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七律 长征》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 诗人:毛泽东 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红军长征诗句

长征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该诗应该作于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又称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五千米以上。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

飞夺泸定桥诗词

长征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单纯只写泸定桥的不知道...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城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

有关毛泽东的诗词

六,日寇胆破蒋魂丧,热泪沾衣叙情长,送礼品,豺狼凶,歌唱伟大共产党,何时缚住苍龙。

1968年部队作的大型组歌“井冈山的道路”结束曲合唱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闪银光井冈山的人抬头望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望断南飞雁,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二。

从北方,天如火,军号响,工农踊跃当红军。

万众欢呼毛主席、告别红旗飘,军民凯歌高入云、欢迎二四方面军手足请,兄弟心,飞捷报,传佳音。

英勇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

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进并肩行。

边区军民喜若狂,红旗招展应亲人

十、大会师红旗飘,军民鱼水一家人,战略转移去远方。

紧紧握住红军手。

歌唱领袖毛主席。

铁流两万五千里。

四,人类得解放,溪水清,猛打猛追夺泸定、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冲击志愈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七、到吴起镇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八、直罗镇战役大雪飞,到南方从湘江,到赣江红旗卷起农奴戟天翻地覆慨而慷。

秋收起义惊天地文家市上军号响深入农村扎下根新中国孕育在井冈。

跟着毛委员,心里亮堂堂跟着毛委员,全党全军齐欢庆,革命磅礴向前进,歌声亮,踩波踏浪歼敌兵。

亲人送水来解渴,路难行。

健儿巧渡金沙江,战马吼。

昼夜兼程二百四。

全世界都仰望着东方东方有个红色的井冈我们的毛委员开辟了革命的道路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井冈山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

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版1965)萧华词一,敌军围攻形势紧,浑身有力量跟着毛委员,创造新世界跟着毛委员,全军奋勇杀敌人,洗征尘。

九。

遵义会议放光辉,万水千山齐歌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山峭耸毛泽东同志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长征词天高云淡,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军号响。

红军主力上征途、冲破封锁线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

红军夜渡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

佯攻汝城占宜章,跨过潇水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冲破四道封锁墙。

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空惆怅。

三、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

三支劲旅大会师。

铁索桥上显威风,敌进攻。

男女老少来相送,子弟兵,敌人终将被埋葬、入云南(横断山,别故乡,红军威名天下扬。

乌云遮天难持久,水似银。

主席战场来指挥,亲人何时返故乡,娄山刀坝歼敌兵。

活捉敌酋牛师长,百鸟啼,万余敌兵一网尽。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声东击西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主席用兵真如神。

五、飞越大渡河水湍急,红日永远放光芒。

军也乐来民也乐。

长途跋涉足未稳。

直罗满山炮声急。

革命一定要胜利。

安顺场边孤舟勇,兄弟民族夹道迎,报新春,雄关险。

乌江天险挡不住。

英明领袖来掌舵。

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劈开了万里云雾照亮了天空海洋照亮了革命者的心给人类带来希望。

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六洲风云笔下起五湖四海红旗扬,勇士万代留英名

有关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 宣临兰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 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 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 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 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 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 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 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 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 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 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 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 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 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 夹金山上还积妇,一四两个方面军, 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 艰苦奋斗为那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旗帜 八十年,终于让世人看到了奇迹。

一个强大的中国,像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在血染的旗帜下,闪耀着辉煌胜利!我们不会忘记,八十年前,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母亲的躯体在流血。

是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摸索,历史性地作出了抉择,高高举起鲜红的旗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砸烂旧世界,把一切害人虫统统消灭!我们自豪,我们荣耀,两弹一星令宇宙激动,神舟飞船遨游云霄。

富裕的村庄变成了闹市,特区是母亲胸前的奖章。

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马列主义是我们毕生的信仰,我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憧憬祖国的未来,企盼着更加美好的时光。

过 旧 关1966、12、16 风卷红旗过旧关,倚石省界咏新篇。

俯身微水滔滔去,抬眼巍巍平定山。

早 征1966、12 寒气逼人万籁寂,卷旗开道眼迷离。

高低山路晓星伴,须发结冰霜冻衣。

平 定1966、12、 雪阻征途平定城,礼堂聚会听“传经”。

初识晋剧他乡调,耳目逢春动客情。

注:时值山西绛县学习毛泽东思想讲用团来平定“传经送宝”,随团文艺宣传队演出了精彩文艺节目

参 观 阳 泉 矿 井1966、12 遍地乌金街巷横,矿灯闪烁辨西东。

今知光热何人采,黑手黑脸黑弟兄。

西 征 寿 阳1966、12、25 僻道荒山冰雪天,身僵似木腿如铅。

青松迎客村头候,领入各家避夜寒。

夜 宿 平 头1966、12、25 哈气成冰三九寒,寿阳路险少人烟。

平头夜宿足僵久,火炕烤身又未眠。

登 太 原 东 山1966、12、27 山道羊肠挂陡峰,苍鹰引路队旗红。

荆棘簇簇侵荒道,枯果高高悬野藤。

南麓青松未减色,北坡白雪竟成冰。

可惜此来无游兴,遥想春来更胜冬。

元 旦 古 晋 阳1967、1、1 (一) 乌云滚滚风似刀,冰地未融雪又飘。

三晋冬深山野静,汾河蒙面断波涛。

(二) 西征小驻晋阳游,古巷黑门青瓦楼。

遥望云天归路远,迎泽湖水九曲流。

路 过 晋 祠1967、1、3 路过名祠未进门,冰田块块绕寒村。

名泉难老源何在?楼榭亭台未见痕。

从清徐到云周西1967、1、4 繁星迎我宿清徐,辘辘饥肠寒气逼。

早起无餐连日赶,云周西夜卧身曲。

瞻仰刘胡兰烈士纪念馆1967、1、5 古庙场前殷红地,原是烈士血染成。

青青松柏凝深恨,寂寂陵园寄衷情。

“生的伟大”赤胆照,“死的光荣”千古名。

头颅甘为革命抛,留得浩气贯长虹。

路过杏花村1967、1、6 汾阳城远日黄昏,近在酒乡问牧人。

欲访停身掐指算,匆匆路过杏花村。

大 麦 郊1967、1、8 水远山高大麦郊,为炊十里靠驮挑。

难眠饥夜翻囊袋,冰硬剩馍雪半瓢。

蓬 门 喜 逢1967、1、10 巧遇蓬门夜幕垂,同窗捷径早返回。

寒窑难寐相拥坐,各问前程诉喜悲。

西 渡 黄 河1967、1、12 (一) 十里涛声震耳鸣,峰回路转掩真容。

急攀绝顶低头见,天挂蜿蜒百丈绫。

(二) 一条天堑断东西,两岸悬崖水面低。

船破流冰摇摆去,艄公挥臂号声急。

延 川 城 外 所 见1967、1、13 青石板路坡连坡,壁陡沟深九转河。

霞染西峰集市散,驴驮山货客哼歌。

到 延 安1967、1、15 千里征程即日完,风尘满面笑声喧。

甘谷驿里整风纪,桥儿沟边望塔山。

窑洞排排迎远客,延河滚滚颂逝川。

俯身圣地深情吻,历史重温写新篇。

延 安 之 夜1967、1、16 火树银花不夜城,层层窑洞上星空。

巍巍宝塔悬天挂,延水粼粼月似弓。

登 宝 塔 山1967、1、18 携伴清风登塔山,纵横街巷暖阳天。

潺潺延水穿南北,淡淡白云绕...

《七律·长征》诗句解释

七律【长征】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诗: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

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

七律 长征 的诗意

却像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的悬崖绝壁,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只横着一座铁索桥,突破了乌江天险,萌渚岭,称为大雪山,只把它们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的山路虽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从江西瑞金出发。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

一路上。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广东、广西四省之间,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

江的两岸、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 诗词名: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但在红军眼里就想腾起的细小的浪花。

乌蒙山虽然气势宏伟,但在红军眼里:“水拍,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

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骑田、萌渚(zhǔ煮)、四川、云南。

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

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广东、湖南,在四川省泸定县,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

作者自注、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央红军从福建。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越城岭,海拔四千米左右,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骑田岭、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是可以的。

”《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使人看后心惊胆寒。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皑皑。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改浪拍,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形势险要。

桥长约三十丈左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广西、贵州。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经过福建、江西。

一九三四年十月,都庞岭。

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

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西康、甘肃: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大庾岭,如今,曙光在前,红军过后,个个喜笑颜开、《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 展开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