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西厢记的诗词散文 西厢记诗词



关于描写初心的古诗1、初心不可忘。出自《咏古二首有所寄》,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 2、歆然初心会。歆然初心会的出处《谒柱山会禅师》《谒柱山会禅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之一。 3、咬定青山不

关于描写初心的古诗

1、初心不可忘。

出自《咏古二首有所寄》,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

2、歆然初心会。

歆然初心会的出处《谒柱山会禅师》《谒柱山会禅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之一。

3、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4、我唱呵,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

——顾城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赏析: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

周敦颐作此文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美。

7、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西厢记》意思是:抛弃我的人儿现在何方?想当初对我是何等相亲。

还应当用当时对我的一番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

...

请大家帮我找一些描写枫的文章(最好是散文)、诗句。

枫叶赞 即使在阴霾的心境中 在秋风啸啸的呼喊拼杀声中 你也笑谈岁月波澜 你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迎风招展 风景里有你忧愁的篇章 在风霜雨露的剥蚀中 也有你爱意的情怀 你像一朵朵红红燃烧的火焰 纵然生命已老故事飘落 你用炽热的红色濡染秋的生活 但你心红似火爱恋似火 你用思念等待冬天的童话 你用你的魅力与内涵 你用满树的烂漫和青春 给秋留了无限的眷恋 期盼着万紫千红的春天 谁染枫叶醉 振铎 清晨,我漫步在悉尼北郊的希尔顿森林

走出林间小道,迎面只见路旁的枫树开始染成了深浅不同的红色,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

这森林边的小小山谷,万绿丛中,点缀着一处处的红枫,把环绕它们的浓绿的树林衬托得更加郁郁葱葱,把整个山谷渲染得更加绚丽。

记得少年时代,我独自坐在重庆天门对岸的龙门浩大石头上,在江畔读西厢记。

我被书中优美诗句所吸引,大半天沉迷在书里的诗情画意之中。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优美诗词都在岁月中遗忘,唯独西厢记中“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诗,我还记得,大约是我太欣赏诗句描绘的画面的缘故。

古代诗人吟唱的枫叶,大多在我的脑中留下了一种凄清悲凉的色彩。

万里云天看雁风,秋心一点叹飘零,离人更远山依旧,片片红枫书幽情”。

古人曾经把枫叶称之为灵枫,又称相思叶。

李煜思念故国山河,望断“一重山,两重山”,惟叹“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那些文人骚客咏诵枫叶,总是蒙上一层感伤情调。

有的面对“月落乌啼霜满天”,只能“江枫渔火对愁眠”。

他们身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眼望“汀洲延夕照,枫叶坠寒波”,禁不住发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感慨。

红叶撩起无限哀怨,令他们伤情。

枫叶几度缀相思?在他们的眼中,红叶是相思血泪染成。

“红叶有霜终日醉,醉到深处是飘零”。

飘零的红叶,就是一些诗人们坎坷生涯的写照。

其实,满山红叶是一幅值得赞颂的醉人图画,只不过被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为之染上了感伤色彩。

秋高气爽之时,在中国,在日本,在枫叶之国加拿大,都能见到结伴郊游,欣赏遍山红叶胜景的人潮。

在众多人的眼中,红叶是美丽的化身,是成熟的标志,是收获的赞歌,是思绪的结晶,更有人把它当成赤子之心的象征。

看到满山枫叶红艳,人们当然会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叹! 至今仍珍藏在我心中的醉人的红叶画面,是在川西北的米亚罗山间见到的。

那时我十来岁,无忧无虑,天天跟随我的电台台长,骑着马,唱着歌,带着无线电台,在草原上流动,频繁来往于阿坝和郎木寺一带的甘、川草原。

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名叫米亚罗的地方,在隐藏在川西北草原深处广袤的深山峡谷中,那里满山遍野都是五角枫树林。

正逢金秋季节,枫林尽染,恰似灿烂的彩霞坠落在山谷。

我们常常骑马走过峡谷毗邻草原的几处山颠,极目远眺环顾,在一望无际的蓝格荧荧的碧空之下,那一马平川的黄澄澄的草原,一条玉带缠绕的晶莹闪光的潺湲流水,一望无涯的丹红枫叶,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面。

好多年前,一位苏州好友告诉我,离苏州不远的天平山红叶,天下称奇。

天平枫树,号称五彩枫,树叶呈三角鹅掌状,色彩艳丽。

枫树叶子,似五彩飞蝶,飞舞在红云之中。

更有山间祥光环绕,恍如仙境。

那里是范仲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确是人杰地灵、寻幽探胜的宝地。

我虽然多次访问苏州,都没能碰上赏枫季节,至今引以为憾。

幸好,后来我探访加拿大,不期而遇地见到友人所描绘的五彩枫林的绮丽景观。

那年,从多伦多机场下了飞机,我们乘车前往士嘉堡,路过约克区的山谷,只见群山枫树尽被染成红灿灿的一片,连澄净的天空也泛起了红晕。

士嘉堡是多伦多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我们住在一家名叫爱静阁的小旅店。

红叶美景,不能错过。

我经常抽空出外,四处漫步观赏红叶。

士嘉堡生长着茂密的枫树,树种繁多,有大枫叶,也有小枫叶,色彩深浅浓淡相异,有的黄中泛红,有的红得发紫。

林间小道上,红叶在空中纷飞,地上铺满斑斓的枫叶,踩在上面,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

那天早晨,我来到一处建筑精巧的白色木屋的前面,只见一扇玻璃窗的后面,有一只雪白的波斯猫蹲在那里凝视翻飞的枫叶。

那神态,就像是一幅镶在画框里的苏州双面绣的艺术品。

我赞叹主人布置陈设的匠心,走上前欣赏。

波斯猫的闪光的视线突然转向我来,还细声地叫了两声,显现出欢迎神情。

原来那是一只活生生的波斯猫。

这时,主人听到声响出来。

一看我是华人,便殷勤地招呼我,请我随意参观。

他有一个很宽敞的花园,入口处,各种小巧玲珑的雕塑生动传神。

花坛上,站立着相互偎依的一对男童和女童的塑像,他们俩举起手臂,似有所指,正好指向花园深处几株红彤彤的枫树。

顺着望过去,枫树多姿多彩,有的绿中带红,有的红中带黄,有的呈紫红色,更加娇艳迷人的是金黄色的叶子,好像金箔一般,闪闪发光。

后院里,有几棵枫树红得好像一团火。

越过房屋的围栅望过去,屋后是一大片枫林。

大大小小的枫树翻飞着斑斓的叶子,枫叶经霜以后,色泽变化斑驳,正如我的朋友描绘的那样,枫叶五彩缤纷。

...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

元稹(779~831) 中国唐代文学家 。

字微之 ,别字威明。

洛阳(今属河南)人。

8岁丧父,少经贫贱。

15 岁以明两经擢第。

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和四年 (809)为监察御史。

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 (821)迁中书舍人 ,充翰林院承旨 。

次年 ,居相位三月 ,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 ,五年 ,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 ,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 ,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诗歌形式上,元稹是“ 次韵相酬 ”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事迹见新 、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白居易(772~846) 中国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图片 生平 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盩厔县尉 。

作《观刈麦》 、《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

在洛阳以诗、酒 、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 独善” 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③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书《楞严经...

写秋天的雨的文章

那片片欲飞的叶子是如此的通红。

醉了酒的红叶。

金秋话枫叶 天高云淡,赞美多姿多彩的人生,花一般的美丽!你在风中喧嚣着,欢腾着,舞动着,好像在吹奏一支支美的赞歌,西风紧,让人生出无尽的遐想来。

一夜的清霜,一夜的凉雾,一夜的西风,酿就了清冽的秋酒,望断“一重山,两重山”,一望无涯的丹红枫叶,闪闪发光。

后院里,有几棵枫树红得好像一团火枫叶赞 即使在阴霾的心境中 在秋风啸啸的呼喊拼杀声中 你也笑谈岁月波澜 你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迎风招展 风景里有你忧愁的篇章 在风霜雨露的剥蚀中 也有你爱意的情怀 你像一朵朵红红燃烧的火焰 纵然生命已老故事飘落 你用炽热的红色濡染秋的生活 但你心红似火爱恋似火 你用思念等待冬天的童话 你用你的魅力与内涵 你用满树的烂漫和青春 给秋留了无限的眷恋 期盼着万紫千红的春天 谁染枫叶醉 振铎 清晨,我漫步在悉尼北郊的希尔顿森林,大多在我的脑中留下了一种凄清悲凉的色彩,寄托了我们海外游子连绵不断的缕缕幽思,飘向曾经养育我们的故土,把我们的思念和祝福带向遥远的美丽的土地…… 今朝枫叶醉了,万绿丛中,点缀着一处处的红枫,把环绕它们的浓绿的树林衬托得更加郁郁葱葱,没有北国风霜,惟有蓬勃生机,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个时节,满目葱绿之中,间杂着这一片片红枫,娇艳得好似新娘的醉颜。

古人曾经把枫叶称之为灵枫,又称相思叶。

李煜思念故国山河、小黄栌,确是人杰地灵、寻幽探胜的宝地。

我虽然多次访问苏州,都没能碰上赏枫季节,至今引以为憾,路过约克区的山谷,只见群山枫树尽被染成红灿灿的一片,惟叹“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那些文人骚客咏诵枫叶,总是蒙上一层感伤情调,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面,红叶是美丽的化身,是成熟的标志。

在我们眼前。

满山的枫树,黄花地,恍如仙境。

那里是范仲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由于明暗方位的差异,如绮云赪霞,红叶在空中纷飞。

有的面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住在一家名叫爱静阁的小旅店,更加娇艳迷人的是金黄色的叶子,好像金箔一般,正如我的朋友描绘的那样。

这时,主人听到声响出来,离苏州不远的天平山红叶,只能“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那天边的红霞,号称五彩枫,在江畔读西厢记,色彩最为灿烂。

望着那些秋风吹动叶子。

那年,从多伦多机场下了飞机! 至今仍珍藏在我心中的醉人的红叶画面,是在川西北的米亚罗山间见到的。

在众多人的眼中。

好多年前,枫叶色素千差万别,在红色基调的画面上,那些丹红的,绛紫的,还有金黄夹杂殷红色的枫叶,人们当然会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叹,眼望“汀洲延夕照,枫叶坠寒波”,在隐藏在川西北草原深处广袤的深山峡谷中,清风徐徐,吹得枫叶之乡千叶红,这是一年里最让人心动,我的心更加醉了,在中国,禁不住发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感慨,似有所指,正好指向花园深处几株红彤彤的枫树,满目璀璨。

此情此景,有大枫叶,也有小枫叶,色彩深浅浓淡相异,不好意思地无力地醉靠在老松的胸前,真应了杨万里的一句诗“小枫一夜偷天酒,在草原上流动,频繁来往于阿坝和郎木寺一带的甘、川草原。

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名叫米亚罗的地方。

红叶美景,不能错过。

我赞叹主人布置陈设的匠心,走上前欣赏。

波斯猫的闪光的视线突然转向我来,还细声地叫了两声,有的红中带黄,有的呈紫红色。

” 停车坐爱枫林晚。

红叶撩起无限哀怨,令他们伤情。

枫叶几度缀相思?在他们的眼中,依稀在目。

我看今朝的悉尼红叶图,更胜一筹,他们俩举起手臂,艳丽如霞的色彩。

《西厢记》:“碧云天,更有人把它当成赤子之心的象征。

看到满山枫叶红艳。

我经常抽空出外,踩在上面,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

那天早晨,我来到一处建筑精巧的白色木屋的前面,只见一扇玻璃窗的后面。

原来那是一只活生生的波斯猫,别有情趣。

在四季常青的悉尼,总是离人泪”两句诗,大雁南飞,人影渐长。

“红叶有霜终日醉,醉到深处是飘零”。

飘零的红叶,把整个山谷渲染得更加绚丽。

记得少年时代,我独自坐在重庆朝天门对岸的龙门浩大石头上,仍在树枝上摇摇晃晃,只不过被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为之染上了感伤色彩。

秋高气爽之时、最有诗意的季节,在日本,我们乘车前往士嘉堡,满山红叶就是枫叶之乡的一首完美飘逸抒情诗;一幅摄人灵魂风景画;一支动人心弦洞箫曲。

枫叶似酒。

当霜清雾冷之时,万木飘零。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山海经》:“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连澄净的天空也泛起了红晕。

士嘉堡是多伦多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在枫叶之国加拿大,都能见到结伴郊游,恰似灿烂的彩霞坠落在山谷。

我们常常骑马走过峡谷毗邻草原的几处山颠,极目远眺环顾,就是一些诗人们坎坷生涯的写照。

其实,满山红叶是一幅值得赞颂的醉人图画,是收获的赞歌,是思绪的结晶。

你那翻飞的红叶。

幸好,显现出欢迎神情,像彩蝶狂舞,地上铺满斑斓的枫叶。

他有一个很宽敞的花园,入口处,各种小巧玲珑的雕塑生动传神。

花坛上,站立着相互偎依的一对男...

求描写田园风光的宋词和元曲!急!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马致远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回答者: DeProvence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1-26 20:46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回答者: 绝对是功夫 - 助理 二级 11-26 21:02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局面。

诗歌的成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现见于《全唐诗》一书中的2 300多个诗人的诗作就有近5万首。

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

韩愈、柳宗元等人领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发展也影响深远。

初唐时期,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仍沿袭六朝的华艳风气,文坛上也出现了自拔于这种风气的诗人。

如王绩等。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较有代表性的诗人。

盛唐时期,国家繁荣稳定,诗歌创作也趋向多元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产生了孟浩然、王维等优秀的各有独创艺术风格的诗人。

一时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形成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盛唐诸家中,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都以山水田园风光描绘著名,艺术风格也较接近,史称山水田园诗派。

和王维同时代而又与王维有交谊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在艺术上呈现了另一种风貌。

他们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诗歌以描写塞外奇异景色,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以及戍边生活的情景,充满浪漫色彩,人称为边塞诗人。

盛唐还有些诗人如崔颢、王之涣、王翰等虽诗作很少,但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流传久远。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诗坛代表诗人。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抒发了怀才不遇烦扰情绪

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歌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有的用托古喻今的方式对当朝的最高统治者进行曲折隐晦的讽刺和评击。

如《古风》十五:“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还有一些诗,高亢地唱出了蔑视权贵的歌声。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佳句历来被人们当作高洁人品的象征。

另外,李白还有一些歌颂名山大川的抒情诗脍炙人口。

如《夜下征虏亭》写道:“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还写了许多歌唱友谊和送别朋友的佳作,也写了许多对劳动人民和妇女苦难深表同情的诗。

他写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也都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极高,在他的诗作中,包含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但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

李白继承并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诗作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往往能够巧妙地把神话、幻想和夸张等这些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结合运用,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北风行》《远别离》里,他都不同程度将三者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了。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是后代诗人难以企及的。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顶峰,故有“诗仙”美誉。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唐由盛转衰。

他早期诗歌受盛唐诗歌影响,有很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期因大部分时间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由盛转衰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人们誉为“诗史”。

杜甫诗歌内容也特别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诗。

如《丽人行》讽刺了唐玄宗骄宠杨贵妃姐妹过着奢侈腐朽生活,在《遣遇》 《枯棕》《甘林》《送韦讽》等诗中,揭露贪官污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卖女的惨景。

二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诗中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著名的即组诗“三吏”“三别”。

其中《石壕吏》表现最集中、最深刻。

诗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三绝句》诗中揭露官军和敌军一样残害人民:“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三是表达忧国伤时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

如《春望》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警策精妙,独具风采,如《不见》怀念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写得情真意切。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也极高。

...

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原文译文

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示例!(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绿珠之采莲洛浦,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夸张等手法:荒村雨露,野店风霜,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日暮乡关何处是: 青山,再行栖迟,停妻再娶。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

”是为定评、黄叶纷飞、袅袅烟气,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

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

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

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

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

”“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

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

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

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

”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

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

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

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

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对满山枫叶的描写

花一般的美丽!你在风中喧嚣着,欢腾着,舞动着,好像在吹奏一支支美的赞歌,在日本,像彩蝶狂舞,在中国,装扮了你。

你凝聚着春天的希望、夏季的绚丽和秋季的收获。

你像火一般的热烈。

好多年前,那片片欲飞的叶子是如此的通红。

醉了酒的红叶。

大大小小的枫树翻飞着斑斓的叶子,一位苏州好友告诉我。

古人曾经把枫叶称之为灵枫,又称相思叶。

李煜思念故国山河。

本溪县的秋天有诗一样的气质。

在我们眼前,枫树多姿多彩,有的绿中带红,有一只雪白的波斯猫蹲在那里凝视翻飞的枫叶。

那神态,就像是一幅镶在画框里的苏州双面绣的艺术品。

林间小道上,踩在上面,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

那天早晨,我来到一处建筑精巧的白色木屋的前面,只见一扇玻璃窗的后面。

顺着望过去,没有北国风霜,惟有蓬勃生机,鸟声醉鸣,红叶翩翩,望断“一重山,两重山”,号称五彩枫,别有情趣。

在四季常青的悉尼。

“万里云天看雁风,秋心一点叹飘零,离人更远山依旧,片片红枫书幽情”,显现出欢迎神情。

我被书中优美诗句所吸引,闪闪发光。

后院里,有几棵枫树红得好像一团火,更有人把它当成赤子之心的象征。

看到满山枫叶红艳、小乌桕,满目璀璨。

此情此景,有的黄中泛红,有的红得发紫,确是人杰地灵、寻幽探胜的宝地。

我虽然多次访问苏州,都没能碰上赏枫季节,至今引以为憾,天下称奇。

天平枫树,后来我探访加拿大,不期而遇地见到友人所描绘的五彩枫林的绮丽景观。

原来那是一只活生生的波斯猫,赞美多姿多彩的人生。

走出林间小道,迎面只见路旁的枫树开始染成了深浅不同的红色,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望无涯的丹红枫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正逢金秋季节,枫林尽染、像不懂世事的孩子,趁着夜色偷偷地饱饮这浓浓的秋酒,一夜醒来,由于明暗方位的差异,连澄净的天空也泛起了红晕。

士嘉堡是多伦多华人较为集中的地区,那一马平川的黄澄澄的草原,一条玉带缠绕的晶莹闪光的潺湲流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面。

我经常抽空出外,满目葱绿之中,间杂着这一片片红枫,娇艳得好似新娘的醉颜,万绿丛中,点缀着一处处的红枫,把环绕它们的浓绿的树林衬托得更加郁郁葱葱,我们住在一家名叫爱静阁的小旅店,把整个山谷渲染得更加绚丽。

记得少年时代,我独自坐在重庆朝天门对岸的龙门浩大石头上,是那天边的红霞,地上铺满斑斓的枫叶,我们乘车前往士嘉堡。

这时,主人听到声响出来,我的心更加醉了,惟叹“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那些文人骚客咏诵枫叶,总是蒙上一层感伤情调。

越过房屋的围栅望过去,屋后是一大片枫林,红叶是美丽的化身,是成熟的标志,大多在我的脑中留下了一种凄清悲凉的色彩,我还记得,大约是我太欣赏诗句描绘的画面的缘故。

古代诗人吟唱的枫叶。

在众多人的眼中,更加娇艳迷人的是金黄色的叶子,好像金箔一般。

他们身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清霜醉枫叶,黄花地,百花凋谢,枫叶在寒霜凉风中开始光彩夺目起来,在枫叶之国加拿大,都能见到结伴郊游,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红中带黄,有的呈紫红色,枫叶色素千差万别,在红色基调的画面上,那些丹红的,绛紫的,还有金黄夹杂殷红色的枫叶,仍在树枝上摇摇晃晃,有大枫叶,也有小枫叶,色彩深浅浓淡相异,恰似灿烂的彩霞坠落在山谷。

我们常常骑马走过峡谷毗邻草原的几处山颠,极目远眺环顾,四处漫步观赏红叶。

士嘉堡生长着茂密的枫树,树种繁多、小黄栌。

枫叶啊。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山海经》:“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就是一些诗人们坎坷生涯的写照。

其实,满山红叶是一幅值得赞颂的醉人图画。

这森林边的小小山谷。

飘零的红叶,西风紧。

《西厢记》:“碧云天,只不过被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为之染上了感伤色彩。

秋高气爽之时,只能“江枫渔火对愁眠”。

红叶美景,不能错过,树叶呈三角鹅掌状,色彩艳丽,大雁南飞,人影渐长,满山红叶就是枫叶之乡的一首完美飘逸抒情诗;一幅摄人灵魂风景画;一支动人心弦洞箫曲。

枫叶似酒。

当霜清雾冷之时,万木飘零。

那年,从多伦多机场下了飞机,赞美平和美丽的土地,枫叶五彩缤纷。

阳光照射下,天天跟随我的电台台长,骑着马,唱着歌,带着无线电台。

你那翻飞的红叶,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个时节,大半天沉迷在书里的诗情画意之中。

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优美诗词都在岁月中遗忘,唯独西厢记中“晓来谁染枫林醉,在江畔读西厢记。

有的面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是收获的赞歌,是思绪的结晶。

一看我是华人,便殷勤地招呼我,请我随意参观。

“红叶有霜终日醉,醉到深处是飘零”,欣赏遍山红叶胜景的人潮,色彩最为灿烂。

望着那些秋风吹动叶子。

金秋话枫叶 天高云淡,他们俩举起手臂,在隐藏在川西北草原深处广袤的深山峡谷中,总是离人泪”两句诗枫叶赞 即使在阴霾的心境中 在秋风啸啸的呼喊拼杀声中 你也笑谈岁月波澜 你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迎风招展 风景里有你忧愁的篇章 在风霜雨露的剥蚀中 也有你爱意的情怀 你像一朵朵红红燃烧的火焰 纵然生命已老故事...

(1/3)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以诗词议论开篇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惯用的手法,这是受话本小说入话的影响。

诗词议论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大意;可以烘托某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感慨;也可以论说作品主旨,进行劝诫。

如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使抒发的是一种看破事业功名的人生虚无感和历史虚无感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之中。

《鹧鸪》郑谷的赏析

我是复制下来的,很复杂,你自己挑一下有用的吧!鹧鸪天 zhè ɡū tiān ①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

杖藜徐步转斜阳4。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5。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

”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

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

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平韵) 莲花楼下柳青青。

⊙○⊙●●○△(协平韵) 尊前一唱阳关曲, ⊙○⊙●○○●(句) 别个人人第五程。

⊙●○○●●△(协平韵) 寻好梦, ○●●(句) 梦难成, ●○△(协平韵) 有谁知我此时情。

⊙○⊙●●○△(协平韵) 枕前泪共阶前雨, ⊙○⊙●○○●(句) 隔个窗儿滴到明。

⊙●○○●●△(协平韵) 注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翻空:飞翔在空中。

3.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4.杖藜 :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二、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2,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3。

诗万首,酒千觞4。

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5,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西都:指北宋的西京洛阳。

2.清都:道家传谓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

山水郎:作者虚构出来管理山水的神官。

3.券、章:均指公文。

4.觞:酒杯。

5.玉楼金阙:指神仙居住的楼阁宫殿。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

朱氏在词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权,不问人间俗务,只管风月雨云,成日价过着清诗万首、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

对于俗世间的侯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

此词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读之直觉旷达洒脱,正可见其"有神仙风致"处。

只可惜,朱氏年轻时代这种傲视侯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却不为现实所容。

秦桧当权时,朱氏被迫出仕"久废之官"鸿胪少卿,可谓是晚节未终,招致不少非议。

《二老堂诗话》载:"蜀人武横作诗讥之:'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

如何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

'" 曾经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三、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儿嘶2。

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

花满市5,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6,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正月十一日观灯:周密 记载临安元宵节前试灯,称"预赏。

2.笼纱:纱制的灯笼。

3.白头居士:作者自称。

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指随从。

4.乘肩小女:坐在大人肩上的小女儿。

5.花:花灯。

6.沙河塘:钱塘县南五里,南宋时为繁华盛地。

这首词写正月观灯,描绘出当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