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靖边的诗词 靖边到西安的飞机



赞陕北定边县的诗词关于描写“定边县”的诗词,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有关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定边县甲乙丙文/李者也吾功或可一时逞,吾目却应清而醒。所谓擎天巨之人,多为壁上光之影。一待近而

赞陕北定边县的诗词

关于描写“定边县”的诗词,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有关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定边县甲乙丙文/李者也吾功或可一时逞,吾目却应清而醒。

所谓擎天巨之人,多为壁上光之影。

一待近而识真面,不过七尺凡人等。

苍苍千年青史册,你我只是甲乙丙。

【注】张献忠(1606—1647),明末义军首领,字秉忠,号敬轩,陕西省定边县人。

别称八大王、大西王、黄虎,曾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传说他后期性格古怪,几近疯狂,残酷杀戮百姓甚至部下,有“七杀”之说,四川人口几乎被其屠戮一空。

(另一说四川是清军所屠,嫁祸张献忠。

但奇怪的是同样是起义军,却没人谣传或者相信李自成屠杀平民百姓之说。

)与民间对李闯王(李自成)的热情讴歌不同,官方和民间对张献忠的印象多与“粗鲁”、“残暴”、“作威作福”联系起来,这些传闻或许有所夸大,但一定程度上应当与张献忠因称帝而欲望膨胀、性格暴戾有关,忘记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甲乙丙。

【关键词】绿色能源示范县,马铃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周边景点】古长城遗址,花马池,鼓楼【古代人文】明末义军领袖大西政权建立者张献忠,清初平定吴三桂之乱的云贵总督“河西四将”之一赵良栋,清朝平叛将领牛化麟

描写边塞军旅的诗句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 前出塞九首 作者:杜甫 (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五)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九)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九首诗中, (一)是讽喻帝王的黩武拓边; (二)是描述捷马突杀的情景; (三)是犹疑于报效国家与将军邀功间; (四)是讲述从征途中的感慨与捎信事; (五)是吟咏大敌当前,试问我等低微之辈会有功勋惠临吗? (六)是阐明和平为第一要务,若得安平,不战最为上;(七)是讲述拓边南进的百般苦楚; (八)是讲述某次虏敌大将的胜仗; (九)是讲述打了胜仗后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内地无战事的将士们还常为荣誉事争斗不已,况且是出征塞外呢?与其和那些俗子同样争功辱没了自己,莫如退出;当初的应征报国就没...

祝福老人的诗词?现在想写首小诗,送给姥姥,姥爷,以示孝敬!

-- 边塞诗经典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祖 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前出塞九首作者: 杜甫(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五)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九)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九首诗中,(一)是讽喻帝王的黩武拓边;(二)是描述捷马突杀的情景;(三)是犹疑于报效国家与将军邀功间;(四)是讲述从征途中的感慨与捎信事;(五)是吟咏大敌当前,试问我等低微之辈会有功勋惠临吗?(六)是阐明和平为第一要务,若得安平,不战最为上;(七)是讲述拓边南进的百般苦楚;(八)是讲述某次虏敌大将的胜仗;(九)是讲述打了胜仗后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内地无战事的将士们还常为荣誉事争斗不已,况且是出征塞外呢?与其和那些俗子同样争功辱没了自己,莫如退出;当初的应征报国就没想着什么荣华富贵,如今岂能再去计较?这九首诗写的是什么?是战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后出塞五首作者: 杜甫(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上五首诗中,第一首写的是男儿志在军旅,备装待征;第二首写的是轰轰烈烈,悲壮而行;第三首写的是拼死征杀,邀功报君;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第五首写的是征者不堪连续20年的穷兵黩武,悄开小差匿于已是空旷无人的家乡小村中,终生没娶、到老孤独。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

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

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败仗颇多。

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

苏武牧羊北海边中的北海是那里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苏武于纪元前100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19年,坚贞不屈。

后来汉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汉朝与匈奴修好,苏武归汉。

苏武的民族气节从此流传千古。

但北海所指何处?历史上似乎一直不大清楚。

清代王先谦所撰《汉书补注 李广苏律传》“唐书地理志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坚时马行八日可渡,海北多大山,即此北海也。

今曰白哈儿湖,在喀尔喀极北,鄂罗斯国之南界。

”所记“白哈儿湖”应为现称的贝加尔湖。

过去所见文献都从此说,一无异议,似乎已成定论。

但由于种种迹象,笔者一直心存疑问。

2003年甘肃省科协副主席魏万进来访,魏君熟悉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古迹,他说武威市民勤县有—个苏武庙,还有—个苏武山,使笔者为之一惊。

魏君曾任原武威地区行署专员,他的话当然可信。

民勤这样苦瘠偏远的地方,久远的古代,显然不会凭空修建一座苏武庙,更不会做一个假古董苏武山,以张扬某种文化特色获取开发效益。

我想这里很可能隐藏了苏武牧羊北海的某些史实。

2003年夏,在甘肃省沙漠研究所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专程访问了甘肃省民勤县苏武庙的旧址。

说是旧址,实际上是一堆瓦砾。

不大的苏武庙,在文革中已经被彻底毁坏,现在是苏武山林场所在地。

我们站在原址的小山头上,举目远眺,烟云迷蒙处就是已经干涸的白亭海盆地。

周围是羊路乡所属的村寨,还有一个规模不大的苏武葡萄酒厂。

晚唐诗人温庭筠曾有《苏武庙》诗,叙事写景,隽咏跌宕,颇为感人。

诗曰: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但是温庭筠所咏叹的苏武庙究竟在哪里?注家没有说明。

据现有资料,我国有三个苏武庙,一在河北坝上的丰宁,一在宁夏中宁,一在甘肃民勤。

其中河北丰宁的苏武庙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不详”,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在此建立牧马场,为求得神明保护畜群,由“当地僧人重修”,而与苏武牧羊的北海故地无关。

至于宁夏中宁的苏武庙,据文献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五子庆王朱旃来宁夏就藩时,在寺口子一带香山设牧马场,养马牧羊,建苏武庙,以保佑畜群平安

也未涉及苏武牧羊的北海。

经我们研究,初步认为甘肃省民勤县白亭海应为苏武北海牧羊故地。

依据之一,地名是最稳固的历史标柱。

地名揭示历史,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许多民族已经湮灭了,但以他们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仍然存在。

这里的苏武山,应该是苏武曾经与此地有所瓜葛的佐证。

它们命名起源何时,已无人知道。

就在苏武庙的旧址,这里原有民勤县志中所说的“苏武庙台”,上有“古石碑上大书‘汉中郎将苏武牧羊处’”,但现已不存,而有2003年4月22日落成的“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碑记”,其中记载“县境内有苏武山,相传为牧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汉中郎将苏武曾在这里仗节牧羊,后人敬仰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于明成祖永乐七年修建苏武庙以资纪念。

”这里的苏武庙是依据苏武在此牧羊的苏武山的传说而建,建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传说当然更为久远。

在现苏武庙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羊路”,据说是苏武牧羊时羊群每天路经这里踩出了—条路而得名。

上世纪60—80年代,这里是民勤县“羊路公社”所在地,之后又改称“羊路乡”,延用至今。

依据之二,据《汉书李广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段话揭示了白亭海地带特色。

西北半荒漠地区有一种仓鼠每年秋末贮存野草、草籽和谷类籽粒作为过冬食物。

当地贫苦农民历来就有从鼠洞里掘取这类“鼠粮”为口粮的习惯,尤其在继大跃进而来的大饥荒年代中,成为当地农民常用求生之路,碰巧了一个鼠洞可以挖出几升粮食。

不过在匈奴时代白亭海边当不会有农田,苏武没有后日民勤农民那样幸运的收获,但苏武在“廪食不至”的绝境下,掘鼠洞求食,既得草籽又得鼠类,应在意料中,而贝加尔湖地区属太加林带,不是这种特殊鼠类的分布区。

其三,民勤位于祁连山的山麓冲积地带,地处石羊河流域的尾闾,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为河西走廊深入蒙古高原的突出部分。

从祁连山发源的石羊河到民勤的集水面,高差达1000米,经常有河水浸润而成绿洲和湖沼。

从现有的白亭海的湖盆规模来看,当年应是与居延海媲美的汪洋巨浸。

民国时期出版的镇番县(今民勤县)地图还有“白亭海”图斑。

上世纪50年代末,笔者参加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时曾到民勤,对民勤沙井子地区曾有这样的记载:“地下水深度为1—2米,浅者0.75米”,有自流井涌现。

这类沙漠的湖盆地区,水草丰茂,是良好的牧场。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因石羊河上游大量垦殖而水源逐渐枯竭。

至于白亭海名称,应在唐代以前就有。

唐朝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凉州(今武威)北界置白亭军,以拒突厥。

白亭军当为比附白亭海而名,故白亭海的名称应早于白亭军。

所谓北海或为白亭海简化为“白海”的转音。

因西北话“北(bei)”、“白(bai)”两字发音极为近似。

古音与今...

长城时期的历史资料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

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

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

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

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

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

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里,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里,即10万华里以上。

万里长城,何止1万里!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大量敌台与烽火台,有效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力和军事通讯能力。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汉代,在战争间隙实行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用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遍野"的局面。

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方在许多关口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而且民间也有民市、月市和小市,私人贸易非常活跃。

蒙汉间思想又化和生活习俗互相熏染融合,甚至蒙古族部落首领三娘子也喜爱穿大红彩缎狮子汉服。

清代,开放古北口、独石口、山海关作为重要的关卡和税卡,使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有序。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

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慕田峪关口修有一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心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方可进入,形制非常奇特。

关城内"青山当户?,溪水绕门庭",民居依山高低错落,石板小路幽静古朴,一派恬然的田园风光。

站在山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子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立,岩石呈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层层山崖金光灿烂,因而得名黄崖关。

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内巷道设计弃直取弯,多作"T"形,走进关城,宛如进入"八卦迷魂阵"。

关北?河上原建有敌楼和铁栅组成的水关,现已了无痕迹,但在河床上一座拔地而起的百米孤峰顶端,一座圆形敌楼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关沟"的沟口,四周青山险峻,仅有一线相通,是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

八达岭长城宽大坚固,保存完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发为长城旅游景点。

居席关的过街塔基"云台"上,保存着精美的元代汉白玉雕刻四大天王威武雄壮,金翅鸟、大龙神、大蟒神活灵活现。

券门和浮雕间用 6 种少数民族文字雕刻着陀罗尼经咒文,是研究佛教和少数民族又字的珍贵资料。

山西代县雁门关,自春秋时即以句注塞而著名,此后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塞。

如今,关外古道雄风依旧,关门楼却被焚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中。

东门外颓圮的靖边寺内,纪念汉代引导李牧的古碑还在默默诉说着故人的辉煌业绩。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终点,背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面临黄沙滚滚的戈壁滩,素有"天下雄关"、"长城主宰"之称。

关城由内城、瓮城、东西罗城和城壕组成,城墙高达10.7米,城上危楼高耸,台堡林立,在孤寂的大漠荒沙中分外醒目壮观。

"一块砖的故事"、"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关城移址"等关城修建中的传说故事,在嘉峪关地区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长城还是文化艺术的摇篮。

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夜闻陇水兮声...

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主要结构:1. 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

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

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

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

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1.版筑夯土墙;2.土坯垒砌墙;3.青砖砌墙;4.石砌墙;5.砖石混合砌筑;6.条石;7.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2. 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科学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传达千里之外。

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

烽燧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长城之上。

烽燧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关键为要将其布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临近的三个烽燧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查看和传递消息。

烽燧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

3. 城堡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

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

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

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

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4. 关城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

剪纸的历史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目录 简介 历史 史籍 创作构图方法 造型手段 工具说明 剪纸刻法 工具流程 现代剪纸 装裱形式镜框装裱 纸版装裱 卷轴装裱 压胶装裱 象征意义 南方派湖北沔阳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 福建民间剪纸 江浙派江苏扬州剪纸 浙江民间剪纸 北方派山西剪纸 广灵剪纸 晋城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 潮阳剪纸 河北阜城剪纸 代表人物库淑兰 朱华梅 曹佃祥 王老赏 李闽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简介 历史 史籍 创作 构图方法 造型手段 工具说明 剪纸刻法 工具流程 现代剪纸 装裱形式 镜框装裱 纸版装裱 卷轴装裱 压胶装裱 象征意义 南方派 湖北沔阳剪纸 广东佛山剪纸 福建民间剪纸江浙派 江苏扬州剪纸 浙江民间剪纸北方派 山西剪纸 广灵剪纸 晋城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 潮阳剪纸 河北阜城剪纸代表人物 库淑兰 朱华梅 曹佃祥 王老赏 李闽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 剪纸 ?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9月1日,梨乡风情剪纸坊正式成立,作品在传承传统山东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揉进了南方剪纸的清秀婉约,并创新实践了人物肖像剪纸。

2009年9月30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是农历虎年,浙江桐庐剪纸协会会长朱维桢老先生创作了一幅宽10米、高7米的单体虎剪纸。

这幅作品经现场认证,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单体虎剪纸,创造了剪纸艺术的又一项世界之最。

为虎年的到来增添了吉祥和喜气。

编辑本段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 世界最大的剪纸虎 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

中国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 [编辑本段]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

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

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剪纸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编辑本段]剪纸的创作 一.构图方法 剪纸的基本材料...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诗歌鉴赏

赏析 首先,诗的题目讲得非常明确:诗人韦蟾要送别的人,是大唐尚书卢潘;“之:是去的意思,他准备要去的地方是灵武,也就是灵州。

他到灵武的任务是什么?是出任朔方节度使。

诗的第一句,是用诗的语言来介绍卢潘要去的灵武的位置是在贺兰山下;这里是“塞北江南”很早就有名了,为什么说“旧有名”?因为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灵州就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经济繁荣,唐朝以前五胡十六国的赫连勃勃时期,在这里建了果园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府把江南居民迁到灵州地区,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于是,灵州就被称作是鱼米之乡的“塞北江南”,所以说“旧有名”。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灵武城万户居民,靠黄河引来的渠水家家户户都有果木园林,繁茂的枝叶把各家的红色大门都给遮阴了。

在这么美丽迷人的地方,战争打起来,却是身穿铠甲的千万将士出没的战场。

第三句,要去灵武出任节度使的卢潘“心源落落”,确实像是一位能战的大将,而且他“胆气堂堂”,能指挥干军万马。

第四句i由于卢潘表现为_个出色的将才,打得六蕃败在卢潘将军马下: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卢潘将军原来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书生。

韦蟾这首送给卢潘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精辟地概括了灵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描写了灵州的富饶美景,说明宁夏早在一两千年以前就是“塞北江南”,指出了古灵州是北部边地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提高了灵州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知名度,赞颂卢潘是二位保卫祖国西北边地安全的灵州镇将。

卢潘一生走遍祖国大地,他在好多地方任过官职q在来灵州以前,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以御史中丞身份出任庐州刺史。

他曾经访间过江西历史悠久、山水秀美的古城婺源县的灵岩洞,他在那里留下了御史中丞卢潘唐大中十一年游”的摩崖石刻字和“遥想钓鱼台上客,飘然驾鹤白云分”的石刻诗句。

卢潘还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他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任庐州刺史时候,撰写的《庐江四辨》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古代历史地理学作品,其中《合肥辨》一文考证了安徽首府“合肥”一词的来历,指出,同出一源的两条肥水,又合了起来,就叫合肥。

卢潘又是今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创始人,是他在成通六年(公元865年)三月四日向唐懿宗上奏章请求设置南宁州的,这样,南宁市建城历史就有一千吉百四十多年了。

卢潘晚年,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来到灵州,出任朔方节度使。

史书记载,他为官清廉,家贫如洗,最后,“死于灵武”。

一位曾历数镇作出贡献、政绩突出、才华横溢的大唐名臣卢潘,最后殉职手韦蟾诗送的“塞北江南”的朔方节度使职位之上,值得灵州后人——宁夏人纪念。

背景 韦蟾,下社(今陕西长安)人,一说福建人,生卒年代不详。

韦蟾在唐宣宗(847—860)大中年间考取进士,最初为徐商掌书记,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逝世,临终前任尚书左承。

韦蟾的遗诗有10首,见《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六。

韦蟾在诗作《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提到的灵武当然是指古灵州,但他为什么把古灵州称作“果园城”呢?其实,我在前一篇已经提到“果园城”,它就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赫连果城”。

公元五世纪初,我国北方匈奴族铁佛部称雄,进入河套地区。

407年,首领赫连勃勃(?—425)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国,年号龙升。

413年,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为国都。

417年,东晋南归,关中空虚,赫连勃勃打败留守晋兵,进入长安称帝,改年号昌武,继又改真兴。

于是,赫连夏国“南阻秦岭,东戍薄律,西收秦陇,北薄于河。

”425年,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继位。

431年,赫连夏国被北魏所灭。

至此,赫连夏国正式存在了24年。

赫连勃勃在汉灵州建立薄骨律城(今吴忠),这是夏国的边防重镇。

薄骨律是匈奴语白口骝的转音,相传有白马死于此地,白口律是马的颜色,取马色为城邑名称。

而在薄骨律城,当时有赫连勃勃果园。

《宁夏志》第八十二页记载:“元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河渚上,旧是赫连果园地,至明帝立灵州,初治在河北,后徙治于果园所筑城。

”《水经注》卷三记载:“(黄)河水又北,(迳)薄骨律镇(西),(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

” 注释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他要送别的人是卢潘尚书,卢潘要去的地方是古灵州。

于是,他在诗的开头首先对他要送的人———卢潘尚书说:你要去的灵州城,是一座位于贺兰山下的果园城,也就是当年赫连勃勃修建的果园城,灵州早就已经很有名了,被人们称之为“塞北江南”(古人以上为北,也就是“塞上江南”)。

古灵州为什么是“塞北江南”?他继续在诗中加以说明:“水木万家朱户暗”,是因为灵州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所以这里才呈现出“水木万家朱户暗”的景色,就像江南水乡风光一样。