下 破山寺后禅院 寄左省杜拾遗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听蜀僧浚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终南山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送梓州李使君 汉江临泛 终南别业 临洞庭上张丞相 与诸子登岘山 宴梅道士山房 岁暮归南山 过故人庄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留别王维 早寒江上有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新年作 送僧归日本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阙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送李端 喜见外弟又言别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贼平后送人北归 蜀先主庙 没蕃故人 草 旅宿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早秋 蝉 风雨 落花 凉思 北青萝 送人东游 灞上秋居 楚江怀古 书边事 除夜有怀 孤雁 春宫怨 章台夜思 寻陆鸿渐不 ~~~~~五言绝句~~~~~~ 鹿柴 竹里馆 送别 相思 杂诗 送崔九 终南望余雪 宿建德江 春晓 夜思 怨情 八阵图 登鹳雀楼 送灵澈 弹琴 送上人 秋夜寄邱员外 听筝 新嫁娘 玉台体 江雪 行宫 问刘十九 何满子 登乐游原 寻隐者不遇 渡汉江 春怨 哥舒歌 再给你来点古诗词句子 1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蒹葭 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诗经 渡易歌 3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离骚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

屈原 离骚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6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卓文君 白头呤 7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8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9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1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 1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观沧海 1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13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 短歌行 14 高树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曹植 杂诗其一 15 仰手接飞猿,府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白马篇 16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曹植 野田黄雀行 17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 七哀诗 18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左思 咏史 1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归田园居 2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2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登池上楼 22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陆凯 赠范晔诗 23 精卫衔其木,将以填沧海。

陶渊明 读《山海经》 24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 晚登三山望京邑 25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26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胡太后 杨白花 27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民歌 敕勒歌 28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薜道衡 昔昔盐 29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 咏蝉 30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在狱咏蝉 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32 少小季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回乡偶书 33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34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星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不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3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乡 3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登黄鹤楼 38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凉...

历代书法名家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

历代书法家有哪些?并说出其书体的特点!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

贾马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晋书》卷九十二《文 苑传序》:“自时已降,轨躅同趋,西 都贾马墦灵蛇于掌握,东汉班张发雕于绨椠,俱标称首,咸推雄伯。

”贾 马即贾谊和司马相如。

二人皆长于辞陚,文才显著。

贾谊以卓越的文辞 理论多次上疏匡建时政,有些被汉文帝采纳施行。

司马相如曾用他超 群的辞赋为一度失宠的陈皇后写了《长门赋》,打动武帝,陈皇后复得 宠。

后人因常用贾马作典称美文才。

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 一:“舐笔和铅欺贾马,赞功论道鄙萧曹。

”唐?皎然《因游支硎寺寄邢 端公》:“论文征贾马,述隐许求羊。

宋朝第一书法家是苏轼还是米芾

米芾在书法上的造诣高于其他三人。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 史》、《砚史》、《海岳题跋 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 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 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宋代的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1051~1107)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

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

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除了写诗词、散文等外,对书画也很擅长。

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

世称苏黄。

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

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等。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

字君谟。

福建仙游人。

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路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翰林学士等职。

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

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

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

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

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有谁

(秦汉)--李斯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补充:(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补充:(唐朝)--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补充:(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

宋4家是指书法家苏轼和那3个?

宋四家是指宋朝的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2、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3、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

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咀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

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书法家:李斯、蔡邕、王羲之、王献芝、郑道昭、欧阳询、楮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蔡襄、黄庭坚、苏轼、米芾、宋徽宗、董其昌、刘镛、康有为、翁同禾、文学家:老子、左丘明、孔子、墨子、孟子、庄子、屈原、荀子、吕不韦、韩非、贾宜、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张衡、孔融、蔡文姬、曹操、谢道韫、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骆宾王、王勃、宋子问、陈子昂、贺知章、张九龄、高适、杜甫、韦应物、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李后主、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李清照、陆游、朱熹、辛弃疾、文天祥、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汤显祖、冯梦龙、徐霞客、蒲松龄、孔尚仁、郑板桥、曹雪芹、龚自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