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材料一在诗词中引用 小说中引用诗词的好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可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句子作答.即段末句子:“增强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

1.(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可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句子作答.即段末句子:“增强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扩大阅读量,并善于积累.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从班超的话可以了解到,这主要表现了他愿意报效祖国的壮志,后人用“投笔从戎”来概括这个故事.2.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A、运用了晋人王柯的典故;B、没有用典故;C、没有用典故;D、没有用典故;E、用了晋人向秀的典故;F、没有用典故.故选:BCDF答案:1.(1)(2分)增强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2)((4分),第二空(2分),其余两空各1分)后汉书 报效祖国的壮志 投笔从戎2.(4分)BCDF

王国维在中引用三句宋词形容为学的三种境界,以此为材料作文如何写...

一种思路是单纯地写为学.由三种境界涉及到自身学习和修养,也可以结合自己经验说明三境界之间的层级关系,而只有经历了第三阶段,才能成大事~还有一种是由学习推而广之到做人甚至人生.其实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经历这三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境界中,都要举例说明,那些名人的例子都可以.

一程山水一程歌 歌词中所引用的诗词

纳兰性德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梨花》(钱起)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梨花(殷璠)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

五更无限留连意,常恐风花又一春宋·李重元《怨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材料一步步高电器的广告词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广告词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最好.由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要不断追求最好,不能自满.可以句一例子,再句一反例,得出结论.文章开头可以举一句名言,引出话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例子,加以分析,驳倒反例,得出结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写作中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这是一道问答题,又不是我想这么写...

一、长流水,不断线 充分利用课堂这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不同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介绍给学生,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的审美价值。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这些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读之琅琅上口,铿锵和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充分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

只有读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体味佳句的妙处。

众所皆知,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有助于领悟、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从而接受艺术的薰染。

难怪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

使学生会背诵,会解释,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为把佳句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创造条件

结合诗词单元教学,重点讲析诗词中的佳句,多方面诱发学生在领会原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怎样运用在写作中。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作者未来的理想,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

这种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来说更为突出。

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运用联系学生和当今社会实际,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学习修辞格的运用时,也尽量列举古诗词中的名句,例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来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

委实耐人寻味,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长,深不可测,长无止处,而人的愁绪绵绵,欲理难清,想断无能的一面,于是乎两个特征相贴,恰好构成了这样的比喻。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明艺术夸张。

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来展示对偶的作用。

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对比的好处,等等。

总之,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应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机会,如课前5分钟,活动课等,分析鉴赏佳句,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二、联实际,巧运用 示例比较,让学生了解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

熟语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所货比货。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名句用在议论文中有何好处,用与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学中常用示例比较: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 常委会议通过。

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

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

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

二00五年江苏考生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

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

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

把课文中引用的唐诗宋词抽出来,列一个表,看看这些诗词各反应了怎...

题目 作者 物候 名句春眠 孟浩然 风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 杜甫 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悯农 李绅 种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雨霖铃 柳永 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蝉 骆宾王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思客侵。

中考的诗句!!!!!!!!!!!!!!

昆明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昆明市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四川攀枝花市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3分,每空1分)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叶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新疆乌鲁木齐市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C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莆田市 ( 课改区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7.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 秋思之祖 " 〈 1 分 〉 思乡 (2 分)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 分)天津市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 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

-—他症轩证不曼饥渴。

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

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答案: D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3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湖北省咸宁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3分)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只要意思相符即可)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